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情感疾病家族史是鉴别抑郁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抑郁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1]。有情感疾病阳性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被认为属于双相谱系障碍[2],它对于双相障碍的特异性高达90%以上[3],因此,分析精神病人的家族史也是病因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更容易揭示一些容易忽视的现象[4],本文对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情感疾病家族史做循证医学分析,揭示两者差异。1资料与方法1.1分析对象:为国内发表的所有关于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情感疾病家族史阳性率的比较研究的文献。入选的标准是:①国内公开发表在专科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软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共纳入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障碍、Ghaemi软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软双相障碍组),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单纯符合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单相抑郁组)。收集一般资料,使用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软双相障碍组首发年龄、发作频率及阳性家族史与单相抑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或P0.01);软双相障碍组患者RBANS总评分、注意力得分、视空间结构及延迟记忆得分明显低于单相抑郁组(P0.05或P0.01)。结论:软双相障碍患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别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而且认知功能也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差。  相似文献   

3.
1软双相的概念与意义 软双相是一个过渡性诊断概念,它是指一种双相障碍诊断建立之前的抑郁状态,因为没有躁狂的存在而称为“软”的双相。它还称为:假性单相的双相障碍(pseudo—unipolar bipolar disorder)、假单相障碍(false unipolar disorder),也就是“没有躁狂的”的双相障碍。但是这些软双相具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间就很有可能成为或发展为真正的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了解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患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情况. 方法对38例单相抑郁住院患者和63例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双相障碍Ⅰ型19例,双相障碍Ⅱ型44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者33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者18例,双相障碍混合发作者12例)进行DST,其中17例单相抑郁、35例双相障碍患者在治疗4周后再次行DST,比较各组DST脱抑制率差异.结果 治疗前,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36.8%)与双相障碍(14.3%)、双相障碍Ⅰ型(10.5%)、双相障碍Ⅱ型(15.9%)以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5.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Ⅰ型(10.5%)与双相障碍Ⅱ型(15.9%)之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5.2%)、双相障碍混合发作(16.7%)和双相障碍躁狂发作(11.1%)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ST脱抑制率在上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随着病情改善而降低,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的DST脱抑制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疾病期,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高于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DST脱抑制率与临床分型、发作类型、病情无关.  相似文献   

6.
以抑郁为首发的双相障碍患者往往进行抗抑郁治疗,很少联合应用心境稳定剂[1],致使很多患者转躁.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在最新的DSM-5中是两种并列的主要心境障碍,近年来随着新的抗抑郁药不断出现,使大家对MDD的关注相对较多,国外有资料显示,双相障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多达40%,平均延误诊断7.5年,约1/3患者因为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而影响疗效.MDD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后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变化更为复杂,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预后效果更差,抗抑郁治疗易转相,故而有效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本文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药物治疗的新发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焦虑和抑郁三种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焦虑和抑郁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组症状 ,二者常同时存在。目前 ,关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不外有三种观点 :(1)一元论 :即连续谱论 ,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2 )二分论 :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 ;(3)共病论 :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 ,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1] 。我们就此展开讨论。一、一元论早在 1934年Lewis就提出了焦虑和抑郁两组症状间的连续性 ,认为焦虑症状从整体或部分上是抑郁的一部分[2 ] 。1.流行病学[3 ] :Sanderson等报道 ,一半以上的抑郁症(major…  相似文献   

8.
双、单相抑郁的临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外研究报道双相抑郁的治疗有别于单相抑郁,早期识别双相抑郁有助于临床治疗,尤其是那些以抑郁首发的软双相或首次轻躁狂发作不明显的双相2型患者,而目前又缺乏生物学指标判别。为此,我们对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单相抑郁作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为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出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及未定型的双相障碍,排除发作次数少于3次的抑郁,剔除首次抑郁发作不在本院住院治疗而无法采集完整资料的病例。共267例,其中双相抑郁150例,男73例,女77例,平均年龄(35.9±13.4)岁;单相抑郁(发作次数≥3  相似文献   

9.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据报道,双相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6%,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对这类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很低。临床医生需要更熟悉"软双相"的症状,更准确地鉴别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更准确地区分出共病双相障碍的其他精神障碍,并为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提供更有效的维持治疗。对双相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需要有效地整合心理治疗和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双相抑郁是否有必要使用抗抑郁药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相障碍正日益被关注,学界认同这是一种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自杀风险和致残风险以及高负担等特征的重大精神疾病。上一期的《上海精神医学》刊登的一篇论著和述评,强调鉴别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存在着一定困难。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尽管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发作表现类似,但它们是不同的疾病。单相抑郁发作是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全面“抑制”,但双相抑郁则是双相障碍临床表象的一个极端,一个阶段性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纹状体通路gamma频段效能连接的差异性。方法利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m,MEG)检测23例单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UD)、11例双相抑郁(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和21名健康对照者静息闭眼状态下脑活动。选取眶额回(orbitalfrontal cortex,O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VS)、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作为感兴趣脑区,以gamma(30~48 Hz)波为感兴趣频段,利用格兰杰因果模型(Granger causal model,GCM)计算各感兴趣脑区之间的效能连接值。结果 3组gamma频段效能连接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右侧VS-ACC效能连接(F=3. 300,P=0. 045),其中双相抑郁组高于单相抑郁组(P 0. 05),二者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ACC-VS效能连接(F=3.453,P=0.039),其中双相抑郁组高于单相抑郁组及对照组(P0.05),单相抑郁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ACC-OFC效能连接(F=5.042,P=0.010),其中双相抑郁组高于单相抑郁组(P0.05),单相抑郁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前额叶—纹状体环路活动异常,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高级皮层的调控能力下降,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皮层下脑区功能活动异常增强,gamma波异常效能连接可能是区分单双相抑郁障碍的潜在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心境障碍"一章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 (CCMD 3)修改很多 ,现提出一些看法。1 “心境障碍”中分为“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持续性心境障碍及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5类 ,以“躁狂 (抑郁 )发作”代替CCMD 2 R的“躁狂 (抑郁 )症”这一诊断名称 ,我认为不太合适。躁狂 (抑郁 )发作应为一种症状表现 ,是一种疾病的表现形式 ,而不能作为一种疾病的诊断名称 ;且大类中以“躁狂 (抑郁 )发作”作为诊断而它们属下的分类仍为“躁狂 (抑郁 )症” ,有自相矛盾之嫌。我建议继续按CCMD 2 R格式先列出躁狂 …  相似文献   

