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鼽作为耳鼻喉科慢性疾病之一,临床症状特殊,病程常迁延多年。国医大师干祖望从风论治鼻鼽时,常结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遣方用药时施以凉血、养血、活血等理血方药。血热者施以紫草、茜草、墨旱莲、生地、玄参等凉血祛风;血虚者施以四物汤及自拟经验效方——截敏蜜梅汤养血疏风;伴鼻塞瘀阻鼻窍者,施以通窍活血汤或地龙、蝉蜕等虫类药活血散风;配以具有理血作用之风药,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从“痒风”的含义,病因、病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作用机制,“痒风”的辨证论治几个方面论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治疗“痒风”中的运用,为“瘁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半身不遂等一系列动风之状。治疗时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借用陈氏的这一理论观点,可以阐释“内风”的病机,且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相似文献   

7.
<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疗学上的论点,笔者所识是出自陈自明(良甫)《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中。其论曰:“贼风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经云汗出偏枯(按《内经》原作“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枯槁,被风所害,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当用大八风汤,续断汤以养其血;则风自去矣。”据该论所讲的风,当系中风。中风而见半身不遂者以养血与祛风之品同用,从而使偏枯之证恢复,所以称血行风自灭。再有风中经络(属于气虚血滞者),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口角涎流等症,为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目前常治以王清任的补阳还伍汤,通过补气活血,达到血活络通的目的,这也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证候。但这一论点自家以后的临床应用已大大超过了陈氏所论的治疗范围。治风已不仅是偏枯的中风证,治血亦不限于养血一法。现将用此论点治疗的几种常见病证,作扼要的介绍。一、外风痹阻证 (一)偏头不汗病例。某患者头面部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宋艳丽教授从“治风先治血”角度辨治特应性皮炎经验。宋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包括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生风等,临床采用益气生血、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治法,并应用经验方芪归润燥方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本文简要阐述“治风先治血”的理论内涵,并基于此探讨特应性皮炎相关病因病机,归纳本病“血”的虚实变化,进而引出宋教授应用芪归润燥方治疗本病的临床见解,侧重探讨组方思路和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以资临床。  相似文献   

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原文是“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为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后来,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十·痹》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两家之说,一字之别,但意义相同,均指明了治风与治血的关系。后世医家却多有拓展,广泛用于治疗以风邪为主要病理因素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属“精浊”、 “精瘀”范畴 病机关键:败精瘀血阻滞精道 病例:杨某,男,38岁。近5年来腰骶部酸痛,少腹胀痛不舒,尿后余沥,时轻时重,偶有“滴白现象”,性功能减退,伴有早泄。曾到各大医院行前列腺液检查,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经静滴及口服多种抗生素疗效不显。后经中医治疗,或补肾壮阳,或清热利湿,效果不佳,反致诸  相似文献   

