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凤岐  赵永利 《疾病监测》1996,11(8):299-299
吉林省1995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白城市137000)刘凤岐,赵永利,吕井生为了掌握我省布病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科学评价已采取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的效果,推动全省布病防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省于1995年在10个县(市、...  相似文献   

2.
徐卫民  朱素娟  王衡  王佳  杨洋  金行一  汤益 《疾病监测》2012,27(11):881-883
目的 分析浙江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态势,提出防控对策,为今后南方地区开展布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布病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全省从事牲畜养殖、交易、屠宰、皮毛加工和海洋生物捕捞加工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 结果 2011年浙江省共监测重点人群7565人,血清学阳性125例,阳性率平均为1.65%,确诊新发布病病例57例,年发病率为0.12/10万,检出布病感染者68例。与2010年相比病例数增加了90%,新感染者数增加了7.9%,发生暴发疫情1起,布病病例数为历年最高。发病主要与接触外省引进的病牛羊或羊肉制品有关,医院实验室人员有因接触患者血培养物感染布病,但仅接触本地湖羊的从业人员未发现有布病感染。 结论 应大力发展饲养本地牲畜,禁止调运高风险区域牲畜,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实行定点交易、集中屠宰。做好职业人群的保护和疫情监测,开展对专业人员的诊治技术培训;做好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形势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文武  孙辉 《疾病监测》2009,24(7):475-477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影响经济贸易。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近年来中国布病疫情逐年上升,2008年又有较大幅度增高,本文分析了中国的布病疫情和上升原因,探索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10年间报告的布病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679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3452例增至2015年的6997例,平均增幅为10.27%;病例波及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2011-2015年扩散至山西省所有县(市、区),报告发病率介于10.26/10万~23.5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5.51/10万;2014年发病数、发病率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37 61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8.80%。布病监测点共采集职业人群血清25 190份,阳性2068人,阳性率为8.21%。全省共分离到布鲁氏菌226株,羊种布鲁氏菌225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羊种3型布鲁氏菌225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9.56%。结论 山西省近年来布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大同市、朔州市和晋中市布病流行水平较高,运城市和临汾市疫情增长较快,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种是羊种3型,应进一步加强布病防治,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5.
张鹏  方春  崔步云 《疾病监测》2018,33(3):222-224
目的 为查明2017年甘肃省天祝县接种疫苗致防疫员感染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原因、感染来源和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方法 搜索相关病例和进行个案调查,查阅临床诊断治疗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个案调查59例人间布病病例,86.44%(51/59)病例发生在家畜防疫员,防疫员于2016年11-12月参与了天祝县羊群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的免疫接种工作。参加S2株免疫接种引起布病感染率为24.76%(51/206),感染未造成严重布病病例。疫苗接种工作中未按照生物安全规范要求防护。结论 本次疫情为接触S2株疫苗而引起的人间布病疫情。建议畜牧兽医部门要强化防疫员的布病防护知识,按生物安全规范防护开展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7年浙江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浙江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态势和疫情发生的原因。方法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全省涉及家畜交易、屠宰、养殖、挤乳和畜产品加工的职业人群进行检测。结果 全省12个地市56个县(市、区)共监测重点人群5713人,检出血清学阳性87例,阳性率为1.52%,其中新发病例13例,疫情涉及22个县区。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发病年龄为30~59岁劳动力人群,发病与接触病牛羊或羊肉制品有关,医院误诊率为6/13。结论 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大量牲畜从外地引进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做好职业人群的监测和疫情通报工作,开展对专业人员的诊治技术培训,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7.
2000-2007年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吉林省2000-2007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分析,了解吉林省布病疫情现状及疫情回升原因,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吉林省布病疫情较为严重。人间布病疫情呈逐步上升的态势,局部地区疫情活跃,且呈暴发趋势。全省年均发病率远远高于全国年均发病率。建议加强领导和部门合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8.
1996-2006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泽萍 《疾病监测》2007,22(7):466-467
目的 分析山西省1996-2006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11年报告的布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年共报告布病人数20 567人,1996年发病率1.02/10万,2006年发病率11.80/10万.目前山西省的流行菌株没有变化.结论 山西省布病疫情近年明显回升,大同市疫情增长很快.山西布病疫情受内蒙、河北影响较大,应采取3省联防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9.
张新岩  莫晓艳  宋颖  范凯 《疾病监测》2012,27(8):647-649
目的 分析2001-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锦州市人间布病病例及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1-2010年锦州市共报告人间布病1273例,平均发病率为4.07/10万。凌海市、义县、北镇市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7.38%。25~59岁患者共1021例,占80.02%;男性946例;农民1081例,占84.92%。采集重点人群血清3193份,阳性179份,阳性率为5.61%。34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到22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3型18株,羊种1型3株,犬种1株。 结论 锦州市人间布病疫情仍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株为羊种3型。  相似文献   

10.
2004-2007年陕西省米脂县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陕西省米脂县2004-2007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趋势及特点。对米脂县4年报告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4年共报告布病患者219例,发病呈上升趋势;共检疫羊、牛4800只,检出阳性109只,阳性率2.27%。陕西省米脂县2004-2007年布病流行趋势呈平稳态势。  相似文献   

