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因严重创伤而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系指机体受外界有害致病因素和(或)受机械性创伤,而引起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和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以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重要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导致以急性缺血、缺氧为特征的全身性伤害。目前,对采用何种液体复苏治疗,如何选用合适的复苏液体等问题,业内意见尚不一致。近日,我们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近年研究进展进行了疏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迟复苏、低容量液体复苏、脑垂体后叶素复苏对创伤早期重度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中华田园犬24只,股动脉放血,制作重度UHS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随机分为A组(延迟复苏组);B组(低容量液体复苏组);C组(脑垂体后叶素组)。观察各组放血前即刻(TO)、达到目标血压时(T1)、实施三种复苏方法后1h(T2)、复苏平稳后2h(113)各时点的HR、MAP、CVP、血气分析及各组的出血量和72h存活率。结果1、2时点,A组的CVP、MAP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B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接近TO;在T2时点,A组的PaO: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中心静脉血乳酸(BL)和碱剩余(BE)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BE明显高于C组(P〈0.05)。T3时点,B组和C组的BL和BE均组和明显高于1、0时点(P〈0.01),低于T1时点(P〈0.01)。三组间的Hot、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72h内存活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结论低容量液体复苏能显著提高重度UHS时的存活率;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的复苏效果优于低容量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3.
尹尧  刘涛  都大伟 《人民军医》2012,(5):386-386
1病例报告患者女,50岁。上班途中遭遇车祸,现场诊断左下肢高位离断,右下肢损伤,紧急送我院手术室抢救。入室时患者昏迷,脸色苍白,上肢冰凉,无创血压测不到,心率150/min。入室后立即开放外周静脉,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2mg,依托咪酯脂肪乳0.1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mg/k,  相似文献   

4.
解答:创伤出血患者进行允许性低压复苏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可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其依据是在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提升血压可加重出血;液体复苏使血压升高后,可机械破坏已形成的血凝块,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不利于  相似文献   

5.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死亡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死亡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高渗氯化钠组治愈率为86.6%,死亡率为13.4%,ARDS发生率为3.1%,MODS发生率为9.4%;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为74.O%,死亡率为26.0%,ARDS发生率为14.2%,MODS发生率为23.6%.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特别是7.5%高渗氯化钠更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Luca.  CE 《战创伤参考资料》1998,27(3):35-41
严重贯通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活动性出血期,这个时期从受伤到手术控制出血,一般约持续8h。在此期间病人需要数升平衡盐液(BES)和多个浓缩红细胞(RBCs)。复苏的目标是用BES恢复血浆容量和组织间隙容量,根据生命征变化和血球压积水平恢复RBC不足。机体对严重失血性休克的内环境反应,包括儿茶酚胺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释放,因此,平衡盐液中应不含葡萄糖,以防发生高血糖症。在急诊室和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中青年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降低其病死率及病残率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策略、时机以及输液通道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8.
