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能否减少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置管时置入血管的发生率.方法 13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A组(n=65)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0.9%生理盐水5 ml,B组(n=65)产妇不在硬膜外腔预先注射生理盐水.记录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以硬膜外导管顺利回抽到血液为判断置入血管的标准.结果 A组产妇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率为1.6%,B组为12.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产妇鞘内注射后10 min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B组(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可以减少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对导管置入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导管置管通畅的160例拟接受剖官产手术产妇,年龄(23~36)岁、体重(55~75)kg,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0例。160例产妇ASAI级、凝血功能正常、足月妊娠且无妊娠期并发症。腰硬联合麻醉均在L2~3。间隙穿刺,Ⅰ组产妇放置硬膜外导管时置入硬膜外腔内的长度为3cm,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妇置入硬膜外腔内的导管长度分别为4cm、5cm和6cm。导管顺畅置入后末端连接注射器回抽观察有无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妇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5.0%、5.0%和5.0%,四组中的任意两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置入硬膜外腔内的导营长度在3cm、4cm、5cm和6cm时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生理盐水预防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行择期剖宫产患者360例单纯随机为生理盐水组(A组,n=180)与非生理盐水组(B组,n=180).A组在置管前给予10ml生理盐水,B组穿刺后直接置管结果A组在给予10ml生理盐水后置入血管1例,置入血管率为0.5%,B组置入血管25例,置入血管率为13.9% 结论麻醉穿刺置管前给予10ml生理盐水能有效预防导管置入硬膜外血管内.  相似文献   

4.
师玲霞 《海南医学》2011,22(16):40-41
目的探讨预充生理盐水对置管引起剖宫产产妇硬膜外血管损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5ml;对照组60例,产妇硬膜外腔直接置管。以硬膜外导管顺利回抽到血液为判断置入血管的标准,并对产妇血管损伤发生率、最大血压降幅、麻黄素用量、注射后10min的感觉阻滞平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相比,实验组血管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min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最大血压降幅、麻黄素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在硬膜外置管前经硬膜外腔预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发生率,提高麻醉效果,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玲丽  何靖  郁万友  吕洁  王琦 《浙江医学》2020,42(16):1773-1775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预注羟乙基淀粉对剖腹产腰硬联合麻醉置管血管损伤及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行首次剖腹产手术的产妇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3组产妇均取左侧卧位,L3~4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I组在置入硬膜外导管前硬膜外腔注入羟乙基淀粉5ml,Ⅱ组为同法注入羟乙基淀粉10ml,Ⅲ组则直接置管。观察3组产妇硬膜外置管是否顺利以及有无误入血管,并于麻醉前(T0)、硬膜外腔置管后5min(T1)、10min(T2)和手术结束时(T3)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针刺法测定T1、T2及T3时点的感觉阻滞平面的上界。结果Ⅲ组误入血管损伤发生率(20.0%)明显高于I组(1.6%)和Ⅱ组(3.3%)(P<0.05)。与T0比较,3组产妇T1与T2时MAP均降低(均P<0.05)。与I组、Ⅲ组比较,Ⅱ组T2时MAP降低(P<0.05)。与I、Ⅲ组比较,Ⅱ组感觉阻滞平面在T1和T2时明显较高(均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羟乙基淀粉5ml有利于剖腹产腰硬联合麻醉的置管,能降低导管误入血管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钢丝加强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且要求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产妇4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硬膜外导管组(A组)和钢丝加强硬膜外导管组(B组),各200例。常规行腰硬联合阻滞操作,2组置入相应的硬膜外导管。观察置管困难、置管异感、回抽见血、脑脊液,注药遇阻,拔管困难,拔管时导管被拉长,拔管后出血的发生率。记录术后镇痛期间穿刺部位不适程度及发生率。结果:B组置管困难、置管异感、回抽见血、注药遇阻、导管被拉长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A组(P < 0.05~P < 0.01)。B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穿刺部位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患者未发生导管打折,误入蛛网膜下腔或发生硬膜外血肿。结论:钢丝加强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术中安全性优于普通硬膜外导管,但预留的导管可引起穿刺部位术后疼痛不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硬膜外优先注射生理盐水对剖宫产术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观察50例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置硬膜外导管前给0.9%NS5ml,B组则穿刺成功后直接置入导管,然后常规给予麻醉药。结果:A组麻醉平面较快达到,而且平面较B组宽2~3个节段。结论:A组方法用于剖宫产术,可有效快速达到麻醉平面及减少术中阴部牵拉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0.1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A组,35例),硬膜外麻醉(EA)组(B组,35例)。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实施脑麻,脑脊液流出后,将腰麻针斜面向患侧,以大约0.3ml/s的速度注入0.15%左旋布比卡因6~8ml后置入硬膜外导管,使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第9~12胸椎。B组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后,给予2%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追加0.5%左旋布比卡因12ml。结果A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B组(P〈0.01,P〈0.05)。