11.
杨景元  曲琳  高永明  涛波 《疾病监测》2011,26(11):886-889
目的 通过分析内蒙古艾滋病疫情流行形势和特点,寻找有效的工作方式,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内蒙古报告的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Excel 2007、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内蒙古HIV/AIDS病例报告呈上升趋势,地区分布以呼...  相似文献   

12.
2004~2005年泰安市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家芹  高荣涛 《疾病监测》2006,21(10):512-516
目的了解泰安市近年来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情况,为进一步落实该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结合临床表现、接触史确诊病例。结果两年皮试检测1571人,阳性49例,经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病例12例,隐性感染11例。检测牛20头、羊51只,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均阴性。结论2004 ̄2005年泰安市局部地区人、畜间发生布氏菌病疫情。建议加强领导,部门协作,开展宣传教育,落实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金贤  张琰 《疾病监测》2010,25(4):312-313
目的对2004-2008年宁波市新发现的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低流行地区新的防治对策。方法调查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8年新发现麻风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44/10万,流动人口年平均发现专率为0.140/10万,多菌型占90%;17例为散发输入性病例,确诊发病年龄平均为(34.10±8.85)岁,平均延迟期(16.98±19.39)个月,家庭内接触感染9例,皮肤科门诊和专业机构(有可疑者转麻风病专科医院)发现18例,患者家属及接触者检查发现患者2例。结论宁波市麻风疫情控制成绩显著。接触者检查和疫点调查为麻风病低流行地区发现麻风病患者的有效措施,同时,应该在流动人群中大力开展麻风病筛查,重点做好对来自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务工者的筛查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阜康地区人群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感染情况,调查人群布病的流行现状及特征,进一步控制布病疫情。方法对当地村民分群抽样进行布病流行病学调查,采血做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血清抗体,按照WS 269-2007,血清凝集滴度1∶100(++)及以上者为阳性。结果 2010年阜康市检测665人,血清阳性率为1.65%(11/665)。不同性别和年龄布病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地人间布病感染风险较大,畜群患布病是人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藏那曲和昌都地区人群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感染情况,掌握流行现状及特征。方法 用血清学试验方法检测人群布鲁氏菌抗体,了解布病感染情况。结果 采样人群布病阳性率为7.96%,其中男性感染率略高于女性;昌都地区的感染率较高于那曲地区。结论 西藏那曲、昌都地区存在布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胡永勤  唐爱奇  王来根 《疾病监测》2009,24(12):954-955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005-2008年布病疫情和人群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8年共发生布病病例16例,共监测重点职业人群1143例,感染率为4.4%。16例患者发病均集中在1-5月,主要分布在仓前镇,占75.0%。接触不同宿主动物职业人群感染类型存在差异。接触不同类型地区的羊感染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感染与发病主要集中在职业暴露人群中,有地区和时间集中趋势,传染源主要为外省输入病畜,传播途径则主要为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7.
王圣聪 《疾病监测》2010,25(11):897-899
目的通过对2004-2009年山西省浑源县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情况的总结,分析布病在本地区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本地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2004-2009年本地区布病疫情资料,对发病地、性别、年龄、职业等指标进行分析。对2008-2009年79份布病门诊患者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分析,并对11份正在发热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2004-2009年发病人数分别为58、99、158、232、188和171例,总数为906例。30~60岁患者共639例,占69.76%。其中以50~60岁最多,共286例,占31.22%。男性733例,占80.02%,女性173例,占19.09%。农民805例,占87.89%。永安和沙圪坨两地发病人数分别为143和112例,明显多于其他乡镇。餐饮工作者和学生人数分别从0例和1例增长至7例和8例。79份血清中57份RBPT和SAT均为阳性,59份RBPT阳性,58份SAT阳性。11份血培养分离到2株布鲁氏菌,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鉴定全部为羊种Ⅲ型。结论 2004-2009年,本地区布病发病人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全县18个乡镇均有新发病例,个别乡镇各年发病人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中年为主,50~6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生和餐饮工作者发病呈增长趋势。菌种以羊种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不同类型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掌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疾病死亡谱,死因构成及顺位,人群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疾病对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等,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呼伦贝尔市2000 年和2011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死因编码采用ICD-10进行编码、分类。标化死亡率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标化。 结果 全市总人群期望寿命2011年比2000年提高了3.91岁,男性提高了3.55岁,女性提高了4.33岁。13个旗(市、区)死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标化死亡率波动在492.03/10万~841.11/10万之间,预期寿命波动在72.05~76.67岁之间。通过对5个民族的平均死亡年龄分析,各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6,P0.05)。全人群平均死亡年龄为64.39岁,汉族平均死亡年龄为65.08岁,蒙古族平均死亡年龄为59.62岁,达斡尔族平均死亡年龄为54.72岁,鄂温克族平均死亡年龄52.12岁,鄂伦春族平均死亡年龄50.47岁。2011年呼伦贝尔市居民脑血管病位居第1位,占总死亡例数的26.30%,缺血性心脏病居于第2位,占23.89%,肿瘤第3位,占22.85%,损伤和中毒居第4位,占7.93%,呼吸系统疾病居第5位,占6.47%,消化系统疾病居6位,占3.36%。前6位死因占全部死因构成的90.80%。 结论 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为居民主要死因,应该重点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