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成人尸体50具,对脾动脉及各级分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脾动脉平均长为144.00±14.3mm,起始部管径平均为8.07±2.19mm,以2~3个弯曲多见,有27例,占54.00±7.04%。脾动脉主要分支:胰背动脉,出现率为96.00±2.77%;胰大动脉,出现率为88.00±4.59%;胰尾动脉,出现率为100%,有1~3支,其中1支者占63.83±7.01%;脾动脉其它胰支,出现率100%,有1~5支,其中2支者57.78±7.36%;脾叶动脉2分支型44例,占88.00±4.59%,脾段动脉4~5支32例,占64.00±6.78%。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41例成人尸体胃后动脉。胃后静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8.0±9.4%(33/41例)。胃后动脉由脾动脉或脾动脉上极支或脾动脉和脾动脉上极支发出,以及极个别由腹腔动脉根部发出,均经膈胃韧带至胃后壁贲门侧及胃底的小弯侧,胃后动脉大多数为1支型,93.6±4.3%(30/32例),其余为2支型,6.3±3.7%(2/32例),胃后动脉长度平均为4.8cm,其外径平均为2.3mm。胃后静脉出现率也32/41例,与胃后动脉伴行者93.6±4.3%(30/32例),不伴行者6.3±3.7%(2/32例),胃后静脉大多数为1支型30/32例,2支型为2/32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46具尸体的胃后动、静脉,其结果:一、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1.7±6.6%,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23例占69.7±8.0%,起于脾动脉上极支6例占18.2±6.7%,双胃后动脉4例占12.1±5.7%。二、胃后动脉起始处外径成人平均为1.81±0.52mm,儿童平均为0.98±0.25mm;终末部外径成人平均为1.45±0.48mm,儿童平均为0.75±0.23mm;胃后动脉长度成人平均为32.89±7.37mm,儿童平均为14.8±5.6mm。 三、胃后静脉出现率为56.5±7.3%,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23例占88.5±6.3%,汇入脾静脉上极支3例占11.5±6.3%;胃后静脉汇入处的外径成人平均为1.61±0.85mm儿童平均为1.14±0.40mm。四、胃后动脉距腹腔干平均为29.27±15.19mm,胃后动脉距贲门平均为14.59±7.23mm,胃后静脉汇人脾静脉或脾静脉上极支处距门静脉平均为22.49±12.6mm。胃后动脉多有胃后静脉伴行,静脉以1支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了76例(♂44,♀32)1、2和3岁中国小儿无名动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长度、周径、分支部位和分支型。 1.76例小儿无名动脉与气管的位置关系,共分三型:第1型2例(2.63±1.84%);第2型33例(43.42±5.72%);第3型41例(53.95±5.71%)。 2.76例小儿无名动脉分支部位,在胸锁关节上缘上方者57例(75.0±4.96%),在胸锁关节后方者19例(25.0±4.96%),小儿较成年人高。 3.76例1、2和3岁小儿无名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20.7±0.42mm、19.2±0.59mm和21.8±0.94mm。平均周径分别为19.8±0.64mm、20.3±0.21mm和21.0±0.51mm。 4.76例小儿无名动脉有63例(82.9±4.32%)单独由主动脉弓发出;另外13例(17.1±4.32%)与左颈总动脉先形成共同干而后发出。在76例无名动脉中,有71例(93.42±2.84%)在走行中并不发支,但有4例(5.26±2.56%)直接由无名动脉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有1例(1.32±1.31%)由共同干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 5.小儿颈总动脉的分支部位平均位于第3、4颈椎椎间盘上缘高度,小儿较成年人高。 6.颈总动脉分支所形成的夹角,共分三型,在152侧中锐角型60侧(39.5±3.96%);弓状型40侧(26.3±3.57%),中间型52侧(34.2±3.84%),小儿锐角型较多于弓状型。 7.1、2和3岁中国小儿颈总动脉平均长度:右侧分别为42.9±1.55mm、45.7±0.57mm和47.8±1.50mm;左侧分别为59.0±1.10mm、56.7±2.99mm和64.9±1.62mm。平均周径:右侧分别为14.8±0.77mm.16.3±0.14mm和16.6±0.19mm。左侧分别为15.6±0.61mm、16.6±0.13mm和17.3±0.40mm。  相似文献   

5.
脾动脉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应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休50具,对脾动脉及分支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1)脾动脉平均长为11.50±1.12cm,脾动脉的弯曲以2~3个弯曲多见,占58%±6.98%,(2)脾动脉管径:脾动脉起始端管径为0.68±0.17cm,终末端管径为0.54±0.15cm。(3)脾叶动脉在距脾门2.38±1.18cm处,由脾动脉发出,二分支型最多,占70%±6.48%。(4)脾段动脉有3~6支,4支最多,占50%±7.07%。  相似文献   

