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以直立不耐受症状就诊并确诊为POTS的患儿共46例,同时选取24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患儿病史进行采集,详细询问患儿主要症状病程、发病时间、诱因、伴发症状,询问患儿既往史、有无晕阙史等.对人组研究的所有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率、平卧状态的血压测定,并对患儿进行直立试验以及HUT检查.结果 POTS患儿主要发作诱因包括体位改变、持久站立、精神紧张、运动、疲劳、感染以及月经期;主要症状包括晕厥、头晕、大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头痛以及视物模糊等.POTS组与对照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患儿治疗后症状评分、直立心率以及心率差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TS患儿各项基本资料与正常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症状为晕厥、头晕、大汗、胸闷,而β1受体阻滞剂联合生理盐水口服可有效地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和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儿童POT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药物不同分成两组,分别予以α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治疗(盐酸米多君组)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美托洛尔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盐酸米多君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89%,美托洛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评分、直立心率和心率差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卧位心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直立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和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POTS均有效,但美托洛尔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成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例临床特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3):400-404
目的 探讨成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诊断为 POTS 的患者82例,其平均年龄(38.7±12.24)岁;以直立倾斜试验阴性排除POTS的31名受试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9.22±10.98)岁。对POTS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分析POTS患者发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平卧位心率和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TS患者以晕厥多见(63例,76.8%),症状发作频繁34.14%(发作 >10次)。晕厥发作和非晕厥患者(19例,23.2%)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POTS患者发作前有诱因,诱因多为体位变化、情绪紧张、劳累、运动、天气闷热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晕厥、头晕、心悸、胸闷、黑矇、大汗、面色苍白、乏力。在直立倾斜试验中, POTS患者心率逐渐增加,平均最大增加值为(45.05±11.06)次/min。结论 POTS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晕厥发生率较高。诱因以情绪紧张、劳累、运动、天气闷热多见。 相似文献
4.
《吉林医学》2016,(9)
目的:回顾性研究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儿童心率变异性(HRV)特征,探讨其在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心血管科门诊就诊或病房住院、确诊为POTS患儿共27例作为POTS组,选择同期在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儿童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健康照组相比,POTS组儿童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全程窦性心率间RR间期标准差)、SDNNindex(全程每5min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p NN50(全程RR间期>50 ms占全部RR间期的百分比)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DANN(全程每5 minRR间期均值标准差)、r 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三角指数(全部RR间期直方图中RR间期总数除以占比例最大的RR间期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TS患儿HRV升高,自主神经功能受损,HRV时域指标分析对辅助诊断POTS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19岁。主因摔伤后右手掌疼痛、活动障碍半小时来我院骨科急诊就医,X线平片提示“右第5掌骨骨折”,拟行手术治疗收入骨科病房。追问病史,患者入院前10天曾因发热、咽痛等症状在我院门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但此后频繁发作胸闷、心悸等症状。每次出现症状均与从坐位变直立位有关,平卧后可自行缓解,否认有晕厥史。此次外伤仍然为从坐位迅速直立后突然出现心慌、胸闷,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右手掌着地,致右第5掌骨骨折。但患者没有意识丧失,也无大小便失禁。摔倒后胸闷、心慌症状即减轻。入院查体:T37℃,R20… 相似文献
6.
中度康复锻炼对直立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康复锻炼对直立体位心动过速(POTS)患者症状的作用。方法:采用直立倾斜试验来筛选POTS患者。共入选20例接受了3个月的康复锻炼。以直立倾斜试验和调查问卷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有14例患者坚持完成随访。经上述治疗后,复查倾斜试验,只有5例患者能诱发出来直立性心动过速。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康复锻炼3个月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康复锻炼能够改善直立体位心动过速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征。方法:以符合POTS诊断标准的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分布、家族遗传特征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频率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诊断为POTS的患儿4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男女比例为1:1.7,年龄10~16岁,平均为14±1.5岁,10例具有家族遗传性,占25%。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直立后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甚至出现眩晕、晕厥等直立不耐受或直立调节障碍症状。在直立试验(先安静平卧10min,然后直立10min)或直立倾斜(HUT)试验过程中,POTS患儿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在直立或倾斜后10min内,心率增加1〉35次/min,或患儿心率测最大值≥120次/min,但血压下降〈20/10mmHg为诊断标准。出现异常表现的时间平均为7±2min,15例直立6min出现异常症状,10例在直立后即可出现异常症状,15例作HUT约10min内出现异常症状。结论:POTS常见于学龄期女童,有一定的遗传性,常见的症状为头晕、胸闷、心慌等,HUT为诊断POTS敏感且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1993年由Schondoff和Low首先提出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概念,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在国内首先报道我国儿童POTS,提出其临床特征。POTS是慢性直立不耐受的表现之一,目前其患病率没有确切的统计。 相似文献
9.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指患儿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的10分钟内心率增加≥30次/分钟或心率最大值≥120次/分钟,同时伴有直立后的头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等症状。目前,关于此病的病因还未阐明,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VVS及POTS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患过敏性疾病与非共患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一般情况、症状评估、过敏指标以及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与症状评分/晕厥发生频率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7例患儿中(VVS 43例,POTS 24例)共有21例(31%)共患过敏性疾病,伴随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皮炎及食物过敏,其中以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就诊年龄、性别比例、基础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过敏组相比,过敏组的起病年龄(月)较大[11±2 vs. 9±3],病程(月)偏短[8.0(0.1,24.0) vs. 12.0(0.1, 144.0)]。在VVS患儿中过敏组晕厥发生频率(次/月)较非过敏组高[2.50(0.08,30.00) vs. 0.25(0.03,5.00)]。过敏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50(0.70,5.90) vs. 1.65(0.30,6.20)]及计数(×109)[0.18(0.05,0.71) vs.0.10(0.02,0.38)]较非过敏组更高,P均<0.05。