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鼠多发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多发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蛋白的时程变化。方法 :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制成多发性脑梗死模型 ,梗死后 1h~ 14d处死并取脑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脑组织切片ICAM 1蛋白 ,另外 6只雄性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多发性脑梗死后 1h脑组织内皮细胞即有ICAM 1蛋白表达 ,2h达高峰 ,然后表达下降 ,持续表达7d ,14d时无明显表达。结论 :支持内皮细胞ICAM 1表达增加是其对缺血 再灌注的一种自身反应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不同时程的表达与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ICAM-1 mRNA和蛋白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不同时程的表达,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外伤后6h脑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开始升高(阳性微血管数4.8±0.8),72 h达高峰(17.2±2.4),高于假手术对照组(0.4±0.5)(P<0.05).ICAM-1mRNA表达3h即明显升高(△Ct:13.48±3.93),72h达最高(20.59±0.97),7 d(15.60±0.01)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4.66±1.11)(P<0.01).光镜及电镜下可见弥漫性神经元变性水肿和坏死,72h损伤最重.结论大鼠脑外伤后ICAM-1表达升高,介导了粒细胞与脑血管内皮黏附增强,ICAM-1可能参与了外伤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不同时程的表达与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ICAM-1mRNA和蛋白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不同时程的表达,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外伤后6h脑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开始升高(阳性微血管数4.8±0.8),72h达高峰(17.2±2.4),高于假手术对照组(0.4±0.5)(P<0.05)。ICAM-1mRNA表达3h即明显升高(△Ct:13.48±3.93),72h达最高(20.59±0.97),7d(15.60±0.01)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4.66±1.11)(P<0.01)。光镜及电镜下可见弥漫性神经元变性水肿和坏死,72h损伤最重。结论大鼠脑外伤后ICAM-1表达升高,介导了粒细胞与脑血管内皮黏附增强,ICAM-1可能参与了外伤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脑红蛋白在脑缺血大鼠中的动态表达及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缺血缺氧后Ngb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出血性脑梗死(HI)组、氯化血红素(Hemin)干预组和假手术组,以建模后3、6、12、24 h为观察点,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gb的表达.结果:Hemin处理组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较MCAO组和HI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HI组脑水肿在12 h显著升高;病理切片观察,Hemin处理组水肿程度及变性神经元数量较MCAO组和HI组减轻;免疫组化分析,Hemin处理组Ngb阳性神经元数量较MCAO组和HI组增多.结论:HI组脑水肿高峰提前可能导致原有病情的加重,应用Heroin诱导Ngb的表达,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的损伤,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氯化血红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组织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氯化血红素(Hemin)在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中作用及其诱导脑红蛋白(Ngb)表达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0),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手术组、Hemin处理组,3组大鼠于术后24 h检测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了解脑红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emin处理组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较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5).病理切片观察,Hemin处理组水肿程度较手术组减轻,变性神经元数量较手术组减少.免疫组化分析,Hemin处理组脑红蛋白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手术组增多.结论 Hemin能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的损伤,其可能通过诱导脑红蛋白表达达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影响.方法 将1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神经功能行为学检测显示脑出血后模型组和治疗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2d后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脑出血后6h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升高,2d时达到高峰,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ICAM-1表达6h开始增加,与模型组比较,2d和3d治疗组ICAM-1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通过抑制炎症介质ICAM-1的表达,减轻脑水肿,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缺血0,2,6,12,24 h脑组织中[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及诱导型NOS(iNOS)]基因表达的变化;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HPLC法测定纹状体、海马、皮层中氨基酸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可见eNOS和nNOS表达,eNOS于脑缺血后2 h达到高峰,nNOS于6 h达到高峰;正常对照组未见iNOS表达,但在脑缺血后开始表达,缺血后12 h达到高峰;缺血后12 h给予L-NA治疗3 dL-NA组中梗死体积/全脑体积(Ⅳ%)显著低于相应的缺血组;缺血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GABA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12 h治疗3 d时,L-NA组中纹状体、海马、皮层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缺血组,GABA的含量显著高于缺血组,海马中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缺血组。结论:缺血后期应用L-NA对脑缺血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合成、释放相对减少,抑制性氨基酸合成、释放相对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观察新生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一氧化氮(NO)和NO合成酶(NOS)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及葛根素对HIB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7日龄SD大鼠制备HIBD模型,治疗组在缺氧缺血(HI)后早期腹腔注射葛根素50 mg/kg两次. 在HI后不同时间测定脑组织匀浆NO和NOS含量以及神经元凋亡数量.结果:HIBD组在HI后24 h脑组织NO,NO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HI后6 h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增多,24 h达高峰;葛根素组24 h脑组织NO,NOS较HIBD组相比, 显著下降(P<0.05),同时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在24 h较HIBD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葛根素可通过抑制NOS的表达,减少NO的过量生成,从而减轻HIBD后的神经元凋亡,表明葛根素对新生大鼠HIBD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殷英  徐米清  张亚杰 《广东医学》2012,33(24):3701-3703
目的检测尿毒症大鼠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探讨ICAM-1在尿毒症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6肾大部分切除术建立尿毒症大鼠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CAM-1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的表达。同时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可见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细胞水肿、固缩,脑微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闭塞。(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ICAM-1蛋白表达低或不表达,模型组大鼠海马区ICAM-1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皮质区ICAM-1阳性血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可能通过介导炎性细胞的浸润参与尿毒症脑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多发性脑梗死模型,观察脉络宁分散片对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存活率、病理学改变、脑含水量、脑指数、脑组织内NOS、SOD、MDA及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经颈总动脉暂时夹闭加颈外动脉注射栓子方法,造成大鼠多发性脑梗死。结果脉络宁分散片可降低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脑含水量和脑指数,降低脑组织内NOS、MDA及蛋白含量,提高SOD活力,其中高剂量组[(生药)17g/kg]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脉络宁分散片对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注ICAM-1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mRNA及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2、4、10、24、48、96、168h组,分别进行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HE染色。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2h开始升高,至48h达到高峰,持续168h以上。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增高,介  相似文献   

12.
