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28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9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2.34%,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31.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有15例(占11.72%)。结论:应做好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加强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用药安全,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发生,为新药研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50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临床ADR病历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通过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中成药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医用药合理化、有效化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部ADR报告中,筛选出全部中成药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我院中成药用药ADR多发于注射剂,ADR高发于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患,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居多。结论:合理使用中成药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1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ADR报告中,以儿童及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涉及药品45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为抗茵药物,其次为中药。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回顾性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4例。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和儿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抗菌药物和中药针剂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加强用药管理,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收集的96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感染药占首位,占总例数的44.8%(涉及23种抗感染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例);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结论:要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5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我院抗菌药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集的158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生ADR最多的3种药品类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全身性损害。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病患基本情况、注射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前后的临床表现、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对265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报告进行原患疾病及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会损害人体某些系统,主要体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呼吸系统等。药物在5~4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产生效果时间为停药后1d内。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医院应重视对病患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ADR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不同类型药品的不良反应(ADR)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新发严重不良反应占14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占8例,严重不良反应占57例,一般不良反应占220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以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男、女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中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2009年共4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占50.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占63.25%。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2020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ADR报告20例,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ADR报告类型、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损害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0例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所致ADR报告中,整体男女比例较平均;41~65岁年龄段患者占比较多,女性多于男性;原患疾病分布情况显示骨折类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用药较多;ADR严重程度分布情况显示“一般”较多;不良反应发生时间6~24h较多;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用量多为每次1mg,用药频次多为每日1次;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0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可致严重ADR及说明书中未描述的ADR,应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用药人群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概况,为今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度上报的16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66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8.8%;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3.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5%。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43.6%;严重ADR有4例,其中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另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局部麻木、腹痛、胸痛。ADR报告人以护士呈报的例数最多,占58%,医生呈报42%。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为ADR总例数的95.1%(156/164)。反映了合理选择用药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慎重使用注射剂,对能用口服和外用制剂治疗的疾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方式。尽可能选择适宜的用药途径,减少ADR的发生。防止患病的机体再受到药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1999年度178例符合WHO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ADR报告,探讨其发生规律。方法 统计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对ADR报告涉及的药物分类、品种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ADR表现和涉及的系统及较严重的ADR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与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178例ADR报告涉及94种药品,抗感染药物有35个品种,ADR 95例,占总例数的53.37%,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占28.65%,其次为中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等。引起皮肤反应的ADR最多,有141例。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下降等。结论 应注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口服抗菌药和中药制剂引起ADR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度98例符合WHO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ADR报告,探讨其发生规律。方法统计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对ADR报告涉及的药物分类、品种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ADR表现和涉及的系统及较严重的ADR进行分析。结果性别与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98例ADR报告涉及50种药品,抗感染药物有20个品种,ADR 44例(45%),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占29%,其次为中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等。引起皮肤反应的ADR最多,有41例。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下降等。结论应注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口服抗菌药和中药制剂引起ADR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我院门诊退药情况的分析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退药处方和ADR记录报告,对患者的年龄分布、ADR因果关系、严重程度分级、用药情况和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熊巍 《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131-13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48.67%),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对用药过程中ADR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尽可能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报告的50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方法:5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106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50/106)。涉及青霉素类31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19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1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40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6例(占12.85%),中度41例(占82.12%),重度3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杨丽萍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125-125,231
目的:分析对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5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统计规划,按照年龄、用药途径和ADR胃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各项统计分析,女性性多于男性,静脉给药属于ADR的高发率,在临床表现上皮肤反应大于其他的系统,药物联合用药最多不良反应就回增加。结论:要严格控制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减少ADR伤害成为药物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上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2004年国内期刊上公开报道的3l例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药品不良反应多见于男性中、青年患者,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该药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5.16%的ADR出现时间在1d内。结论:β-七叶皂苷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治疗预后良好,但临床使用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避免严重ADR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42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分析,关注用药的合理与安全。方法:采用中、西药注射液分别分析不良反应(ADR)及举例个案分析。结果:ADR中过敏反应占总数的57.1%,变态反应居第2位,占总数的42%,经药检室检测排除输液管等致热源ADR所致。结论:临床上在应用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作用还应高度关注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