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参数的重复磁刺激(rMS)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方法 将不同频率、不同强度和不同脉冲数的rMS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按照刺激强度设置最大输出强度的15%组、30%组、60%组,按照刺激频率设置0.5 Hz组、1 Hz组、5 Hz组、10 Hz组、20 Hz组,按照脉冲数设置每日800个脉冲组、1600个脉冲组,所有组均rMS干预4 d。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SH-SY5Y细胞凋亡,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SH-SY5Y细胞分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核蛋白表达及表征细胞分化程度。 结果 在rMS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方面,0.5 Hz的rMS抑制SH-SY5Y细胞增殖,10 Hz的rMS促进SH-SY5Y细胞增殖。rMS频率为5 Hz时,最大输出强度15%组和30%组的细胞增殖表现为明显加快(P<0.05)。1600个脉冲组的刺激效果优于800个脉冲组的刺激效果,其中10 Hz的rMS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在rMS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在30%最大输出强度下,0.5 Hz组和10 Hz组细胞凋亡被抑制(P<0.05)。在rMS对SH-SY5Y细胞分化的影响方面,0.5 Hz和10 Hz的rMS均能促进SH-SY5Y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结论 rMS能影响SH-SY5Y细胞增殖,表现为低频抑制、高频促进,且影响程度会随着刺激脉冲数的增多而提高。rMS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SH-SY5Y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2.
磁刺激对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F波是末梢神经接受最大电刺激,从肌肉诱发出来的后期合成活动电位之一,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反映,对F波的研究已经被作为衡量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一种手段.但F波具有低波幅和出现不稳定的特点,如何使F波的出现更加稳定和明显且又不影响F波的最短潜伏期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方向.目的:了解枕骨粗隆处磁刺激对F波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日本熊本机能医院.对象:选择2000-03/2001-03日本熊本机能医院的工作人员13名,男6名,女7名,年龄20~54岁,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史,体内无植入金属体.方法:枕骨粗隆上或稍低处使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右腕关节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的第一骨间肌记录肌电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和300 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一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主要观察指标:①M波的波幅.②F波平均波幅与M波波幅比.③F波最大波幅与M波波幅比.④F波最小潜伏期.⑤F波平均持续时间.⑥F波出现频率(F 波波幅≥0.05 mV).结果:13名健康自愿者的实验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磁-电刺激间隔50 ms时F波平均持续时间出现极显著性延长[(8.39&;#177;1.59),(6.75&;#177;1.62)ms,P<0.001];F平均/M波幅出现极显著性升高[1.73&;#177;1.20,0.87&;#177;0.78,P<0.001];F最大/M波幅出现显著性升高[4.07&;#177;2.59,2.19&;#177;1.76,P<0.05];F波出现频率出现极显著性升高[(80.77&;#177;22.89),(61.82&;#177;23.16)%,P<0.001];在磁-电刺激间隔100 ms亦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F波最短潜伏期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枕骨粗隆处磁刺激明显改变了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表现为当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和腕关节处尺神经电刺激间隔一定的时间时,F波波幅增高,时程延长.同时还发现无论在任何实验条件下,F波最短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分析其能否保护PC12细胞免受鱼藤酮的毒性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PC12细胞来源于大鼠嗜铬细胞瘤。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影响和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PC12细胞按实验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条件液组,分别经正常培养液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制备的条件液培养。两组分别加入鱼藤酮,浓度为0和10μmol/L,作用72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存活率=鱼藤酮孔吸光度值/对照孔吸光度值&;#215;100%。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分别于接种第3,7,10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和突起生长情况。计数10-20个视野,按突起细胞数、3个或3个以上突起细胞数、突起长度大于2倍胞体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3个指标对条件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经鱼藤酮作用后条件液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45&;#177;1.60)%,(78.86&;#177;4.95)%(t=6.783,P〈0.01)1。用条件液培养PC12细胞72h,条件液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18.1&;#177;3.28)%,(121.3&;#177;10.54)%(P〉0.05)1。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条件液作用3d,细胞开始长出突起,但与对照组无差别。至第7天,有突起细胞数、突起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及有3个以上突起舶细胞数均增多,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培养至第10天,长度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可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对其增殖及鱼藤酮所致氧化损伤均无明显作用。骨髓基质细胞的这种诱导作用可能由其分泌到细胞外的可溶性分子介导。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分析其能否保护PC12细胞免受鱼藤酮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PC12细胞来源于大鼠嗜铬细胞瘤。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影响和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PC12细胞按实验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条件液组,分别经正常培养液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制备的条件液培养。两组分别加入鱼藤酮,浓度为0和10μmol/L,作用72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存活率=鱼藤酮孔吸光度值/对照孔吸光度值×100%。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分别于接种第3,7,10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和突起生长情况。计数10~20个视野,按突起细胞数、3个或3个以上突起细胞数、突起长度大于2倍胞体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3个指标对条件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经鱼藤酮作用后条件液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45±1.60)%,(78.86±4.95)%(t=6.783,P<0.01)]。用条件液培养PC12细胞72h,条件液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18.1±3.28)%,(121.3±10.54)%(P>0.05)]。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条件液作用3d,细胞开始长出突起,但与对照组无差别。至第7天,有突起细胞数、突起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及有3个以上突起的细胞数均增多,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培养至第10天,长度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可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对其增殖及鱼藤酮所致氧化损伤均无明显作用。骨髓基质细胞的这种诱导作用可能由其分泌到细胞外的可溶性分子介导。  相似文献   

5.