13.
双相抑郁的全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抑郁比单相抑郁的起病年龄小 ,发作频率高 ,精神病症状多 ,自杀风险大[1 ] ,反向植物神经体征常见 ,如多睡或体重增加[1 ] 。双相抑郁因可转向躁狂 ,故治疗时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当抑郁较重时才加用抗抑郁药。1 急性期治疗1 1 碳酸锂1 1 1 机制 双相抑郁的 5羟色胺 (5 HT)能低下 ,细胞内Ca2 + 浓度升高 ,锂增加 5 HT能 ,拮抗细胞内Ca2 + ,故能抗双相抑郁。1 1 2 疗效 专家舆论指导认为 ,单用锂是双相抑郁的首选治疗。Zornberg等[2 ] 对 9个对照研究分析 8个 ,共 14 5例双相抑郁病人 ,结果发现锂比安慰剂有效 (有效率 79%∶36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早;②女性多见;③具有“精力过盛”性人格;④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⑤症状多为非典型抑郁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如首次抑郁发作的症状符合以上特点,则可能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应使用足量心境稳定剂,谨慎使用抗抑郁剂,以免转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15.
帕罗西汀治疗69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罗西汀 (paroxetine)系新一代抗抑郁药———选择性 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s)的代表药物之一。作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 69例抑郁症 ,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 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CCMD— 2—R)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诊断标准 ;(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2 4分 ;( 3 )排除合并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妊娠者。符合上述标准者共 71例 ,其中男性2 8例 ,女性 43例 ;年龄 16~ 74岁 ,平均 ( 3 5 2± 12 5 )岁 ;单相抑郁症 5 8例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 …  相似文献   

16.
情感障碍分类中"软双相"适当的位置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现有标准的双相障碍分类现状 几乎所有的分类诊断标准中,没有一个诊断标准提及到界于单相与双相之间的“软双相”,由于这种现象在临床上是一个客观事实,可见诊断标准不涉及到这一方面,应该说是一种缺陷。首先我们复习几个重要的诊断标准关于双相障碍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期老年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探索性眼球运动(exploratory eye movement,EEM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指标的不同特点。方法收集双相抑郁障碍老年患者38例(双相组)、重性抑郁障碍老年患者39例(单相组),使用24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m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评估抑郁症状,检测外周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并进行EEM检测以获得眼球运动凝视点数(number of eye fixation,NEF)、反应性探索分(responsive search score,RSS)、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值。结果与单相组比较,双相组患者首发年龄早、病程长、入院次数多(均P0.05),HAMD-24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相组ACTH、COR水平高于双相组(P0.05),且ACTH、COR水平异常比例较双相组高(P0.05);单相组EEM检测中D值高于双相组,RSS值低于双相组(P0.05),两组N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D值与COR水平呈正相关(r=0.482,P=0.002),与其他指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双相组未发现EEM各指标与其他指标有统计学相关性(均P0.05)。结论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临床表现、血清ACTH和COR水平、EEM指标存在不同特点,提示两种疾病可能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单相抑郁与以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4):199-202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以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染障碍患者一、二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率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以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极亲属同病者均集中  相似文献   

19.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一种高致残率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躁狂相与抑郁相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发作,患病率约为1%~1.5%[1].双相障碍病因复杂,迄今不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共病率较高[2],而这些躯体疾病均可能与人体内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失衡有关,由此推测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双相障碍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单相抑郁、双相抑郁、精神分裂症与一碳代谢营养素的相关性,为探索不同精神疾病的机制提供线索,为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390例单相抑郁患者、390例双相抑郁患者、8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一碳代谢营养素(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分析3种疾病与一碳代谢营养素的相关性。结果 与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更低[438.5 (322.3, 581.3) pg/ml比449.9 (345.4,613.3)pg/ml比376.9 (280.3, 505.3)pg/m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14.3 (11.5, 18.7)μmol/L比14.0 (11.6,18.3)μmol/L比15.4 (12.4, 22.1)μmol/L],维生素B12缺乏的发生率[6.2%(24/390)比4.9%(19/390)比9.5%(82/86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更高[4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