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床多应用颅脑B超和CT检查 ,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和 (或 )颅内出血的主要辅助诊断 ,笔者对三者的诊断符合率和部分重症病例随访检查的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对 1996年 1月~ 1998年 1月本院住院的新生儿HIE和 (或 )颅内出血 130例进行分析 ,足月儿 87例、过期儿 7例、早产儿 36例 (胎龄≤32周 4例、33~ 36周 32例 ) ,男 90例、女 4 0例。有窒息史或宫内窘迫史 97例 ,Apgar1分钟评分 :≤ 3分 16例、4~ 7分 4 7例 ;5分钟评分 :≤ 3分 6例、4~7分 15例。发病时间 <2 4小时 10 5例、~ 4 8小…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对 1996年 8月~ 2 0 0 0年 10月在我院住院 ,资料较完整的 50例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均有明确新生儿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史 ,宫内监测心率 <10 0次 /分。出生时评分 <7分。 50例中 ,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病 2 9例 ,颅内出血 19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共存 6例。男2 8例 ,女 2 2例。胎龄 :<37周 13例 ,37~ 4 2周为 33例 ,>4 2周 4例。体重 :<150 0克 5例 ,~ 2 50 0克 11例 ,~ 4 0 0 0克 31例 ,>4 0 0 0克 3例。宫内窒息 11例 ,宫内 产时窒息 2 7例 ,产时窒息 12例。轻…  相似文献   

5.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经临床和CT确诊,CT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型,并分析颅内出血28例的CT表现。并对HIE及颅内出血CT表现形成机理及围产期窒息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比CT与MRI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HIE患儿,患儿均行CT与MRI检查,观察对比CT与MRI检查对HIE的检出率、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的检出率、符合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12.90%)高于MRI(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水肿的检出率(33.87%)高于CT(1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对脑动脉梗死、脑室出血等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脑水肿的诊断价值更高,但应用CT检查更有助于诊断患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可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10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C扫描表现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CT扫描可对该病作出准确定位,定性诊断,脑部病变的CT分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随访CT复查有助于对该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缺氧引起的脑部损害.主要病因为窒息,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部表现,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致残甚至死亡.CT扫描可显示病变范围、密度及并发症,是诊断HIE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资料。本组足月儿53例(76.8%),正常出生体重儿60例(86.9%),大多在出生后1小时内发病(68.12%).分析表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中重度HIE;新生儿窒息(79.7%)是导致HIE的主要病因;轻中度HIE以神经过度兴奋为主,肌张力多为亢进,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并发症中以颅内出血最多见(44.9%),硬肿症次之(21.7%);HIE的B超诊断率为89.7%,可列为围产期窒息儿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诊断依据。方法200例HIE患儿均为出生后3-10天作CT平扫,分析其CT征象,并测量低密度区CT值。结果200例HIE中,低密度Cr值≤18Hu,126例,占63%;18-24Hu之间74例,占37%。合并网膜下腔出血(SAH)102例,轻、中、重三度病例中均有发生。结论将低密度区CT值≤18Hu视为异常,与临床诊断有差异,提出相对低密度区概念。SHA在HIE中发生率较高,SHA应视为HIE的重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原发颅内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革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27-1828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较清。MRIT1呈稍低或低信号T2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或“握拳状”强化。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征性须与某些其他颅内病变鉴别,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I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组织病理学证实、行CT、MRI检查肝内胆管细胞癌33例,共51个病灶。观察其CT、MRI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CT、MRI表现相对照。结果51个病灶中CT和MRI显示形态不规则肿块为35/51,占68.6%,16个病变呈结节状,占31.4%。45个病灶有坏死囊变区,占88.2%,22病灶内胆管扩张,占43.1%,22个病灶内见结石,占43.1%。动态增强,于动脉期呈病灶周边带状强化,类似炎症病变充血状改变29例,占56.9%。肿瘤本身动脉期边缘环形强化,内部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与延时期病乏持续强化,占100%。腹膜呈带状或线状增厚、肝门脂肪间隙模糊(共9例,占27.2%),腹腔内淋巴结肿大(19例,占57.6%)。病理改变主要为癌细胞团及其间见大量结缔组织,由纤维组织、丰富的血管及炎性细胞组成,周围见宽广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21例自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CT及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桥脑出血的临床、CT、MRI表现,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近7a我院经CT(或)MRI证实的桥脑出血21例,结合其临床、CT、MRI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1例中高血压脑出血17例(81%);桥脑出血临床表现取决于桥脑出血的不同部位,CT、MRI可准确定位。