骨性操作期间VAS比较,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组内患侧与健侧VAS及Bromag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5%,高于A组(P〈0.05)。结论0.1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CSEA老年患者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优于EA,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阻滞中的用量及优缺点。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选择第2~3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盐酸罗哌卡因1.5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0ml作为腰麻剂量。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两组均注入2%利多卡因3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结果200例待产妇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麻醉平面达第8胸椎,Ⅱ组达第6胸椎。Ⅰ组感觉阻滞麻醉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36±8)min,Ⅱ组为(160±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认为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在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3ml能明显减少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常规剂量的0.75%罗哌卡因2.0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400例,A组(160例)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B组(240例)常规麻醉操作,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外腔指征确切时,再进入2—4mm后置麻醉导管。结果:A组麻醉满意率37.5%,B组80%以上。结论:硬外腔穿刺针进入硬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及技巧,可使硬膜外麻醉达到良好的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地卡因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9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组。用0.89%甲磺酸罗哌卡因(A组)、0.75%布比卡因(B组)和1%地卡因(C组)各1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1ml和3%麻黄素1ml配成重比重溶液,蛛网膜下腔注药2~3ml,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0.89%罗哌卡因或2%利多卡因5~10ml维持麻醉。观察比较3组患者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时间上的异同,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的最大阻滞起效时间均较B、C组长(P〈0.05);3组在最大感觉阻滞平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感觉恢复时间比B、C组短(P〈0.05);A组患者最大Bromage评分多为0~1级,明显小于B、C组(P〈0.05);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比B、C组长(P〈0.05),而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短于B、C组(P〈0.05);A组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B、C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后头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显著提高麻醉的成功率,效果较好,对产妇和胎儿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吗啡硬膜外单次注射联合PCIA在混合痔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混合痔手术病人6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PCIA术后镇痛组(A组)和罗哌卡因+吗啡单次硬膜外注射联合PCIA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30例。手术的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一点法麻醉,平面控制在T。o。A组病人于手术结束时予0.2%罗哌卡因6ml硬膜外腔推注后,拔出硬膜外导管,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镇痛(PCIA)。B组病人于手术结束时予0.2%罗哌卡因+吗啡2mg共6ml硬膜外腔推注后,拔出硬膜外导管,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镇痛(PCIA)。镇痛泵泵注速度为2ml/h,自控剂量为0.5ml,锁定时间为15min。观察记录两组术后6、12、24、48h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VAS评分较B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为皮肤瘙痒0例,恶心呕吐2例,尿潴留l例,眩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B组为皮肤瘙痒2例,恶心呕吐1例,尿潴留2例,眩晕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硬膜外单次注射联合PCIA在混合痔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剖宫产术的肥胖产妇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者的镇痛、肌松效果,低血压及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A组较B组镇痛、肌松效果好,麻醉辅助用药少,麻醉后低血压、麻黄碱使用次数多(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产妇剖宫产术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较硬膜外麻醉效果更完善,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是更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腔置管前注药预防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连续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射法对血管损伤的预防作用,将280例行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8例置管前推注硬膜外麻醉下局麻药试验量,对照组142例置管前不推注局麻药。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损伤6例(4.35%),对照组血管损伤18例(12.68%),两组血管损伤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临床硬膜外穿刺,尤其是腹内压增高的患者,在置管前推注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试验量,有利于预防血管损伤,减少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点法与一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中下腹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妇产科80例,泌尿、普通外科120例,男95例,女105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A组一点法,即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单次腰麻后,置入硬膜外导管。