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转移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随访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脏不典型转移瘤12例,肝脏囊性转移瘤8例及血管瘤样转移瘤4例,均行CT或MRI多次随访检查,分析其病灶CT及MRI特点。结果本组转移灶均为多发病灶,边界清楚,原发病多样。肝囊性转移瘤及血管瘤样转移CT无特征性表现,MRI检查DWI(b=800)均呈高信号,多无灯泡征,莫迪司Gd-BOPTA动态增强延迟1h多无摄取,部分可见晕征或点征。结论 MRI检查在肝脏不典型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优于CT,对有肝脏囊性或血管瘤样病灶的癌症患者要加以MRI密切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 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或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两组68例肝癌患者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出现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超声多普勒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彩超、CT或 MRI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2 0例瘤体大小平均为 11.4 cm× 9.7cm,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病灶 B超及 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14例于术后 1~ 3个月复查瘤体缩小 5 0 %以上 ;4例经 34个月随访示瘤体缩小 30 % ;2例追查 37个月示瘤体缩小 80 %以上。用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栓塞的基础上再用弹簧圈栓塞 ,可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4.
经彩超、CT或MRI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瘤体大小平均为11.4cm×9.7cm,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病灶B超及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4例于术后1~3个月复查瘤体缩小50%以上;4例经34个月随访示瘤体缩小30%;2例追查37个月示瘤体缩小80%以上. 用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栓塞的基础上再用弹簧圈栓塞,可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多房囊性肾瘤影像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囊性肾瘤的CT和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多房性囊性肾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5例多房囊性肾瘤均为单侧,直径从2.5-7.5cm不等,CT或MR扫描显示病灶囊壁完整,内由多个小囊腔和分隔构成,其中4例囊内分隔显示清晰,1例显示不清、边缘模糊。所有囊腔间无交通,囊壁和囊内分隔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均未见实质性结节。5例MR扫描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囊壁及囊内分隔显示CT图像清晰。结论多房囊性肾瘤少见,CT和MRI能准确、全面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但在和多房囊性肾癌等病变鉴别时仍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和(或)钢圈栓塞,一周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多点注入酒精。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和无水酒精的注射。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9例,>30%者2例。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2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在治疗肝海面状血管瘤上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G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系膜1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内2例,腔外12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CT和MRI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3例部分肿块可见包膜,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依赖这些征象尚不能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一定提示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和(或)钢圈栓塞,一周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多点注入酒精。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和无水酒精的注射。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9例,〉30%者2例。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2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在治疗肝海面状血管瘤上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和(或)钢圈栓塞,一周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多点注入酒精。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和无水酒精的注射。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9例,〉30%者2例。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2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在治疗肝海面状血管瘤上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漆明刚  伍丹 《西部医学》2011,23(10):1977-19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其中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为沿颈部肌间隙生长的囊腔,囊腔内呈水样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其中多房囊性4例,单房囊性1例,延伸至纵隔合并出血1例;3例多房囊性和1例单房囊性显示囊壁及分隔,动、静脉期均见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结论 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及延伸(累及)范围,对诊断和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B超引导下两种不同硬化剂治疗肝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方法 120例肝脏囊肿术前经B超和CT检查确诊为单纯性囊肿的患者,囊肿直径3.0~12.0 cm.在B超导向下应用穿刺抽吸针抽出囊液,并注射硬化剂治疗.其中无水乙醇55例,平阳霉素65例,平阳霉素注射量约为抽出囊液的25%,无水酒精在囊腔内保留20 min后抽吸干净,平阳霉素保留在囊内.术后分别于3个月及6个月后各复查1次B超或CT.结果 120例肝囊肿均一次穿刺成功,有效率为100%.随访20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后复查见101例完全消失或明显缩小,其中无水酒精治疗的55例患者有3例复发,2例有缓慢增大迹象.而平阳霉素治疗的65例患者有6例复发,4例有缓慢增大迹象,复发病例再次行硬化剂治疗均未见复发.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肝囊肿硬化剂治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其方便、经济、安全,有效;平阳霉素作为硬化剂治疗肝囊肿同无水酒精相比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小,可以作为治疗肝囊肿的首选硬化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单发性肝脏转移瘤CT特征,包括肿瘤密度、边界、钙化及强化特点。结果:肝脏单发转移瘤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模糊不清,可以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多无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可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轻;门静脉癌栓罕见。