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容駪 《天津中医药》2010,27(3):259-260
舍岩针法选用五输穴以五行生克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内经》、《难经》的针灸补泻原则。简要介绍了舍岩针法的起源与历史,理论基础及选穴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内经>阴阳补泻针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五种阴阳补泻针法:阴阳深浅补泻针法、阴阳互引补泻针法、阴阳互治补泻针法、阴阳左右补泻针法、阴阳荥合补泻针法.对五种阴阳补泻针法的技术操作、要领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种<内经>阴阳补泻方法,后世医家又加以润色、发挥,形成了多种补泻方法.该补泻方法是其他复式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于舍岩针法在韩国的传承发展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论述舍岩针法的形成背景、介绍近现代前后舍岩针法发展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创新点,明晰舍岩针法的发展渊源及脉络,探讨舍岩针的起源、治疗原则及其配穴、舍岩针法的现代继承研究等,以期对舍岩针的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从而实现真正的舍岩针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对<内经>针刺补泻相关内容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和开阖补泻法是<内经>中主要的针刺补泻方法,并且这三种补泻方法常结合运用,<内经>中的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掌握<内经>针刺补泻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舍岩针法始于朝鲜中期(1644年以后),由舍岩道人所创,因此命名为舍岩针法.该针法的原理是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和相生相克,故又称为五行针法.此法配方严谨巧妙,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疗效卓著.在此,笔者把舍岩针法之原理与配方公布于众,以供同道研究.  相似文献   

6.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法的贡献11个方面,即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强调行针与得气;丰富了母子补泻法;创立了泻南补北法;拓展了迎随补泻法;倡导刺井泻荥法;开创了提插补泻法;规范了营卫补泻法;发挥了因时施针法;首次提出五腧穴.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剌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剌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相似文献   

9.
针灸推拿的补泻手法是根据<内经>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千金方>云:"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然而,对补泻方法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周易>河图、洛书的理论,对旋转补泻和生成数补泻做粗浅阐述. 古今对旋转补泻的论述 明代陈会的<神应经>中提出了捻转补泻具体的方法.在其"泻诀直说"中曰:"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由以上论述看出,同样泻法,身体左边与右边捻转针柄方向正好相反.<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没有提左与右,直接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王雅儒追忆古人推拿补泻时,在<脏腑图点穴法>中说:"左转行泻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针法灸法学>在谈及捻转补泻法时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而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的试用教材<推拿手法学>中说:"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在腹部则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手法为补法;反之,用力深重……在腹部则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稍短的刺激手法为泻法."总之,古今历代医家对针刺捻转补泻及推拿旋转补泻的认识和手法各有见地.  相似文献   

10.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11.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主张针、灸、药、摩并重,重视辨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针法灸法上,创立了十二字口诀,总结了"下手八法",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等;在选穴配穴方法上,发展了透穴针法,重视选用经验效穴与奇穴,丰富了井穴主治等,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内经>的针刺补泻手法进行探析,主要论述了以下五种补泻手法①徐疾补泻②深浅补泻③开阖补泻④呼吸补泻⑤方员补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导气针法是<内经>的主要针法之一,是在针刺得气后通过均匀缓慢的提插引导逆乱之经气恢复正常的一种针刺方法 ,具有取穴少、疗程短、疗效显著的特点,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少.为r更好地继承和使用<内经>导气针法,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峰 《中医杂志》2005,46(3):174-175
盛燮荪(1934~),男,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应用传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肝病、胃病、妇科杂病和风湿病,在针刺手法、灸法和辨证取穴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创新.善于运用毫针透穴、飞经走气等古典针法,取穴简要,补泻分明,疗效卓著.长期从事中医经典理论和针灸文献研究,先后完成"浙江古代针灸学术源流研究""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研究"等省级课题.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王孟英医著精华>、<标幽赋浅释>、<校注经穴会宗>、<宋明浙江针灸>、<手穴疗法>、<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等专著.现任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嘉兴市针灸学会会长,嘉兴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浙江中医杂志>特约编委,<嘉兴医学>编委.  相似文献   

15.
追溯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的渊源,将其与烧山火、透天凉术式对比剖析,探讨其创新点与临床应用优势.郑氏“热补”“凉泻”针法源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助泻法为郑氏首倡,也是郑氏针法特色之一.“热补”“凉泻”针法操作术式较“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简易,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条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考<法要>参阅的书目有.<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内经>等,而其中<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已佚,无从考证,<法要>在论述24首五脏大小补泻汤时引用了大量<内经>条文,究其根源,关于五脏病理及苦欲补泻治则的论述主要见于<内经>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灵枢·本神第八>及<灵枢·五邪第二十>等,其中部分内容与现存<内经>[2]条文有所不同,由于<内经>流传至今,期间经过传抄、校正,难免有错简、传抄及衍文之误,而<法要>藏于敦煌藏经洞中,未经过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原貌,兹在前期研究[3]基础上参阅<法要>,试对<内经>部分条文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8.
就《标幽赋》补泻法论述中所涉及的针法补虚泻实原则,从迎随针向补泻法,提插、呼吸、捻转单式补泻法,凉热复式补泻法,时间补泻法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历代营卫补泻针法的整理和对比分析,总结了《内经》营卫补泻法、《难经》营卫补泻法、李梴营卫补泻法、杨继洲营卫补泻法的操作要领和特点。认为在现代的临床实践中应继承传统古代针法,并对历代著作论述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保持古代针法的原貌,结合临床实际,发挥古代针法技术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现代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倡导针法,对针刺补泻方法论述详实,对后世针刺补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探源,认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素问》和《难经》.同时根据窦汉卿《针经指南》对其针刺补泻进行分析论证,凝练针刺补泻特色,以期为针刺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