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解毒法研究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渗透,使人们在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与防治研究方面产生有益的借鉴。如对中医致病之“毒”的现代认识即为我们对中医解毒法实质及解毒方药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1对中医致病之“毒”的新认识“毒”之广义即“物之能害人痛...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为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学性炎症,可激活单核巨细胞系统和免疫细胞活化释放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等,进而引起较强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异常反应,导致胰腺炎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其中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即中医的“内毒”。因此抑制急性胰腺炎的炎症级联反应,即祛除“内毒”,宜尽早联用多种解毒方法,截断其深入转变路径,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药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所述的毒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指病因 ,如毒气、风毒 ;其二指病名 ,如丹毒、毒痢 ;其三指病证 ,即热证、火证之顽猛者 ,如热毒、火毒 ;其四指药物的性能 ,如有毒、剧毒。本文拟就药毒加以论述。1 药毒含义药毒 ,即毒药 ,在中药学领域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相似文献   

4.
5.
针对临床“疑难杂病”日渐增多的现状,从内毒与难治性慢性病之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随着人类环境之毒的影响和生活方式之变化,“内毒蓄损”成为现代“难病”之重要的病因病理因素。认为内毒作为相对独立而客观存在之邪气,其致病必然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其“蕴结”“渐张”之证候特征。强调随着时代发展,毒邪之内涵亦随之而变,当今内毒为患者多见于难治性慢性病,故解毒为必须之疗法,然解毒法之内涵亦当与时俱进,其临床价值方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浊毒论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2012,5(7):520-522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之一,浊毒作为毒邪的一种,历代医家鲜见论述.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胶固难解,其致病更加广泛、凶险、怪异、繁杂、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重症坏病,具有"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的特点.浊毒侵犯人体后蕴蒸缠结导致体内的"浊毒化"过程,形成浊毒证特有的临床症候.治疗浊毒是"化浊毒"的过程,要化浊解毒同时进行,给浊毒以出路,使浊毒尽快排出,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同时截断浊毒的生成,断其浊毒生成之源,使机体尽快恢复健康.对浊毒的认识与研究,是新认识,新理论.本文提出了解决许多疑难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新途径,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浊毒证研究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一项科学研究。浊毒学说的提出,既受《内经》关于清浊概念的指导[1],也受到历代医家对毒认识的启发,才发展出浊毒理论,当然这个理论也是一个学说。浊毒学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  相似文献   

8.
9.
大黄的解毒功效历代都有记载,但是随着对大黄和“毒邪”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解毒功效的认识也需重新厘定。本文从日本古方派对大黄的认识出发,认为大黄解毒的主要内涵即是“通利结毒”,辅以解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杖疮、冻疮之毒,涉及部分六淫邪毒。通过对传统及现代“毒邪”所致病证以及大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研究结果的总结认为。大黄除泻下作用之外还具有广谱抗菌、保肝利胆、抗肿瘤、降血脂、改善肾功能、利尿、降尿素氮、止血活血、镇痛消炎、抑酶、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提出随着现代中药药理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最终将会阐明大黄解毒的原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论大黄解结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的解毒功效历代都有记载,但是随着对大黄和“毒邪”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解毒功效的认识也需重新厘定。本文从日本古方派对大黄的认识出发,认为大黄解毒的主要内涵即是“通利结毒”,辅以解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杖疮、冻疮之毒,涉及部分六淫邪毒。通过对传统及现代“毒邪”所致病证以及大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研究结果的总结认为。大黄除泻下作用之外还具有广谱抗菌、保肝利胆、抗肿瘤、降血脂、改善肾功能、利尿、降尿素氮、止血活血、镇痛消炎、抑酶、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提出随着现代中药药理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最终将会阐明大黄解毒的原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内消、托里两法是中医外科重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的大法。外科肿疡初起用内消法,即针对不同病因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行气散结、通里攻下等治法使其消散;中期随着病邪消耗人体正气,肿疡不能尽快消散,就要适当调动人体正气对抗病邪,这就是托里法。本文复习了历代医家对内消、托里治疗方法的论述,临床运用的方法和时机,最后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论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运用内消、托里方法以达到良好疗效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苗子金  柴丽  苗向霞 《河南中医》2015,35(2):338-340
目的:观察芳香祛湿解毒汤治疗浊毒内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浊毒内蕴型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抗HP三联疗法(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芳香祛湿解毒汤治疗,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胃镜、胃黏膜活检观察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及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有效率为91.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部灼热胀满、胀痛或刺痛感、口臭、胸闷、小便黄、恶心呕吐等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逆转,观察组逆转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芳香祛湿解毒汤能有效逆转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降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元代王好古所著<阴证略例>的毒论学术思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剖析,认为<阴证略例堪称毒论思想大家,列专篇论述了阴毒与阳毒,详细记载了阴毒与阳毒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药物方剂.为深化对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特点探讨湿毒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湿毒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特点相似。基于湿毒角度,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肝、脾、肾三脏共同影响着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探讨其辨证论治方法,应针对湿毒所致并密切结合调整三脏功能入手,故健脾利湿化毒疗法应贯穿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始终,以此选药组方,以求治本。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临床以"毒损肾络"立论治疗本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重在剖析中医之"毒"与DN的密切关系,为临床治疗DN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胡根和从浊毒方面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为浊毒贯穿本病的始末,并运用解毒化浊方法结合临床病案治疗该病,取得不错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在"虚瘀毒"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8年9月在"虚瘀毒"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CAG的随机对照试验,依制定的筛选标准确定纳入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相关风险评估及meta分析。结果纳入29项RCT,共2475例患者,其中"虚瘀毒"治疗组1297例,对照组1178例。与对照组相比,"虚瘀毒"组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34,95%CI[1.29,1.40],P<0.05)及胃镜有效率(RR=1.34,95%CI(1.23,1.47),P<0.05);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16,95%CI[0.05,0.52],P<0.05)。结论中医"虚瘀毒"理论指导下治疗CAG,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及胃镜有效率、明显改善胃黏膜病理改变,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安全可靠。然鉴于所纳入文献的局限性,此结论尚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论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浊毒理论及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概况,提出中医学浊毒理论与微生态学共同的核心理念,由此对浊毒理论提出了新的解析,即"浊毒-微生态"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探索口腔、胃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式。从人体微生态学方面诠释浊毒理论,既是对现有浊毒理论及微生态学的有益补充和扩展,也是将现代微生物生态学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医"和"论     
哲学之和是协调和谐、适度之义,和的观念被引入到中医学之后,又具有了许多新的涵义。“和”既体现了一种和的状态,又体现了一种和的关系,以及为维持这种状态或关系采用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手段,“和”可以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或治疗原则,又可以作为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可以作为养生防病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药物组合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方剂数据库》,运用主题词检索提取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其高频药物,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瘀毒证的药物间配伍关系。从功效、主治、药对配伍等多角度探讨治疗瘀毒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治疗瘀毒证方剂176首,涉及中药331味。在高频药物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高。关联规则显示,123首内服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32个,53首外用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17个,常用配伍有: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杀虫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瘀毒证的方剂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为主,辅以活血、通经、止痛、理气、熄风、燥湿等药物,为临床应用活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