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62.5 U/mL肝素液、125 U/mL肝素液对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留置浅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采用62.5 U/mL肝素液3 mL、生理盐水5 mL、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封管,观察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例数.[结果]B组堵管率最高,留置时间最短;C组堵管率最低,留置时间最长.A组和B组、B组和C组、A组和C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凝血机制正常的病人应用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能有效降低堵管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62.5 U/mL肝素液、125 U/mL肝素液对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留置浅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采用62.5 U/mL肝素液3 mL、生理盐水5 mL、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封管,观察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例数。[结果]B组堵管率最高,留置时间最短;C组堵管率最低,留置时间最长。A组和B组、B组和C组、A组和C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凝血机制正常的病人应用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能有效降低堵管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封管液对经外周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输注20%甘露醇的影响。方法将99例颅内肿瘤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3组,每组33例。A 组用肝素钠盐水10 ml 正压封管;B组用0.9%生理盐水10 ml 脉冲式冲管,肝素钠盐水10 ml 正压封管;C 组用0.9%生理盐水≥20 ml 脉冲式冲管,肝素钠盐水10 ml 正压封管。结果 A 组导管堵管率为51.5%,B 组为24.6%,C 组为6.1%。C 组导管堵管率显著低于 A 组、B 组(P <0.05或0.01),B 组显著低于A 组(P <0.05)。结论对经外周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期输注20%甘露醇完毕后用≥20 ml 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肝素钠盐水正压封管,可有效降低导管堵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肝素稀释液对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防静脉血栓及堵管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0例.A、B、C三组分别使用50 U/ml、125 U/ml、250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结果:C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250 U/ml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能有效预防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PICC静脉血栓及堵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静脉留置针期间使用不同封管液封管后的再通效果,以选出适合的封管液。方法将9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及15U/ml、50U/ml浓度的肝素液封管,观察再通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生理盐水及15U/ml、50U/ml浓度的肝素液封管,堵塞率均较低,分别是7.81%、6.25%、3.13%,三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50U/ml浓度的肝素液封管,部分患者有牙龈出血,穿刺处明显的皮肤紫癜,渗血,鼻衄情况出现,其他两组患者无类似情况。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采用生理盐水及15U/ml、50U/ml浓度肝素液封管再通效果均较好,但50U/ml浓度的肝素液封管,有影响凝血功能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为临床老年病人使用最佳浓度的肝素封管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每组各40例。A、B、C、D组各采用2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的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进行正压封管:浓度分别为含肝素62.50u/mL、78.0u/mL、100.0u/mL、125.0u/mL。比较4组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时间及封管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结果 4种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留置针置管时间不同(均P0.05);A组与B、C组,B组与C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与A、B、C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组肝素封管液封管效果最佳。4种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封管前以及拔针后24hPT、APTT、Fg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凝血机制正常的老年病人使用上述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是安全可靠的,应用含肝素125u/mL的肝素封管液2mL对老年病人进行正压封管能使留置针达到最佳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肝素液封管预防肝脓肿患者动脉置管堵管的效果。方法将90例肝脓肿动脉置管患者按治疗顺序分A、B、C 3组,每组各30例。肝素封管液浓度A组用25U/ml、B组用37.5U/ml、C组用50U/ml。比较3组患者堵管、局部渗血的发生率。结果 A组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堵管发生率比较,P>0.05,B组与C组置管局部渗血率比较,P<0.05。结论肝脓肿动脉置管患者肝素封管液的浓度以37.5U/ml为佳,既可以预防堵管,又能防止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效果.[方法]将6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A 组和B组,每组30例,A 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和B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肝素31 250 IU+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5 mg)进行封管.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结果] A组留置时间≤5 d为2例,无堵管、静脉炎的发生;B组留置时间≤5 d为14例,发生堵管8例,静脉炎9例.[结论]采用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对肿瘤化疗病人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82例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分为A组(使用浓度为1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42例、B组(使用浓度为5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46例、C组(使用浓度为75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50例和D组(使用浓度为100u/瑚1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44例。记录四组PICC堵管率、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err)和凝血酶原时间(T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组患者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6.19%,23.91%,24.00%,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P〉0.05),四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57.00±14.27)d,(56.59±13.82)d,(57.56±14.55)d,(58.04±14.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0,P〉0.05),D组患者置管前AFIT值为(27.12±3.93)s,置管后(32.98±5.24)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n01);D组患者置管前TT值为(17.06±1.55)s,置管后(20.04±3.01)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P〈0.01)。