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患儿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出来的129例单纯性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儿,符合TEE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条件,在TEE引导及监测下,确定封堵器型号,进行鞘管穿刺,释放封堵器。结果TEE结果显示1例患儿ASD缺损口距下腔静脉入13处0~2mm;1例患儿房间隔边缘为软缘,均转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所有手术患儿封堵器型号大小与术前1TrE测量最大径线相关良好(r=0.822,P<0.01);与术中TEE测量最大径线相关关系极佳(r=0.964,P<0.01)。结论TEE在微创外科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外科体外循环下心内修补术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该院的236例AS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109)给予外科体外循环修补术,观察组(n=127)给予经胸微创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变化。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气管插管时间、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输血量、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手术成功率稍大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心脏功能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便,明显优于传统外科体外循环下心内修补术,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5例(A组),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0例(B组),取心肌组织作TUNEL细胞凋亡检测,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并参照围手术期肌钙蛋白T(cTnT)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发生。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0.003±0.002)和B组(0.004±0.003)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0.012±0.008,P〈0.001)和B组(0.006±0.004,P〈0.001)均高于术前;A、B两组术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差别有明显差别(P〈0.05)。围手术期cTnT水平A组在CPB末和术后2 h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本实验提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害小于停跳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5例(A组),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0例(B组),取心肌组织作TUNEL细胞凋亡检测,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并参照围手术期肌钙蛋白T(cTnT)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发生。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0.003±0.002)和B组(0.004±0.003)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0.012±0.008,P〈0.001)和B组(0.006±0.004,P〈0.001)均高于术前;A、B两组术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差别有明显差别(P〈0.05)。围手术期cTnT水平A组在CPB末和术后2 h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本实验提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害小于停跳手术。  相似文献   

6.
张建海  任哲  梁诚之  翁贤武  林培锋 《浙江医学》2009,31(6):762-764,773
目的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微创不停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微创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6、12、24、48h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观察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用血量等。结果微创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停跳组明显缩短,术后进ICU时的多巴胺用量较停跳组少,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停跳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6、12、24h,停跳组CK-MB和cTnI较微创不停跳组显著升高,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损伤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该院188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观察,探讨微创个体化小切口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375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取个体化右胸微创小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88例作为治疗组,传统正中开胸心脏病手术1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个体化右胸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式,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微创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1例病人接受手术 ,其中房间隔缺损 3例 ,室间隔缺损 4例 ,心内膜垫缺损 1例 ,双腔右室并亚急性心内膜炎 1例 ,房间隔并室间隔缺损 1例 ,房间隔缺损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皮肤切口长 6~ 9cm。【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进行手术 ,阻断时间 15~ 76min ,平均 31.3min。术中术后无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 ,2 4h内全部脱离辅助呼吸 (平均 8h) ,疼痛反应轻。随诊 2周~ 8个月 ,无残余瘘 ,心功能恢复到Ⅰ级 ,疤痕隐蔽。【结论】微创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地应用于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保持了常规手术的效果 ,创伤小 ,病人恢复快 ,美容效果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与常规心内直视手术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5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不停跳组、冷血组、冷晶组。于体外循环前,开放上下腔静脉后即刻,停体外循环机1、6、12、24、48h分别抽静脉血5ml测定肌钙蛋白I;电子显微镜观察心内手术毕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发现不停跳组术中、术后各时间点与冷血组和冷晶组相应各时间点肌钙蛋白I有显著差别(P<0.05)或非常显著差别(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不停跳组心肌超微结构优于其它两组。冷血组和冷晶组相应各时间点肌钙蛋白I有显著差别(P<0.05)或非常显著差别(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冷血组心肌超微结构优于冷晶组。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冷血组和冷晶体组,而冷血组优于冷晶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1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转流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动静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手术前,两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停机时与术后24h,两组AST、LDH、HBDH、CK、cTnl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AST、LDH、HBDH、CK、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 ICS)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进行体外循环(CPB)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完成微创心脏手术的CPB 73例,其中使用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 i S)完成心脏手术71例,经右侧胸小切口心脏手术2例。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CPB,1例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建立CPB,其余71例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CPB。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CD I-500)及超滤。