背景F波是末梢神经接受最大电刺激,从肌肉诱发出来的后期合成活动电位之一,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反映,对F波的研究已经被作为衡量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一种手段.但F波具有低波幅和出现不稳定的特点,如何使F波的出现更加稳定和明显且又不影响F波的最短潜伏期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方向.目的了解枕骨粗隆处磁刺激对F波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日本熊本机能医院.对象选择2000-03/2001-03日本熊本机能医院的工作人员13名,男6名,女7名,年龄20~54岁,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史,体内无植入金属体.方法枕骨粗隆上或稍低处使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右腕关节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的第一骨间肌记录肌电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和300 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一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主要观察指标①M波的波幅.②F波平均波幅与M波波幅比.③F波最大波幅与M波波幅比.④F波最小潜伏期.⑤F波平均持续时间.⑥F波出现频率(F 波波幅≥0.05 mV).结果13名健康自愿者的实验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磁-电刺激间隔50 ms时F波平均持续时间出现极显著性延长[(8.39±1.59),(6.75±1.62)ms,P<0.001];F平均/M波幅出现极显著性升高[1.73±1.20,0.87±0.78,P<0.001];F最大/M波幅出现显著性升高[4.07±2.59,2.19±1.76,P<0.05];F波出现频率出现极显著性升高[(80.77±22.89),(61.82±23.16)%,P<0.001];在磁-电刺激间隔100 ms亦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F波最短潜伏期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枕骨粗隆处磁刺激明显改变了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表现为当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和腕关节处尺神经电刺激间隔一定的时间时,F波波幅增高,时程延长.同时还发现无论在任何实验条件下,F波最短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量效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24只SD大鼠按刺激强度被随机分为A(0 T)、B(1.9×40% T)、C(1.9×80% T)、D(1.9×100% T)4组,4组的刺激频率均为1 Hz,刺激量为30个脉冲,均采用溴已锭(EB)注入脊髓左侧背索复制局灶性的脊髓损伤模型。刺激后第14天,处死大鼠,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区空洞体积的变化。 结果随着磁刺激强度的增加,在第14天时空洞的体积逐渐缩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洞缩小的区域中,可以观察到GFAP,ERK1/2的阳性表达,而无MAP-2的阳性表达。随着磁刺激强度的增加,GFAP, ERK1/2的阳性表达亦显著增强(P<0.05)。 结论磁刺激可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能力亦增强,这可能与ERK1/2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U0126对低频磁刺激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阻滞剂量。方法:24只SD大鼠按U0126剂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0mg/kgU0126,n=6)、低剂量组(0.1mg/kgU0126,n=6)、中剂量组(0.2mg/kgU0126,n=6)、高剂量组(0.4mg/kgU0126,n=6),四组的刺激参数都为频率1Hz,强度1.52T,刺激量为30脉冲;均采用溴已锭注射入脊髓左侧背索复制局灶性的脊髓损伤模型。刺激后第14天,大鼠被处死,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GFAP、MAP-2和ERK1/2的表达及脊髓损伤空洞体积的变化。结果:随着U0126剂量的增加,在第14天时空洞的体积逐渐增大,GFAP、ERK1/2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U0126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作用则无明显差异(P0.05);病灶区域MAP-2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不同剂量的U0126可翻转磁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0.2mg/kg是较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0Hz 60%最大刺激强度的磁刺激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磷酸化蛋白(PEA-15)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方法 取第3~4代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磁刺激组和转染+磁刺激组。对照组进行阴性siRNA转染,转染组应用化学合成的siRNA进行脂质体瞬时转染,干扰PEA-15的蛋白表达;磁刺激组的星形胶质细胞在铺板24h后接受60%最大强度磁刺激;转染+磁刺激组进行PEA-15的siRNA转染,并给予60%最大强度磁刺激。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程度,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PEA-15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 结果 ①PEA-15 siRNA的转染效果明显,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PEA-15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②体外划痕实验中,转染组、磁刺激组、转染+磁刺激组的细胞迁移面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其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程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磁刺激组的PEA-15磷酸化明显增加。 