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RG)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SG)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造瘘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分为PRG组35例和SG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PRG和SG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60±3.51分钟和50.79±6.97分钟,住院时间分别为5.30±2.87天和12.21±4.93天,手术费用分别为5 246.14±324.35元和8 655.87±586.67元,PRG组均少于S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G组出现2例(5.7%)术后并发症,SG组出现5例(16.7%)并发症,PR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安全可靠,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 相似文献
2.
经皮胃镜下胃和小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途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胃和小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途经的方法。方法:对24例患者采用Pull法经皮胃镜行胃造瘘术(PEG),另3例小肠造瘘术(PEJ)在胃造瘘基础上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小肠造瘘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ize韧带阶下。结果:PEG成功率为100%。通过改良胃镜下直接置管方法,3例PEJ全部一次放置成功;3例局部有活动性出血,局部稍拉紧外固定片后,出血停止;4例局部有分泌物及红肿,经碘伏消毒、应用抗生素而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EG简单、安全、可行,PEJ的改良方法可一次使小肠造瘘管到达空肠,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讨此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疗质量,为患者健康提供坚实的医护保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患者16例,对术式、护理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0 min,且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所有16例患者快速恢复,不用再采取额外的静脉补液措施。留置造瘘管时间最长达12个月,但无1例在此过程当中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出血等。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能够有效满足患者机体对营养的需求,且并发症几率非常低,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来说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优点与护理。方法:通过对25例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与优质的护理。结果:对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相应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使用该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理想,且容易操作,并发症少。同时在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结论:在手术结束之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尤其是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管饲方法,保持胃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保护好PEG管,同时教会家属密切观察患者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这样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与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近年来我院行胃造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组(A组)和手术胃造瘘术组(B组)。对2组患者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5±5.4分钟和4.7%,明显少于B组116.3±17.2分钟和20.4%,均P〈0.05。结论:相对于手术胃造瘘术,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具有手术时间更短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在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3例PEG的重症患者在置管中与置管后有无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并逐渐增量,记录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5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术后21 d血浆白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3例均顺利实施PEG,置管中及置管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为(170.1±19.5)mg.L-1,术后5 d为(270.7±23.4)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前为(26.3±3.3)g.L-1,术后21 d为(33.2±4.3)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是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4年至2009年33例患者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护理,患者的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命质量。因此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操作简便、恢复肠内营养快等优点,可长期有效的改善不能经口进食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鼻胃管(NGT)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肠内营养在鼻咽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研究2010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0例,分为NGT组25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PEG组2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肠内营养,比较分析治疗前后2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营养指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患者营养指标高于NGT组(P<0.01),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周后PEG组患者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NGT组(P<0.01).结论 PEG的肠内营养可改善鼻咽癌患者的营养不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春香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5):616-617,62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2002年1月-2009年5月18例患者进行胃造瘘术(PEG),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及开展相应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一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术后有3例因原发病加重在1个月内死亡,15例在原发病控制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下带造瘘管转出重症监护室。患者术中血压稳定,手术操作时间20.5±2.5min,经再次胃镜检查造瘘管位置良好。所有患者术后观察1—5个月,穿刺部位术后无出血。2例患者术后切口发红,经局部换药后好转。其余患者未观察到出血、意外拔管、腹膜炎、胃结肠瘘、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结论PEG是一种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度高,术后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的治疗技术,通过高质量的护理,能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肠内营养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结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建立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PEG和PEJ共治疗18例病人,其中14例行PEG胃肠营养,4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18例共行PEG,PEG加PEJ4例次,其中PEG16例次(2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4例次,手术成功率100%,3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18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对于因病长期无法进食的患者,为了保证营养供给,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鼻胃管或者开腹行胃造瘘后进行喂养。长期放置鼻胃管易引起食管糜烂、出血和狭窄;小口径鼻胃管虽可减少这些合并症,但很难达到满意的营养供给;而手术造瘘则有1/3的患者出现合并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opy gastrostomy,PEG)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快捷,我们共行2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6月—2009年12月对需要胃肠营养而无法进食的21例患者行PEG治疗。结果 21例共行PEG 23例次(2例造瘘管阻塞置换),均成功,3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置入瘘管后营养迅速恢复。21例患者随访1个月~1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EG作为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是内镜治疗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需要鼻饲的患者进行PEG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置管,平均耗时17min,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造瘘管最短留置时间3.5月,最长3年3个月,其中2例(2/12%)发生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1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经对症处理均显著改善。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EG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而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营养于1980年被引入临床,目前被视作胃肠道功能正常但不能经口获得充足营养患者的有效肠内营养途径。若患者营养摄取不足可能超过4~6周,且肠内营养可能防止体重进一步减轻、纠正营养不良、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此时PEG是优先考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n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应用于临床30多年,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少、安全性好、患者耐受性好;该项技术已替代外科胃造瘘,目前PEG已经成为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首选方法,本文介绍了PEG操作新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操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内镜下冒造症术(p加机地u阳m如m劝C国相一D血问叮,PEG)在国外应用较为普遍,而在我国除少数大医院外,开展还比较少。我院lopl年11月一199-7年12月共行PM41例,l例失败,平均手术时间为15分钟,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现总结报道如下。回资料与方法1.三一般资料:本组41例中男35例,女6例;年龄最小的z岁,最大的l(岁,均为住院病人。其中脑外伤患者10例,脑炎患者百例,帕金森综合症患者14例,食管气管疾豆冽,其它原因引起的吞咽困难患者8例。1.2方法:术前禁食或停止界饲>sh,肌注a讨一210mg,烟部利多卡因麻醉。取平卧位插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