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p53,p185基因在大肠绒毛状腺瘤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波炉、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5例大肠腺癌标本,其中大肠绒毛状腺瘤癌变20例,大肠浸润性腺癌35例,12例大肠绒毛状腺瘤标本,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标本中P53,P18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p53,p185染色均阴性.55例大肠腺癌和12例大肠绒毛状腺瘤标本中,p53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4%(23/55),8.3%(1/12).p185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9%(26/55),17%(2/11).比较大肠腺癌与绒毛状腺瘤p53和p185的关系,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0例大肠绒毛状腺瘤癌变及35例大肠浸润性腺癌标本中,p53染色阳性率分别为60%(12/20),13%(11/35).p185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5%(11/20),54%(19/35).比较两者p53的关系,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185的关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可作为大肠绒毛状腺瘤癌变诊断的有用指标,p185对大肠绒毛状腺瘤癌变的诊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病关系。[方法]收集行结肠镜检查和血清学Hp检查1 605例患者临床资料,息肉组842例,结肠镜检查正常为对照组763例,比较2组Hp感染率情况。[结果]息肉组及其管状腺瘤息肉者、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者Hp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增生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息肉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cm、直径≥1cm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单发息肉组、多发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者具高Hp感染率,尤其女性明显;息肉大小、数目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外周血中胃泌素17(gastrin-17,G-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1例大肠癌患者、65例大肠息肉患者(其中大肠腺瘤性息肉组41例,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24例)及33名肠镜检查阴性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研究者外周血中G-17表达水平,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大肠癌组、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外周血中G-17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大肠癌组高于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外周血中G-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非腺瘤性息肉外周血中G-17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17与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及其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在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大肠腺癌癌前状态,其相关性大肠腺癌发生率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炎症累及范围,炎症活动程度及起病时的年龄等因素有关,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实施大肠镜监测方案,有助于及时发现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粘膜不典型增生和癌肿,减少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大肠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引起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依次为大肠癌(77例),大肠息肉(73例),结肠炎症(66例),痔核等肛周病变(55例),结肠动静脉畸形(14例),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变(45例)。未发现病变者(64例)。31例大肠癌发生在横结肠至盲肠,提示老年人右半结肠癌并非少见。19例大肠癌系由腺瘤性息肉恶变所致。51例大肠息肉及23例多发性息肉发生在左半结肠,提示老年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仍以左半结肠多见。为防止息肉恶变,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尽早行电凝切除术。结肠镜未能发现病因的64例中,15例出血系空、回肠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7.
大肠肿瘤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DNA的分子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HPV16和HPV18感染与大肠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和HPV18DNA探针分别在40例大肠癌和30例大肠腺瘤组织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探测HPVDNA.结果受检大肠腺瘤组织HPVDNA阳性8例(27%),其中HPV16DNA5例,HPV18DNA3例,主要见于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大肠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19例(48%),其中HPV16DNA14例,HPV18DNA5例.HPVDNA主要见于肿瘤细胞核中,少部分见于胞质中.研究表明,大肠癌组织中HPV16,18DNA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且大肠绒毛状腺瘤中HP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阳性率接近高分化腺癌.结论HPV16,18型感染并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与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门诊患者大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有症状就诊人群进行大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1995年~1996年对1246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消化科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结果肠粘膜炎性改变437例,溃疡性结肠炎55例,息肉187例(腺瘤121例,增生性息肉66例),肠癌111例,未发现病变411例。在187例中发现并摘除息肉291枚,其中13例13枚息肉有局部恶变者电凝摘除后随访1年无异常发现。111例肠癌中DuckA60例。腺癌、息肉的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但≤29岁组腺癌、息肉也分别检出1.8%和16.4%。结论有症状就诊人群大肠镜检查是一可行、安全、费用不高和省时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更好地预防老年人大肠肿瘤的发生和早期诊断大肠癌,对24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3.3%,并有以下特点:(1)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的主要原因,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三者的便血率依次增高;(2)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息肉检出率,且腺瘤性息肉占73.8%;(3)多发性息肉比例较高,并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80.7%,且多发生于不同的肠段;(4)老年人大肠癌低恶性程度者多;(5)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二者多发生于不同肠段。因此,我们认为便血是老年人大肠镜检查的有力指征;大肠镜检查时不应满足于远端大肠病变的诊断,应尽可能检查全大肠;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及直径大于1.0cm者应积极切除。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性调查了:(1)大肠远侧腺瘤是否标志着同存大肠近侧息肉以及危险性;(2)随年龄增加是否有大肠腺瘤从左侧向右侧分布的右移倾向。结果:大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诊断确切者374例,分成腺瘤297例,炎性息肉77例。大肠远侧腺瘤的262例中,有69例(26.3%)同存大肠近侧腺瘤,大肠远侧炎性息肉的70例中只有5例同存大肠近侧腺瘤(7.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故与炎性息肉相比,大肠远侧有腺瘤者同存大肠近侧腺瘤的危险性高6.4倍(95%可信限2.5~14.8)。脾曲以上有大肠腺瘤者(109例)与脾曲以上无腺瘤者(193例)相比,平均年龄大7岁(57.8±12.2比51.7±16.2,P<0.01),说明随年龄增加大肠腺瘤有右移倾向。  相似文献   

12.