结论 干扰PEA-15表达后的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增加明显;磁刺激可通过增强PEA-15磷酸化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脉冲磁刺激对离体神经干细胞内CDK5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神经干细胞克隆在体外培养传代后,置于0.5Hz,1.44T的磁刺激,每天1次,30个脉冲;作用3d后诱导分化,用CDK5的特异性引物对诱导分化后0、48和72h的神经干细胞进行RT—PCR分析,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中CDK5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RT-PCR可见,对照组CDK5在分化前已有表达,随着分化的进展,CDK5的表达逐渐增强,至48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磁刺激组与对照组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在不同时间点CDK5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显示神经干细胞中CDK5蛋白的表达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0.5Hz,1.44T磁刺激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时CDK5基因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磁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付莉  杨川 《新医学》2013,44(2):147-149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作用的可能途径,为神经防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0.5μmol&#183;L^-1鱼藤酮实验组,持续作用72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观测细胞凋亡、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总蛋白,应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系统(Differential Gel Electrophoresis,DIGE)获得差异蛋白点的表达信息,通过MALDI-TOF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MTT法显示鱼藤酮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显示鱼藤酮实验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IGE分析软件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现三个有意义的差异蛋白。通过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分别为γ-烯醇化酶(γ-enolase)、磷酸丙糖异构酶1(Trpi1)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A(elF4A)。结论γ-enolase、Tpi1和elF4A参与细胞损伤。可能成为神经防护药物作用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川芎嗪对二甲酰胺引起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川芎嗪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川芎嗪预处理PC12细胞后,制备二甲酰胺细胞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分析Caspase-3、8、9、Western blot检测HMGB1、ELISA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观察二甲酰胺的毒性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川芎嗪预处理后,PC12细胞的存活数显著提高,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降低,未见HMGB1表达降低,SOD上调,LDH和MDA下调,GSH升高。结论川芎嗪对二甲酰胺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川芎嗪抑制细胞凋亡、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复磁刺激(rMS)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 方法选取新生3d内的SD大鼠乳鼠双侧海马组织悬浮培养NSCs。在分化培养基下,将NSCs单细胞悬液进行贴壁诱导分化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和rMS组。空白对照组为自然分化无特殊处理,rMS组刺激参数为频率10Hz、50%最大输出强度、每日1000个脉冲、共刺激7d。rMS组最后1次干预后1h内收集2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分化神经元的比例,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微管蛋白3(β-Ⅲtubulin)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量。再将分化7d、无rMS干预的NSCs诱导凋亡,分为诱导凋亡组和诱导凋亡rMS组。诱导凋亡rMS组在诱导凋亡1h后进行rMS干预,刺激参数同上,诱导4h后收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和晚期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的表达量。 结果rMS干预7d后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无显著性变化(P>0.05),β-Ⅲtubulin、GFAP、BDNF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诱导凋亡rMS组的细胞凋亡率(9.14±4.72)%与诱导凋亡组的细胞凋亡率(15.38±4.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凋亡rMS组的Caspase-3、Bcl-2、Bax相对蛋白表达量与诱导凋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频率10Hz、干预7d的rMS对体外培养大鼠NSCs的分化无显著影响,但能减少诱导凋亡剂下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茶多酚(TP)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MPP+或TP加入培养的PCI2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及代谢状态,荧光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bcl-2基因mRNA表达,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与MPP+组相比TP+MPP+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凋亡率、ROS水平明显降低,bcl.2mRNA表达升高。结论:TP可通过抗氧化及抗凋亡机制保护PCI2细胞免于MPP^+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能否通过内质网应激的途径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于经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以及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点的同型半胱氨酸干预PC1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分析caspase-12表达的变化。结果:PC12细胞经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后发生凋亡,24h检测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高,经5mmol/L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的PC12细胞活力呈时间依赖性下降。随PC12细胞凋亡率增高和活力的下降,caspase-12表达同步增强。