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了解农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状况。方法以菏泽一个农村1166人为对象,调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项目包括:调查问卷、视力、裂隙灯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定、眼底、视野。结果应答率为86.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为1.29%。结论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是防盲的重要课题,应当加强宣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防治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36眼),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控制在18mmHg以下,其中一组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视力、眼压和视野(用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代表),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6、12个月时,尼莫地平组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16.48±3.05)dB和(16.05±2.47)dB,对照组分别为(12.36±2.64)dB和(10.49±2.58)d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43,6.54,P<0.01).治疗12个月时,尼莫地平组有2眼出现视野进行性损害,对照组有7眼出现视野进行性损害,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40,P<0.05).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两组的眼压和视力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尼莫地平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可能有利于保护或改善青光眼患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2月-2006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4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房角镜情况:房角结构全部可见13眼,可以看到巩膜突25眼,只能看到全部小梁和光切线移位9眼。②首次就诊确诊16眼,误诊31眼。误诊情况如下: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4眼,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的9眼,误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后残余性青光眼4眼。③有急性发作者17眼,没有急性发作者30眼。④入院时的眼压平均为(49.54±4.48)mmHg,随访2年后的平均眼压为(16.25±4.86)mmHg,均没有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具有窄房角,眼压升高时小梁网开放;可以有急性发作,容易误诊;临床的确诊要靠房角镜检查;要按开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由于眼压升高而引起视乳头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最后可导致失明的一种眼病。本病发病隐蔽,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故不易被察觉,而视野逐渐缩小,最后视力不可逆的完全丧失。据估计,全球有5300万POAG患者,我国有2700万POAG患者[1],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痛苦和损失。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了解POAG的流行病学状况对此病的防治显然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POAG的流行病学国内外研究现状。1 POAG的发病率POAG的发病特点是发病隐匿,病程长,诊断困难,且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8.
GDxVCC能够客观精确地测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通过分析GDxVCC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与视野的对应关系及重复性,来评价GDxVCC在POAG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在POAG的早期诊断中GDxVCC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其中特异性、敏感性最高的指标是神经纤维指数,GDxVCC与视野的对应性关系不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GDxVCC本身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POAG是一种复杂的,变异性疾病,以视网膜的特定区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的逐步退化为特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的丢失导致其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视野缺陷,从而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丧失。有文献报道青光眼已成为全球第2大致盲眼病。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西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伴有典型的视盘病理改变和视野缺损。眼压升高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病例眼压均高于正常。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较复杂,疗效较差。本文就目前有关POAG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电生理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不同空间频率记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像视网膜电图(PERG)与视网膜-皮质时间(RCT),以发现其敏感的检测指标。方法:用6种空间频率检测11例(17只眼)可疑青光眼,21例(36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30例(60只眼)正常组的PVEP,PERG与RCT,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光眼组在低空间频率时(0.8cpd),与正常组相比,PERG的b波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长,振幅的异常率高于潜伏期的异常率。RCT异常率也在低空间频率最高。PVEP在早期青光眼中改变不明显,但可随防青光眼的病情变化。结论:只要采用适当的刺激条件,就可以用电生理检测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用国产噻吗心安0.25%眼药水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用一滴眼药水后观察24小时内眼压变化并与1%匹罗卡品比较;以及每日两次,每次一滴,连续用药六个月,观察眼压控制情况及副作用。证明其疗效满意,优于匹罗卡品,大多数病人眼压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无重大不良反应。并证实其降眼压作用的机制,系减少房水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高褶虹膜构型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构成情况,以明确高褶虹膜构型对PACG的临床病程是否有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138只PACG的眼前节结构,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8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0只。每例均扫描眼前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采用高褶虹膜的诊断标准,至少2个象限符合所有条件才可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结果共有30只眼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2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6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褶虹膜是PACG重要的发病机制,但是PACG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与是否存在高褶虹膜构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用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LT)治疗79例105眼开角型青光眼的4年疗效。总有效率78%,平均眼压下降1.34kPa(10.04mmHg),4年内疗效稳定。全部病例均为最大耐受量药物治疗无效拟作滤过性手术者,ALT术后83%病例在4年内可避免作滤过性手术。失败的23眼中有21眼在ALT后半年内眼压回升,另2眼在第3年回升,18眼(17%)须作滤过性手术。ALT术后42.9%的病例其用药种数减少。年岁较大(>60岁)、眼压<4.0kPa(30mmHg)且病情较轻者则疗效较佳;严重损害的晚期青光眼(C/D≥0.9,视野<20°)对ALT的反应较差,近60%在ALT术后仍须作滤过性手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日本Topcon公司生产的SP.1000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46例各类单侧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双眼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照相,健眼作为对照。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青)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患者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分别为9.59%,10.6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单青)患眼与健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为0.23%,差异无显著性(P>0.05);滤过性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为8.20%,差异有显著性(P<0.01);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0.19%,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急性持续性高眼压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损害。行抗青光眼手术时,术前应尽量了解角膜内皮细胞情况;术中应减少手术器械进入前房的机会,同时尽可能保持前房存在,以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人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的变化。方法 对正常人、屈光不正患者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1040只眼周边前房深度分析,利用角膜厚度作为标准,进行周边前房深度检查。结果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发生在50岁以上年龄组;②女性闭角型青光眼明显多于男性;③远视眼中患闭角型青光眼几率增加;④正常人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比较,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明显浅。结论正常人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有明显差别,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明显浅。浅前房和窄房角是闭角型青光眼重要解剖特点。故周边前房深度检查可作为门诊患者检查,也可为在人群中筛查青光艰提供一种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四种抗青光眼药物对新诊青光眼病人呼吸循环系统及眼内压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4种抗青光眼药物对新诊青光眼病人呼吸循环系统及眼内压的影响。方法:收集新诊青光眼患者141例,进行全面的眼科、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检查,包括心电力图及肺活量测定。每位病人应用4种青光眼药物中的一种,连续观察3个月,随机选择一眼记录,4组间行x^2检验及变异数分析。结果:无论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组还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closed-angle glaucoma,CCAG)组,latanoprost都显示出最明显的降眼压作用,眼压分别降低8.9mmHg(P=0.005)和4.1mmHg(P=0.33)。应用博利尼定(brimonidine)者41%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应用噻吗洛尔(timolol)者伴有心率减慢和肺活量降低;应用倍他洛尔(betaxolol)的病人55%以上自述有眼球刺激症状,28%的病人需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结论:拉他前列素(latanoprost)控制眼压的效果良好,且全身和局部副作用发生率低,可作为青光眼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鉴于老年青光眼患者有潜在的可逆性呼吸功能障碍,噻吗洛尔所致的呼吸储备降低应加以考虑。博利尼定的应用伴有大量的难以预料的全身副作用。倍他洛尔导致眼球刺激,控制眼压的效果较差。建议局部应用β受体阻断药治疗青光眼时,应进行肺活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对18例原发性开角青光眼、44例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病人和90例同种族正常人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显示青光眼病人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病人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皮纹学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该病的普查、筛选,甚或提供诊断该病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数目与正常尸眼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6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观察组)手术中所切取的小梁组织与17例30眼正常尸眼(对照组)所切除的小梁组织,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数目的测定,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通过实验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比例(16%)明显高于正常尸眼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对房水的滤过率下降,可能与小梁网内皮细胞凋亡数目的增多导致小梁网组织滤过功能的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了50例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测定了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细胞比容。结果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全血粘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血液流变学因素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过程,成为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