结论:高血压为本病的主要病因,MRI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检查手段。桥脑出血的预后与有无意识障碍、出血部位、出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探讨CT、MRI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已经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特点,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等。其中28例病灶单发,10例病灶多发。全脑都有发生,33例幕上,5例幕下。病灶平均大小为(2.7×2.4×2.2)cm。38例均为B细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果 CT图像:断层多为圆形或者近圆形,大小一般为半径1 cm左右,边界清晰,容易分辨,对患者颅内进行平扫显示大多是高密度或等密度,其中高密度27例,进一步增强扫描结果显示,38例全部强化,34例均匀而明显强化,4例环形明显强化,;MRI图像:病灶具有清晰的边界,均匀的信号,T1W1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1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时多表现为均匀,只有4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例硬膜尾征。结论 CT、MRI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较难确诊,依然需要依靠手术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郝志  杜金梁 《医学综述》2007,13(2):153-155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CT、MRI对颅内结核瘤的诊断特征。复习相关文献中颅内结核瘤临床、CT、MRI及病理表现,CT、MRI两种方法对于颅内结核瘤诊断、鉴别诊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CT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8月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3.9±5.4)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与MRI扫描,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见受累鼻窦黏膜增厚,病变窦腔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影填满窦腔,病灶内可见小气泡影残留,伴钙化,部分伴上颌窦内壁骨质呼吸破坏,骨壁增生硬化;病变窦腔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混合不均匀信号,周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影充满窦腔,增强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病变中央无强化。结论 CT对真菌性鼻炎病变内钙化显示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MRI则可显示病灶侵犯特点及附近组织结构,对CT不能确诊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配合MRI筛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超声、CT和MRI在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MRI和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7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为内膜样腺瘤,术后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为42/4/14/7例;参照术后病理分期结果 ,CT扫描、MRI扫描、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09%和97.01%和70.15%,三者中,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和超声诊断,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子宫内膜癌Ⅰ期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期、Ⅲ期和Ⅳ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MRI和超声三种检查手段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中,但MRI的诊断效能最佳,可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沟槽状胰腺炎的CT与MRI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例疑诊为胰头肿块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但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沟槽状胰腺炎患者的CT与MRI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沟槽状胰腺炎患者的CT与MRI均在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见团块影。CT均表现为低密度;MRI T1WI均呈低信号,2例T2WI呈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3例CT与MRI增强后均呈渐进性强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十二指肠壁增厚伴有管腔狭窄。结论:沟槽状胰腺炎极易误诊为胰腺癌;但沟槽状胰腺炎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黄疸呈波动性,主胰管不受损害,胆总管呈渐进性狭窄,CT与MRI增强扫描肿块呈延迟、渐进性强化、不均匀强化的特征有利于与胰腺癌鉴别。临床及影像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临床表现、CT显像和MRI显像,为临床早期诊断MSA提供临床信息.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为MSA-C,3例为MSA-P,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表现、螺旋CT表现.结果:多系统萎缩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尿便功能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12例均行CT、MRI扫描,CT扫描4例(33.3%)显示轻度小脑、脑干部分有萎缩,其余无异常表现; MRI扫描3例(25.0%)表现正常,9例(75.0%)异常,图像表现为小脑半球、全小脑萎缩、中脑萎缩、大脑脚变细,桥脑、桥脑臂及延髓萎缩、额叶和(或)顶叶萎缩、外侧裂增宽等.结论:MS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疾病,MRI头颅扫描相比CT头颅扫描更具有敏感性,临床诊断MSA时综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测、辅助MRI影像学检测结果,可提高MSA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