6.
根据100具尸体观察结果,将腹腔动脉分为6个型:(1)胃肝脾动脉干型93例(93.0±2.55%);(2)肝脾动脉干型4例(4.0±1.96%);(3)胃脾动脉干型1例(1.0±0.99%);(4)胃肝动脉干型1例(1.0±0.99%);(5)腹腔动脉与其它动脉共干型1例(1.0±0.99%);(6)腹腔动脉缺如型,未发现。腹腔动脉起始部位高度以第十二胸椎中部至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椎间盘水平者最多。腹腔动脉发自腹主动脉的左前壁和前壁者最多见。腹腔动脉的长度:男性为19.00±1.08mm,女性为17.56±1.39mm。腹腔动脉起始处管径:男性为7.76±0.32mm,女性为7.72±0.46mm。二者性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胃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胃的动脉供应类型:单纯型33例(47.14%);附加动脉型37例(52.86%)。二、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者95.71%,起于腹主动脉者2.86%。有1例达走胃左动脉起于肝左动脉(1.43%)。胃左动脉平均直径为3.6mm。其分支有食管贲门支,胃前、后支及胃体支,有时发出副肝左动脉(21.42%),或迷走肝左动脉(2.86%),或左膈下动脉(7.14%)。双胃左动脉及胃左动脉缺如者各1例(1.43%)。 2.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者为 40%,起于肝总动脉者为24.29%、起于肝左动脉者为17.14%、起于肝右动脉者为4.29%、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者为12.86%、起自胰上后动脉者为1.43%。其平均直径为1.7mm。偶见有副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全部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平均直径2.7mm。双胃网膜右动脉仅1例。 4.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者为22.86%、起自脾干及其分支者为77.14%,平均直径为2.2mm。 5.胃短动脉:起于脾干者为90%,起于脾动脉者为10%。平均直径为1.4mm。以3~4支者居多。 6.胃的附加动脉:主要是副胃左动脉(20%),左膈下动脉返支(38.57%)。偶见副胃右动脉(2.86%)。三、胃的动脉吻合胃小弯侧,肉眼可见胃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78.18%;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53.7%。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5例成人脾动脉和35例狗脾动脉进引了解剖观察,结果为:1、人脾动脉终支;二分支型22例(88%),三分支型2例(8.00%)。多分支型1列(4.00%),2、脾段动脉:三段型6例(24.00%),四段型17例(68.00%),五段型一例(4.00%),六段型1例(4.00%)。3、有脾极动脉者8例(32.00%)。4、脾切迹多位于脾的中、下部(81.67%)。绝大部分(92.00%)脾脏有切迹与脾叶、段的“少血管区”对应,凡有此对应关系的切迹中,90.00%位于脾的中、下部,这可作为脾叶、段切除时选择部位的依据。狗脾动脉的终支呈二分支型32例(91.43%),三分支型3例(8.57%),均分为四段,狗脾分叶、分段比人脾明显。  相似文献   

9.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供脊髓动脉供应的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探讨脊髓缺血软化的机理提供形态学基础,本文对39例动脉内灌注乳胶和明胶的婴幼儿脊髓前动脉进行观测.脊髓前动脉按其支数不同可分三型,Ⅰ型(10例,占25.64%)仅有一支脊髓前动脉;Ⅱ型(27例,占69.23%)有两支骨髓前动脉:Ⅲ型(2例,占5.13%)有三支脊髓前动脉.婴幼儿脊髓前动脉的管径左右相似,平均为0.55±0.12mm.两支或三支脊髓前动脉相吻合形成脊髓前(正中)动脉.其汇合部位可在延髓也可在颈髓各段,最低达C_8平面.本文并对脊髓前动脉的命名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在5岁以下儿童中是较常见的肘部损伤,且极易误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本组25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均为向内侧移位,年龄11个月至14岁,平均5.6岁,属Salter-HarrisⅠ型或Ⅱ型。对本症骨骺损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诸骨(和骨化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骨骺损伤的诊治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氟碳在角膜中期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角膜随机分为 3组 :( 1)空白对照组 ;( 2 )通氧组 ;( 3)实验组。每组角膜各 4 0片。空白对照组以Dexsol中期保存液常规保存 ;通氧组在常规保存同时持续通氧保存 ;实验组在通氧组基础上加入等量氟碳液保存。 3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右手虎口挛缩以及左拇指皮肤剥脱损伤各一例应用直指背侧皮瓣修复的成功经验,提出该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并重点介绍其应用解剖学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述分析1954~84年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的诊断标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外科处理以及预防和诊断检测技术等问题,强调了大肠腺瘤,遗传基础、免疫缺陷、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在发病上的作用,及高危险组患者应按方案进行常规检测监护之重要性。述介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系一种原发性大肠癌多中心发生的形式,在诊治上前者与后者有一致性,亦各有其独特性。报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1977~84年收治的8例住院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对诊治经过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脑啡肽免疫反应(L-ENK-ir)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ENK-ir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在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作抗菌导管 ,预防静脉导管感染。方法 :用洗必尽和医用聚氨酯为主要成份涂覆硅胶胶管制成抗菌导管。抗菌试验包括 :(1)涂覆液MIC测定 ;(2 )体外抗菌作用观察 ;(3)体外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观察 ;(4 )导管加温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5 )动物试验检测抗菌效果。结果 :涂覆液对金  相似文献   

17.
报道双胎妊娠及分娩76例,其中,初产48例,经产28例,产前确诊72例;经阴道分娩55例,剖宫产21例。结果表明,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死亡率亦愈高,经阴道分娩者,其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文章就双胎妊娠发生率,早期诊断,产前监护,对第二胎儿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正常儿、27例毛细支气管炎、7例肺炎和6例上感进行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素F_(1α)(6-Keto-PGF_(1α))测定,动态观察其变化。结果显示:(1)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TXB_2、TXB_2/6-K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肝导纳图对276例健康成人进行观察,其中男性147例,女性129例,年龄18--64岁。检测结果:肝导纳图与肝阻抗图的波形相似,仅方向相反,各观察指标在年龄组与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议肝导纳图正常值:收缩波波幅(hs)0.0488±0.0046ms,舒张波波幅(hd)0.0277±0.0028(m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皮下异种肿瘤移植的裸小鼠肺癌模型。方法: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接种于BalB/CA nu 品系裸小鼠背部皮下,观察肿瘤移植成功率,测量瘤体大小,并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裸小鼠皮下异种肺癌移植成功率为60% ~85% 。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