11.
血脱气脱证,亦名气随血脱,属血脱证危急阶段,中医治疗血脱证,多遵“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治宜补气固脱。但是,这一治法目前临床鲜用。文中指出了血脱先益气理论提出的历史条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分析了补血药物与输血疗法的区别,同时分析了人参治疗血脱证的不足,认为“血脱先益气”这一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血脱气脱证的治疗,亟需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血脱气脱证,亦名气随血脱,属血脱证危急阶段,中医治疗血脱证,多遵“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治宜补气固脱,但是,这一治法目前临床鲜用。文中指出了血脱先益气理论提出的历史条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分析了补血药物与输血疗法的区别,同时分析了人参治疗血脱证的不足,认为“血脱先益气”这一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血脱气脱证的治疗,亟需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治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进行内涵梳理及阐发,总结临床运用之法。[方法]收集并梳理风和血的关系,以及前人对此治则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分析探讨内涵外延,归纳总结风证的核心病机,得出相应的治血之法,并列举验案一则作为佐证。[结果]诸代医家认为,津血亏虚会导致外风内侵和内风丛生,在治疗中对血的病机认识主要是血虚、血瘀和血热。笔者首分虚实,指出风证的病机主要分为邪风和阴血阴液不足,强调阴液不足的三个层次,分别为相对津血不足、绝对血虚、绝对精血亏虚;并提出治血三层次:治标兼以益津血、养血兼以健脾胃、填精补肝肾。所举医案中患者痛风发作,伴皮肤皲裂,为湿热熏蒸,耗伤津血,治以清利湿热、益津润燥。[结论]临床认识风证可从邪风和阴血阴液两方面病机进行考量,并根据阴液不足的程度,合理运用“治血三层次”进行治疗,该思路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4.
血风疮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常因其痒甚而使患者搔之不休,心绪烦乱影响睡眠及工作,医者多以风疹,或疥疮,或皮肤过敏等贻误病机,久治不愈,甚至误治而成坏病,坏病之状,肤如松皮,干错奇痒,眉发脱落,犹如麻风。对此,病家情绪低落,自愧形陋,遗憾不已;他人观之,多同情怜悯,厌而趋避。故对此病不可小视。笔者临证几十年,治此病多矣,每用自拟血风汤取得满意疗效,今讨论如下:1 临床见证 血风疮,因平素血热、汗出受风而成血疹痒疮之疾。本病丘疹发在遍身,以腰背、四肢多见,形如粟粒,有的大如高梁粒,疹圆突出于  相似文献   

15.
16.
探讨了风邪致肾病的机理,特点,对风邪致病的辨证特点和治风常用方药及临床治疗体会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治风先治脾,风气通于肝,治风选治血,扶正避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钉草虫灭可湿性粉剂在实验室条件下杀灭钉螺和血吸虫尾蚴的效果及其在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浸杀灭螺灭蚴和喷洒灭螺试验,观察钉螺和血吸虫尾蚴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一次性经口灌胃染毒,急性皮肤刺激和眼刺激试验则将受试物调成糊状,涂抹于大白兔皮肤和滴于眼结膜囊内。结果:各浓度组血钉草虫灭可湿性粉剂对钉螺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血吸虫尾蚴则效果较差;对大鼠急性经口 LD50为2000mg/kg,对皮肤和眼均无刺激性。结论:血钉草虫灭可湿性粉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为我国血防工作杀灭钉螺的可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代治风的常用代表方入手,探讨其配伍的理论和主要的配伍方法。其中疏散外风方剂的配伍,除以辛温疏散药为主外,主要有养血、补气、温阳、清热、熄风止痉、活血、理气等类药物;平熄内风的方剂,以平肝熄风药为主,主要配伍滋阴养血、清热、引血下行、疏肝理气、化痰安神等药。疏散外风以唐宋以前的方剂为主。平熄内风是以明清以降的方剂为主,它是对风病认识和治疗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血风疮是妇女在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全身出现栗米样丘疹,突出皮肤之上,摸之碍手,奇痒奇痛,喜手抓痒,抓破疹皮出血珠,血珠结痂如疥,痂脱白屑疹则消,下次经期疮疹再现,以规律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疾病。病名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杂病门》,临床见证不多。据文献记载,血风疮有"气血俱虚"﹑"血虚肝郁"2种证型。《医宗金鉴》用"加味逍遥散"治血虚肝郁之血风疮证,因笔者在临床少见此型,缺乏资料总结,故未作探讨。笔者在临床所见16例妇人血风疮均属气血俱虚证,均用"加味圣愈汤"治愈,疗效较为满意,现分析如下,供同道  相似文献   

20.
血精治验     
血精治验丁伦奎(莱西市南岗乡医院)关键词血精;治验刘某,男,48岁,1991年6月29日初诊。患者3天前发现房事后射出暗红色精液,次日小便红赤,少腹尿道不适。发病前即有口干,性欲旺盛表现。既往性生活正常,腰痛1年。查体:精液化验:蛋白(+)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