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11例,分为大肠息肉组(n=111)和对照组(n=100),利用超声检查对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60,P<0.001);男女性大肠息肉组间PLG的发生率无差异:按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分层比较显示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3.86,P<0.05),而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9.04,P<0.001),且高于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x2=3.94,P<0.05).结论:大肠息肉与PLG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大肠腺瘤癌组织中TGFβRRII、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以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和大肠腺癌14例为观察对象,以32例散发性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大肠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组织中TGFβRRII、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从活检组织中提取DNA,选择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断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64.29%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SI—H,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67.86%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MR蛋白表达缺失。明最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3.13%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57.14%的HNPCC大肠腺瘤和78.57%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TGFβRRII低表达,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41.67%。在MSI.H的HNPCC大肠腺瘤中,TGFl3RII低表达者占77.78%,MSI—H的HNPCC大肠癌中90%出现TGFβRRII的低表达。MSI—H的散发性大肠腺瘤中TGFβRRII的低表达率为66.67%,MSI—H的散发性大肠癌TGFβRRII的低表达率为100%。结论大部分HNPCC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出现MSI—H,大部分MSI-H大肠腺瘤和大肠癌表现为TGFβRRII低表达。MSI、MMR、TGFβRRII的检测对腺瘤癌变风险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大肠腺瘤癌组织中TGFβRRII、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以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和大肠腺癌14例为观察对象,以32例散发性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大肠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组织中TGFβRRII、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从活检组织中提取DNA,选择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断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64.29%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SI—H,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67.86%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MR蛋白表达缺失。明最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3.13%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57.14%的HNPCC大肠腺瘤和78.57%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TGFβRRII低表达,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41.67%。在MSI.H的HNPCC大肠腺瘤中,TGFl3RII低表达者占77.78%,MSI—H的HNPCC大肠癌中90%出现TGFβRRII的低表达。MSI—H的散发性大肠腺瘤中TGFβRRII的低表达率为66.67%,MSI—H的散发性大肠癌TGFβRRII的低表达率为100%。结论大部分HNPCC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出现MSI—H,大部分MSI-H大肠腺瘤和大肠癌表现为TGFβRRII低表达。MSI、MMR、TGFβRRII的检测对腺瘤癌变风险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215例纤维结肠镜诊断的主要大肠疾病,就不同年龄组进行发病率分析。结果是:有下消化道症状而纤维结肠镜未发现异常者占38.27%,其中老年组最少;慢性结肠炎的发现率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以青壮年发病率高,老年人则很少发生;大肠癌发病率随龄增而增高,老年组最高,但67例中,青壮年人占1/3,20~24岁青年人有4例,值得警惕;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以青幼年及老年组为高。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唯6例息肉病均发生于33岁以下。息肉恶变率随增龄而增高,老年组为最高;大肠憩室最小年龄30岁,老年组明显高于壮年及初老组;4例淋巴滤泡增生症年龄分布在20~33岁;2例缺血性结肠炎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大肠腺瘤摘除后5年复发率及随访间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大肠腺瘤摘除后的复发率及随访间期。方法:10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腺瘤者,在腺瘤摘除后第3年及第5年行全结肠镜随访;随机选择107例初次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在第5年随访全结肠镜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0例接受随访者中,5年发现有小腺瘤或息肉(8.3%)。腺瘤组第3年72例接受随访者中,23例(31.9%)发现管状腺瘤或增生性息肉;第5年有76例患者接受随访,共发现25例37枚息肉(复发率32.9%;95%可信区间;22.1%-43.7%),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23例为状腺瘤,2例为增生性息肉,最大腺瘤直径为12mm。第5年时,原腺瘤数为1、2或2枚以上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0.0%、38.9%和55.6%(P=0.024);原腺瘤直径≤5mm及>5mm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4%和48.3%(P=0.025);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腺瘤位置关系不大。结论:多发性腺瘤患者及较大腺瘤者较易复发;腺瘤后5年内随访是安全的;对小的单发低度增生不良腺瘤患者及初次检查正常者,可延长随访间期。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T抗原检测对结直肠癌普查的价值,用Shamsuddin和Elsayed介绍的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56例不同对象的直肠粘液标本进行T抗原检测。结果发现,32份结直肠癌和55份结直肠息肉病人的标本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4.4%和29.1%,与69份对照组标本的阳性率(7.2%)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和P<0.01)。T抗原检测在已确定的结直肠癌中,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2.8%。T抗原检测方法简便,结果易重复,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颇具潜在的结直肠癌筛选普查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结直肠息肉的筛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认为60%~80%大肠癌起源于大肠腺瘤,即“腺瘤-腺癌演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且大肠息肉与肠癌关系密切.分析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对于大肠息肉的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收集我科近2年来结肠镜下发现的11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并与146例中青年患者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2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大肠假息肉病,讨论其临床特点和治疗随访.1、对象和方法从1985年至1995年,我院经纤维结肠院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大肠假息肉病12例.大肠息肉总数均超过100颗.溃疡性结肠炎病史3-16年,平均5.8年,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反复发作.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26岁,平均44.5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二步法检测78例大肠腺癌、42例大肠腺瘤和20例距肿瘤边缘5 cm的癌旁黏膜组织中HIF-1α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62.8%)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织(38.1%)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5%);E-cadherin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48.7%)明显低于大肠腺瘤组织(76.2%)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HIF-1α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异常均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HIF-1α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及癌组织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