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体外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普通培养箱内常规培养;脂肪乳剂组(F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脂肪乳剂,置普通培养箱内常规培养;缺氧组(H组),细胞置三气培养箱内培养,设置培养条件为2% O2、5% CO2;异丙酚+缺氧组(PH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2 mmol/L的异丙酚,再置入三气培养箱培养,条件设置同H组.四组细胞均在培养4 h后行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C组与H组之间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相比,PH组细胞活力明显增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改善PC12细胞活力,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诱导PC12细胞缺氧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Nogo及Nogo-66受体(Ng R)对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再生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观察化学合成Ng R特异性小干扰RNA(si RNA)对具有神经元分化潜能的克隆细胞系PC12细胞Ng R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使其分化为类神经细胞,化学合成一段针对大鼠Ng R基因编码区的si RNA,用阳离子脂质体使之转染类神经细胞,转染后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 RNA水平;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Ng R蛋白表达的变化,检测干扰的效果。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染后48 h Ng R m RNA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Ng R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也降低,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化学合成Ng R特异性si RNA可以实现大鼠神经细胞内源性Ng R基因沉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脑复聪颗粒对H2 O2 损伤的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分化细胞株 (PC12细胞 )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 ,分别灌胃脑复聪和蒸馏水后制备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加入不同血清孵育后 ,再加入不同浓度的超氧化合物H2 O2造成拟缺血模型 ,采用MTT法观察细胞生存率。结果对受不同剂量H2 O2 损伤的PC12细胞 ,脑复聪含药血清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 (P <0 0 5— 0 0 1) ;加入脑复聪血清后的神经细胞可明显抵抗H2 O2 所致的损伤 ,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脑复聪颗粒对H2 O2 损伤的PC12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谷氨酸损伤模型中探讨氯胺酮、咪达唑仑及两药合用对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分化好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以5×104/孔接种于96孔板内,培养18 h后,细胞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10 mmol/L谷氨酸损伤组(G组);氯胺酮+谷氨酸处理组(K组):分别为0.05、0.1、0.25、0.5、1.0 mmol/L氯胺酮+10 mmol/L谷氨酸;咪达唑仑+谷氨酸处理组(M组):分别为0.3、1、3、10、30μmol/L咪达唑仑+10 mmol/L谷氨酸。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浓度效应曲线计算两药IC50,等效线图分析法分析两药合用相互作用。结果与G组相比,0.05~1.0 mmol/L氯胺酮对细胞活力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0.3~30μmol/L范围内咪达唑仑有保护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等效线图法分析提示氯胺酮联合应用咪达唑仑对细胞保护有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组的最大保护效果小于单独应用氯胺酮或咪达唑仑时的最大保护效果。结论氯胺酮、咪达唑仑对谷氨酸损伤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小剂量咪达唑仑与氯胺酮的神经保护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Micro‐and nanofabrication technique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new types of cell culture platform, where the effect of various topographical cues on cellular functions such a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an be studied. In this study, PC12 cells were cultured on patterned silicon (Si) surfaces comprising arrays of microcones (MCs) exhibiting different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face chemistries. It was illustrate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PC12 cells increased proliferation on all types of patterned surface, as compared to flat Si surfaces. However, in the presence of NGF, PC12 cells showed different responses, depending on the plating surface. Unlike low and intermediate rough MC surfaces, highly rough ones exhibiting large distances between MCs did not support PC12 cell differentia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MCs’ chemical coating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Cs alone can influence specific cellular functions. Tailoring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rrays of Si MCs in order to identify which combinations of MC topologies and spatially defined chemistries are capable of driving specific cellular responses is envisaged. © 2013 The Authors.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