B组两点法,即第10-11胸椎或第11—12胸椎行硬膜外置管,再行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单次腰麻。结果麻醉操作中,A组置管困难例数较B组多(P〈0.01),硬膜外置管失败,单独用腰麻者,A组6例,B组无(P〈0.05);麻醉平面超过第4胸椎,A组9例,B组无(P〈0.05);麻醉效果差改全麻者A组共22例,B组1例(P〈0.01)。麻醉优良率A组78%,B组99%。结论两点法与一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更适合于中下腹手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小剂量的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40例,选用腰硬联合麻醉,取L2~3行硬外穿刺,成功后应用27G腰穿针采用针内针穿刺法见脑脊液后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1.6ml,根据麻醉平面,经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B组为对照组40例,取L2~3行腰麻成功后按常规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2.4ml,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不良反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完善,仰卧位低血压发生率低、较适合于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分别在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75 mg罗哌卡因+0.9%生理盐水15 ml)2.0 ml(A组)、1.8 ml(B组)和1.6 ml+硬膜外2%盐酸利多卡因3 ml(C组)。记录各组麻醉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和手术的时间;观察各组麻醉阻滞效果、麻黄碱用量和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情况;记录各组产妇在麻醉前、麻醉后仰卧、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娩婴各时间点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记录产妇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情况。结果麻醉后5 min及10 min收缩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娩婴时收缩压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 min舒张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碱用量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发生率A、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小剂量腰麻1.6 ml(8 mg)复合硬膜外追加2%盐酸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影响最小,副作用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剖宮产手术产妇硬膜外腔两种给药方法行术后镇痛的效果与经济成本。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孕产妇248例,年龄26岁(24~30),术前给产妇讲解术后镇痛知识及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应承担的费用,让产妇自己选择:一次(术毕)给药镇痛(A组)或手术后连续给药镇痛(B组)。两组产妇选择L3-4脊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操作,向头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术毕A组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注射吗啡2 mg复合液 5ml行术后镇痛,随后拔除硬膜外导管。B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含吗啡2 mg复合液 5 ml后连接镇痛泵行PCEA。手术结束后4,8,16 ,24 ,48 h对两组产妇进行痛觉视觉模拟评分、镇静Ramasay评级,记录MAP,HR,SpO2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对费用开支,医护人员工作量等进行统计。结果 产妇麻醉平面为T8(T6-8),麻醉效果满意。两组产妇胎儿取出顺利,术中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8,16 ,24 ,48 h,所有产妇均取得了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VAS<3)。两组在应用镇痛药后4,8 h MAP,HR,SpO2等无明显影响。用于镇痛的费用,A组每例仅102元,B组每例则需469~569元。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B组明显多于A组。结论 硬膜外腔单次注药和 PCEA用于剖宫产手术产妇术后镇痛,都能取得满意镇痛效果,但费用开支差异显著。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 术后镇痛评价 镇痛效果评价 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剖宫产手术实施硬膜外麻醉时不同方向注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选择L1 ~ L2椎体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实施麻醉,B组确定穿刺针到达硬膜外后先向脚端注射试验剂量局部麻醉药后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麻醉.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结果:两组麻醉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B组起效时间为(5.53±0.82) (min),A组起效时间为(9.00±1.41)(min) (P <0.05);B组麻醉效果Ⅰ级者27例占86.7%,A组麻醉效果Ⅰ级者16例占53.3%.结论:采用一点法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浓度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80例剖宫产术产妇分为A、B两组。A组40例,向蛛腔注射0.5%等比重布比卡因2—2.5ml;B组40例,组内又分为B1、B2组各20例;B,组蛛腔注射0.125%等比重布比卡因5—6ml,B:组向蛛腔注射0.18%等比重罗哌卡因5—6ml。分别观察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及麻醉后1、5、10、15、20、30minBP的变化,术中应用麻黄素次数及恶心呕吐情况等。结果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B1与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与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产妇的下肢肌力完全恢复至术前,A组平均270min,B组为110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B组产妇术毕下肢运动Bromage分级及肌力完全恢复至术前时间,B2组显著优于B1组(P〈0.05)。结论低浓度酰胺类局麻药用于腰麻剖宫产术的不良反应少,等效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麻对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更轻、恢复更快,对循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