冯志博  陈子琏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5):366-368,F002
目的 探讨脑缺血和再灌流早期大鼠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用体重 2 0 0~ 35 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 15min、2 0min、30min组以及脑缺血 15min再灌流 30min和 2 4h组 ,参照Pulsinelli-Brierley法制作全脑缺血动物模型。 4 %多聚甲醛灌注固定 30~ 4 0min ,取脑并后固定 3~ 4h ,连续冠状冰冻切片 ,片厚 4 0um ,NADPH -d染色显示NOS ,镜下观察计数NOS阳性神经元以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海马CA1区有一定量阳性神经元分布 ;单纯脑缺血早期NOS表达呈“单峰”变化 ;脑缺血 15min再灌流早期NOS表达呈“双峰”变化。结论 脑缺血早期和脑缺血再灌流早期NOS表达变化不同 ,这可能是再灌流加重缺血神经元损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了解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神经细胞坏死情况,进一步探讨溶栓时间窗问题。方法 应用SD大鼠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分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2、1、2、3、4、5、6h再灌注2,4、48、72h)、脑梗死组、永久缺血组及假手术组,于再灌注后24、48、72h处死大鼠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表达、TTC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缺血1/2h,再灌注24h时ICAM-1表达开始增加,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呈上升趋势;ICAM-1表达高峰的缺血时间为3h。每个缺血时间点内,ICAM-1表达高峰的再灌注时间是48h。缺血1h再灌注可降低ICAM-1表达,减轻脑梗死面积,但缺血3h后再灌注增加ICAM-1的表达且增加脑梗死面积。结论 ICAM-1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促使缺血后继发脑损伤。一般情况下,血管再通应在缺血3h内进行,否则再灌注损伤带来的副面影响将远远大于恢复血流本身。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缺血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肺损伤组,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堵塞脑缺血肺损伤模型。脑缺血后24 h取肺组织用RT-PCR,48 h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IL-6的表达量。脑缺血后72 h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IL-6蛋白定位分布。结果 肺组织IL-6基因和蛋白表达在脑缺血肺组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阳性染色主要位于气道上皮细胞胞和巨噬样细胞。结论 脑缺血后肺组织IL-6表达明显上调,提示IL-6与脑缺血肺损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ICAM-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在不同时间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和白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72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分别用免疫组化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ICAM-1的表达及白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ICAM-1的表达即已升高,于72h达到高峰,持续至120h仍有较高表达;而该区域 中白细胞浸润于6h即已明显升高,24h达到一高峰,之后略有下降,至72h到达最高峰,与ICAM-1的表达基本同步。,结论:脑出血后局部组织表达增高的ICAM-1与该区域白细胞的浸润相关,二者参与了出血后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法建立SD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48,72,96,168h)组,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亚甲蓝染色及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体缺失明显,缺血脑区微血管肿胀变形,白细胞粘附、浸润;缺血再灌注后24h皮质及海马ICAM-1表达均显著升高,48h达高峰。可维持7d。结论 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氨基酸 (EAA)、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 30min后再灌注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分光光度法测定再灌注后不同时间 (1h、6h、2 4h、4 8h和 72h)脑组织EAA、NOS和NO的含量。结果 :再灌注后 1hEAA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 ,以谷氨酸最为明显 ,随后逐渐下降 ,2 4h达正常水平。NOS和NO于再灌注后1h即升高 (P <0 .0 5 ) ,2 4h达最高水平 (P <0 .0 1) ,72h降至正常。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EAA、NOS和NO含量发生变化 ,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缺血预处理后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神经细胞HSP70、GFAP变化。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预处理组、缺血组、假手术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每组在造模成功后24h、48 h、72 h取出大鼠脑组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观察各个时间观察点HSP70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SP70蛋白和GFAP蛋白大脑皮质等部位的细胞上呈阳性表达,其表达程度随时间延长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上调大鼠神经细胞HSP70和GFA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脑缺血肺损伤后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功能意义。 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肺损伤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肺损伤模型。于术后24 h用RT-PCR(n=8),48 h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n=8)检测肺组织IL-1β表达变化;术后72 h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内IL-1β的定位分布(n=5)。结果 肺组织IL-1β基因和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后24 h及48 h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主要分布在气道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结论 脑缺血肺损伤组织IL-1β表达明显上调,提示IL-1β可能在脑缺血肺损伤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