结果73例患者CPB时间45~206(116.1±35.5)m 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2(58.5±23.6)m in,CPB转流中尿量200~1 900(825.5±447.5)m l,超滤量800~4 800(2571.1±885.9)m l,9例患者CPB液体量为零平衡,53例患者CPB液体量为负平衡200~2100(835.8±524.0)m 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120~680(247.6±197.5)m l,全组病例均顺利停机,无并发症出院。结论VAVD技术能获得充分的静脉引流,在微创心脏手术CPB中必须使用VAVD才能保证良好的静脉引流。在保证充足的灌注流量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多的滤出液体,达到零平衡或负平衡的目的,VAV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CDE)诊断 4例复合型先心病。方法 :回顾分析经CDE检查及手术证实的患者。结果 :3例房间间隔缺损分别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二尖瓣脱垂及三尖瓣裂孔 ;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左上腔。除左上腔被漏诊外 ,其余都与手术符合。结论 :超声对复合型先心病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诊断率高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西巴马小型猪体外循环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西巴马小型猪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方法选用小型猪12头,随机分为两组(n=6)。实验组:在心包外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阻断带建立体外循环;对照组:在心包内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阻断带建立体外循环。结果两组建立体外循环所需的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所用的时间短;两组的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进的广西巴马小型猪体外循环建立方法所需的时间更短,是一种更快捷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原因,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我科2002年1月-2007年6月998例留置静脉导管重度烧伤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资料,以非计划拔管、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堵塞、静脉栓塞、局部渗液、血肿为研究指标,探究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部位、导管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998例留置静脉导管重度烧伤患者中发生并发症136例,发生率13.6%,其中非计划拔管83例、导管相关感染27例、导管堵塞15例、静脉栓塞3例、局部水肿4例、局部血肿4例。(2)并发症的构成比,以穿刺部位分:股静脉19.6%,锁骨下静脉7.8%,周围静脉6.5%。其中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P〈0.01);以导管类型分:双腔管19.1%,单腔管6.4%,PICC导管6.2%。其中双腔管和单腔管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P〈0.01)。[结论]根据重度烧伤病人的特点,锁骨下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为好;单腔管较双腔管为好;烧伤休克期、大手术及静脉高营养病人尽量用深静脉导管;康复期及长期输液的病人宜使用PICC导管。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彧  唐红  宋海波  白文娟  安琪  赁可  张尔永 《西部医学》2009,21(9):1585-1586,158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单纯继发孔中央型ASD95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评估引导微创外科封堵治疗,术后3~6月TTE随访。结果95倒患者行ASD微创外科封堵术,封堵成功86例,占90.5%,9例封堵失败。TEE与TTE对ASD最大径及残缘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房间隔伸展径TTE测量值大于TEE(P〈0.01)。TTE对上、下腔静脉缘的显示率为71.6%和77.8%,低于TEE(P〈0.01)。术后3~6个月1vrE随访,封堵器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影响周围瓣膜功能及静脉回流,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右心重构改善,右房、右室内径较术前缩小,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贯穿了微创外科ASD封堵治疗的全程,TEE与TTE联合应用,对术前诊断与筛选、术中选择封堵器和实时监控、术后效果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膜性或短段闭塞性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腔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小球囊预开通治疗组(A组,n=21)、置管溶栓治疗组(B组,n=20)和保守治疗组(C组,n=27),每48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栓溶解情况,血栓完全溶解后常规应用直径20~30mm大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管腔。结栗治疗2d后,A组血栓溶解率(76.2%)显著高于B组(45.0%)和c组(18.5%)(均P〈0.05),B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4d后,A组与B组m栓溶解率(85.7%和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37.0%)(均P〈0.05);治疗6d后,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90.5%和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51.9%)(均P〈0.05)。所有患者抗凝溶栓治疗6d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球囊预开通及置管溶栓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均较好,小球囊预开通治疗较置管溶栓治疗更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平均肺动脉压(MPAP)≥45 mmHg的42例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2±16.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22例,室间隔缺损(VSD组)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2~3周开始口服西地那非,每次0.5 mg/kg,3次/d,观察并比较服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待循环稳定后继续用药,其中19例患者麻醉诱导后放置漂浮导管,比较这些患者术后服药后0.5、1、4、24 h的MPAP、平均动脉压(MAP)、MPAP/MAP、心脏指数(C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变化趋势。结果 42例患者术前服药(17.51±7.29)d后复查心脏彩超,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80.13±15.41)mmHg,较服药前[(87.71±14.68)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放置漂浮导管的患者,术后服药后0.5、1、4、24 h监测MPAP、PVRI,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仅服药后0.5 h较服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RI、CI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AP/MAP服药后持续下降,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存活,术后随访2~2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治疗先心病引起的重度肺动脉高压疗效明确、安全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导管封堵术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近10年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并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个RCT 22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115例,对照组(开胸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105例,2组患者均行利尿、降压、抗凝等常规治疗。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术后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59,95%CI 0.36~0.96,P<0.05),新发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0.60,95%CI0.38~0.93,P<0.05),且右束支传导阻滞转为正常显著高于对照组(RR=1.59,95%CI 1.02~2.46,P<0.05)。结论相比开胸手术修补,行导管封堵可显著提升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钩型R波在鉴别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伴右心室肥大者是否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从3个下壁导联出现钩型R波和传统的诊断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指标来比较58例ASD伴右心室肥大同时伴肺动脉高压(A组)与74例ASD伴右心室肥大不伴肺动脉高压(B组)的心电图。结果:3个下壁导联均出现钩型R波,A组出现率明显高于B组(P〈0.01);而传统右心室肥大心电图诊断指标的出现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型R波不但有助于诊断ASD,还是鉴别小儿ASD伴右心室肥大是否同时伴肺动脉高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