失血性休克复苏及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古老的临床研究课题。不仅在平时常见,更重要的是与战伤救治密切相关。尽管近10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复苏时机、复苏目标、液体种类的选择、复苏后继续生命支持以及监测技术等仍是临床以及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高对该复杂综合征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血压控制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前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除合并颅脑外伤及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 mmHg,对照组MAP维持在60~80 mmHg,比较两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紧急内科治疗的关键环节。腹腔复苏是指通过腹腔穿刺的方式将所需输注的液体注入腹膜腔内的新型液体复苏方法。腹腔补液穿刺点固定、操作简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在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困难的情况下,可快速建立补液通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起到补液抗休克的作用。此外,在静脉补液的同时,辅以腹腔复苏能够改善静脉复苏的效果,在改善微循环、增加脏器血流、减轻组织器官水肿及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就腹腔复苏的优势、液体选择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有效液体复苏量和限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战 (创 )伤伤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报道 32 .6 %~ 5 9.5 %的伤员因失血休克死亡。抗休克的成功为其他治疗提供了必要前提 ,而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是救治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措施。有关平原战 (创 )伤休克的液体复苏及原则已有大量研究[1 - 3 ] ,但对高原创伤失血休克液体复苏量 ,以前研究很少。笔者在高原现场用新进高原大鼠研究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液体复苏量和限量。一、材料与方法1.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 :乳酸林格液由本院所药剂科提供 ,心功能分析仪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制 ,大鼠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2 .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控制性升压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组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和输入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mmHg;对照组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抗休克,即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使MAP维持在60~80mmHg。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血压控制达到MAP目标值后,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非常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比容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张希国  刘小丰  苏嘉  张永 《武警医学》2013,24(9):804-806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高原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1998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救治的265例高原汉族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其中重度休克57例,中度休克148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创伤部位,估计失血量,采用快速(0.5~1 h)输注相当于1.5~2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进行扩容,再根据血压及红细胞压积情况适量输血的方法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结果:早期快速补液量;轻度休克平均量为1 448 ml,中度休克平均量为2 537 ml,重度休克平均量为3 644 ml,经平衡盐液复苏后,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的187例,其中因血红蛋白偏低而输血的63例,血压不稳定而输血的78例,输血的病例中,平均输血量600 ml。经以上复苏后,仅3例死亡,262例治愈,其中4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均治愈。无1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早期平衡盐液加适量血液复苏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低血压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低血压复苏在出血未控制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意义。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不复苏组、传统复苏组和低压复苏组,于创伤前后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肝、小肠、骨骼肌的组织氧分压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存活时间。结果显示,传统复苏组休克期出血量显著多于其他两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低压复苏组可显著改善组织氧分压,延长存活时间。提示低血压复苏治疗更能改善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经股动脉和左心室插管分别测定平均动脉血压(MAP)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大鼠24小时存活率变化.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休克组、休克 AVP(0.1U/kg)组和休克 AVP(0.4U/kg)组.休克组在休克2小时后输注2倍失血量乳酸林格氏液(LR);休克 AVP(0.1U/kg)组和休克 AVP(0.4U/kg)组在2倍量的LR中分别加入AVP(0.1U/kg)和(0.4U/kg)输注.结果 失血性休克后大鼠MAP明显降低,2倍量的LR输注可少量升高MAP,分别加以AVP(0.1U/kg)和(0.4U/kg)输注,MAP明显增加;休克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AVP(0.1U/kg)和(0.4U/kg)可以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提高24小时存活率.结论 小剂量AVP具有明显的抗大鼠失血性休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救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与液体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与平原地区相比,其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在抢救高原地区出血性休克病人时,除按平原地区病人常规评估外,还需紧密结合高原地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19.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早期失血性休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几年 ,一些学者对传统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观念提出了质疑 ,同时也提出了在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笔者采用Capone等[1 ] 设计的一种有活动性出血的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比较无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快速大量液体复苏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疗效。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 :健康、性成熟、清洁型标准的雄性SD大鼠 4 2只 ,体重 2 70~4 60g,由浙江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 .实验方法 :( 1)麻醉和监测 :应用10g L戊巴比妥钠 ( 4 0mg kg)腹腔注射麻醉 ,并将其固定于 2 5℃的恒温板上 ,置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6周、14周和1年)大鼠在失血性休克时的理想复苏压力。方法通过横断脾实质和切断1根脾动脉分支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用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S)(体积比2:1)进行复苏,将复苏血压分别维持在40、50、60、70和80mmHg 1h,彻底止血后用全血(由供血鼠提供)和乳酸林格氏液1:2进行复苏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90mmHg 2h。观察不同年龄大鼠的出血量、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动物存活、组织血流量和器官功能。结果 6周龄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期间失血性休克复苏的允许性低血压是40~50mmHg。14周龄鼠和1年鼠在非控制性出血期间的允许性复苏血压力分别是50~60mmHg和70mmHg。6周和14周大鼠,雌性大鼠低压复苏比雄性大鼠有更好的效果,但是1年龄大鼠低压复苏影响无性别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段失血性休克大鼠在活动性出血期间(非控出血期间)具有不同允许性低压复苏血压。6周、14周和1年龄大鼠允许性低血压分别为40~50mmHg,50~60mmHg和70mm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