VV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相比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OT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及直立试验中心率增加最大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敏性疾病是VVS及POTS儿童常见的共患病,其中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具有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出现直立不耐受表现的起病年龄较大,更可能因短期内发作较为频繁而就诊;VVS合并过敏性疾病时晕厥发生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盐酸米多君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盐酸米多君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干预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6~17(11±3)岁48例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分健康教育组(n=10)、口服补液盐组(n=23)、盐酸米多君组(n=15)3组,根据HUTT结果评价疗效.治疗6个月后,如没有晕厥或晕厥先兆发作则停药并继续随访,评价患儿晕厥及晕厥先兆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数据统计用SPSS 11.5软件.结果 ①HUTT总转阴率在健康教育组、口服补液盐组及盐酸米多君组分别为20.0%(2/10)、60.9%(14/23)及80.0%(12/15),其中盐酸米多君组及口服补液盐组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组(均P<0.05),盐酸米多君组及口服补液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6~12个月,晕厥及晕厥先兆复发率在健康教育组、口服补液盐组、盐酸米多君组分别为60.0%(6/10)、52.2%(12/23)及13.3%(2/15),盐酸米多君组明显低于前两组(P<0.05),健康教育组和口服补液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在干预前、后平卧位血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米多君组干预后心率及血压差值在倾斜起始较基础平卧位显著缩小(均P<0.05).结论 健康教育和补液补盐是治疗VVS儿童的基本措施,盐酸米多君能增加其干预效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童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儿茶酚胺抑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患儿心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POTS组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POTS儿童46例(平均12.1±2.8岁),对照组为健康儿童20例(平均11.5±3.6岁),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 UII)及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Cs)浓度,分析POTS组患儿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及与直立后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0.41 (0.27, 0.85) μg/L vs. 0.46 (0.35, 1.41) μg/L,P<0.05],血浆UII水平与直立10 min后心率的变化次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63, P<0.05),血浆Cs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 (0.20, 1.91) μg/L vs. 0.52 (0.18, 1.60) μg/L,P>0.05]。结论:POTS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提示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可能是POT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儿童及青少年直立试验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同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OTS患者与12例健康对照者间直立试验过程中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total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TPVRI)、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变化趋势。根据每位POTS患者直立试验过程中CI变化趋势将患者分为CI降低组(14例)与CI未降低组(12例), 分析两组患者在直立试验过程中CI、TPVRI、心率、血压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POTS患者在直立试验过程中CI显著下降(F=6.936, P=0.001), 心率明显增快(F=113.926, P <0.001),收缩压明显降低(F=6.049, P <0.001),而TPVRI (F=2.031, P=0.138)和舒张压(F=2.018, P=0.113)无明显变化。健康对照组CI在直立后显著升高(F=3.646, P=0.016),同时心率明显增快(F=43.970, P<0.001),收缩压(F=4.043, P=0.020)和舒张压(F=8.627, P<0.001)均明显升高,TPVRI (F=1.688, P=0.190)无明显变化。POT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I (F=6.221, P=0.001)、心率(F=6.203, P<0.001)和收缩压(F=7.946, P<0.001)随时间变化趋势显著不同,而TPVRI和舒张压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降低组与CI未降低组POTS患者在直立试验中CI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23, P<0.001), 前者直立后收缩压明显降低(F=8.010, P<0.001),而后者却无明显变化(F=0.612, P=0.639), TPVRI、心率和舒张压在CI降低组与CI未降低组间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POTS患者直立后CI呈下降趋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3, OR=2.233; 95% CI:1.183~4.216)。结论 POTS患者在直立试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患者心输出量变化可能不同,年龄是心输出量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铁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晕厥专业门诊或住院的年龄4~17岁的患儿共57例,其中确诊为POTS的患儿40例,VVS患儿17例。采用血清铁及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血清铁值对鉴别儿童VVS和POTS的预测价值。结果:POT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17.4 μmol/L(四分位数间距13.5~21.8 μmol/L),VV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8.9 μmol/L(四分位数间距7.5~17.6 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血清铁11.8 μmol/L作为界值对VVS和POTS患儿进行鉴别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4.7%。结论:血清铁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VVS和POTS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血清铁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晕厥专业门诊或住院的年龄4~17岁的患儿共57例,其中确诊为POTS的患儿40例,VVS患儿17例。采用血清铁及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血清铁值对鉴别儿童VVS和POTS的预测价值。结果:POT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17.4μmol/L(四分位数间距13.5~21.8μmol/L),VV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8.9μmol/L(四分位数间距7.5~17.6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血清铁11.8μmol/L作为界值对VVS和POTS患儿进行鉴别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4.7%。结论:血清铁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VVS和POTS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通过测定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研究其对VVS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就诊的诊断为VVS的患儿,共60例,设为晕厥试验组,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和监测动态心电图,同时选取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HRV差异,以分析HRV对儿童VVS的诊断价值。结果 60例VVS患儿中,阳性反应者共50例(83.3%),阴性反应者10例(16.7%),其中血管抑制型23例(37.1%),心脏抑制型10例(16.7%),混合型17例(28.3%)。试验组时域指标SDNNi、rMSSD显著升高,频域指标LF、HF、VL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时域指标SDNNi、rMSSD明显升高,频域指标LF、HF、VLF显著升高,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NNi、rMSSD、LF、HF和 VLF对HUTT诊断预测具有一定价值。分别以LF、HF和 VLF,496、867.5和865.5作为界值时,对诊断阳性率的预测效果较好,敏感度分别为85%、62%和68%,特异性分别为63%、88%和84%。结论 VVS患儿日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以增加的迷走神经活性为主,HRV对HUTT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