结论:肝脏单发转移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史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经皮穿刺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对手术切除后复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骶尾部脊索瘤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在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患者在末次治疗后每隔3个月随访1次,进行临床评价.记录患者首次入院、末次出院及随访期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判断肿瘤坏死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7例患者共计行经皮瘤内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22次(每位患者3~4次),注射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平均用量:平阳霉素48.0mg(每次10~20mg),超液化碘油40ml(每次6~20 ml).5例患者在治疗后48 h出现低热和呕吐.所有患者末次术后1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平均随访21.7月(10~26月),6例患者完全缓解(PR);1例患者部分缓解(SD),7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能有效控制复发骶骨脊索瘤生长,减轻患者疼痛,可作为复发性骶尾骨脊索瘤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对腹膜腔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腹膜腔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影像齐全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探讨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8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5例肠系膜囊肿发现囊肿与肠系膜根部相连.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则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3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4例腹膜腔淋巴管瘤位于胃脾肾间隙和胃肝间隙.4例腹膜腔脓肿均有腹部手术和术后发热史.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单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偏侧性子宫肌瘤的可行性。方法56例子宫肌瘤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其中单侧栓塞者36例,余行双侧栓塞。先从MRI、CT、B超、彩超判断肌瘤偏于哪一侧,然后于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栓塞与肌瘤同侧的子宫动脉,即先用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乳剂注射至瘤体动脉腔完全填满,再用2cm×2cm×1cm2-10粒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主干至血流停止。术后按常规外科术后处理3~10d,出院后分别于3、6、12、24个月回院复查。结果36例患者子宫肌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偏侧性子宫肌瘤,行同侧子宫动脉栓塞疗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包囊肿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及金葡素囊腔内注射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经心脏超声、胸部CT证实的高龄心包囊肿患者5例,行心包囊肿穿刺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后,在B超定位下向囊腔内注射50%葡萄糖液10 ml+金葡素10 ml,夹闭6h后开放,于治疗前、术后1周查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术后2d及治疗后3个月查胸部CT.结果 5例均穿刺成功,能充分引流囊内液体;2例治疗后出现胸痛,对症治疗后缓解;4例治疗后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1例胸闷、气促症状与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示囊肿消失.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及金葡素囊腔内注射治疗心包囊肿,近期疗效显著,且操作安全、简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碘油栓塞联合CT导向下125碘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碘油栓塞联合CT导向下125碘(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肝癌病例16例,其中肝细胞癌11例,肝转移瘤5例.病例均经CT、MRI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全部病灶在接受碘油栓塞治疗2周后,在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碘油栓塞区内及其周围.结果 2个月后增强CT复查,发现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2例;无变化(NC)1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 PR)81.2%.术后6个月随访,除1例死于远处转移外,其余患者生存.随访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肠瘘、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碘油栓塞后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好,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瘤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患者共30个瘤体,29例次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不同深度及方向注射平阳霉素16—24mg+碘油10n11乳剂至瘤体基本充填。3月后CT观察瘤体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6例中,CR10例、PR14例、NC2例(1例2次治疗后达PR,1例6月后复查达PR),最终有效率100%。91%(10/11)患者症状能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d后肝功能复查未见损伤改变。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瘤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经济安全、有效、可重复、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6岁,3个月前被人用刀扎伤左中上腹,行急诊脾切除和肝修补术。术后B超发现肝左叶内有一5.0cm×3.5cm无回声占位,查CT见肝左叶存一囊性病变,大小为5.5cm×3.5cm,边缘清晰。查体上腹部无明显不适,在外院先后5次行囊腔穿刺抽液未见囊腔缩小。后来我院行胆汁瘤内置管引流术,术前经B超定位,穿刺成功后造影见胆汁瘤呈椭圆形,与肝内胆管有部分沟通,经穿刺针抽出咖啡色浑浊液体,并取样做细菌培养,瘤腔内置入8.5F外引流管一根,每天引流出胆汁约20ml,1周后复查B超见瘤腔缩小至3.5cm×1.5cm,以后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细菌培养为阴性。8周后经…  相似文献   

20.
人工注射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注射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MR I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方法:对经B超或/和CT检查发现肝脏有局灶性病变需进一步检查的63例患者进行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增强特点,对病变定性诊断。结果:63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22例,肝脏转移瘤1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4例,肝脓肿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结论:肝脏病变经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可获得可靠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