结论使用浓度为10U/ml的肝素封管液对PICC进行正压封管,既不会增加PICC堵管风险,又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肝素对患儿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0例、C组29例,分别给予15 U/ml、20 U/ml和25 U/ml肝素封管液3 ml封管,观察比较三组堵管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三组堵管发生率及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25 U/ml肝素封管液3 ml封管,可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封管液对小儿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需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1、2、3三组,分别采用50 U/ml的肝素钠盐水、10 U/ml的肝素钠盐水和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对三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组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2、3组(P0.05),三组之间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 U/ml肝素盐水封管效果优于10 U/ml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应用套管针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行套管针留置期间3种浓度肝素液封管的再通效果,以选出适宜的浓度.方法 将60例需行套管针留置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和C 3组每组各20例,每组男女各10例,采用的肝素液封管浓度分别为A组50 U/ml、B组75 U/ml和C组100 U/ml.比较3组的再通效果.结果 A组与B组肝素液封管后阻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阻塞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与C组阻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组的肝素液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封管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封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封管的方法.方法:将2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例,两组均采用可来福接头,实验组用肝素液封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堵管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实验组堵管6例,堵管率4.29%,对照组堵管23例,堵管率16.4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凝血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可来福接头)采用肝素液封管,可有效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且对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方式与导管维护对早产儿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每6 h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观察组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置管后每6 h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射线下T4-8),出现1例堵管;对照组置入过深9例,进入右心房(X射线下T9-10),出现9例堵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每6 h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每日封管时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每周更换1次透明敷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应用生理盐水和肝素稀释液两种冲洗液冲管对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维护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置管患儿共41例,采用肝素稀释液12.5U/ml封管作为对照组;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置管患儿共37例,采用生理盐水封管作为观察组。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PICC留置部位、留置过程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采用肝素稀释液12.5U/ml封管,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封管,维护方法均为脉冲式正压封管,观察堵管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1例,PICC留置期间发生堵管7例,总堵管率为17.07%,其中血栓堵管4例,堵管率为9.76%,肝素帽堵管3例,堵管率为7.31%。观察组37例,PICC留置期间发生堵管6例,总堵管率为16.22%,其中血栓堵管3例,堵管率为8.11%,肝素帽堵管3例,堵管率为8.11%。两组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生理盐水封管和使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对PICC维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6,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主要与维护不当回血时间较长造成血栓性堵管和使用肝素帽有关。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可以避免低出生体重儿因使用肝素诱发的出血危险,安全系数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封管的方法。方法:将2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例,两组均采用可来福接头,实验组用肝素液封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堵管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实验组堵管6例,堵管率4.29%,对照组堵管23例,堵管率16.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凝血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可来福接头)采用肝素液封管,可有效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且对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肝素浓度封管液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84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1比例分为三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不同肝素浓度封管液封管分别是生理盐水、10 U/ml肝素液、50 U/ml肝素液。比较三组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生理盐水组和10U/ml肝素液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生理盐水组和50 U/ml肝素液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0U/ml肝素液组和50U/ml肝素液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生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19例,确诊时间为置管后6~50(17. 29±3. 64) d,其中57. 89%发生于置管后2周内。结论:影响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的因素较多,使用50 U/ml肝素液封管可有效预防并降低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种肝素盐水封管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功能的影响,寻找最佳封管方法.方法 将18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0例,A组:肝素浓度6 250 U/ml,每次血透后一次性封管;B组:肝素浓度1 250 U/ml,每次血透后一次性封管;C组:肝素浓度1 250 U/ml,1次/d封管,观察堵管率、感染率、出血、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封管堵管率1.7%,明显低于B组(P<0.05);感染率3.3%,明显低于C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39.61±9.23)d,明显长B、C组(P<0.05),而B、C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一次性大剂量肝素盐水封管可以有效降低堵管发生率、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是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两种浓度肝素封管液应用于留置动脉微导管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选取行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留置微导管的100名患者,简单随机分为A组、B组,A组使用12.5 U/ml的肝素钠封管液、B组使用6.25 U/ml的肝素钠封管液进行封管处理。观察两组患者动脉微导管堵管、渗血情况;统计动脉微导管堵管发生率、动脉微导管局部渗血发生率以及术前、拔除微导管后的凝血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 U/ml组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拔管后时间较术前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6.25 U/ml组APTT、PT术前、拔管后无统计学意义;12.5 U/ml组APTT、PT拔管后时间较6.25 U/ml组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12.5 U/ml发生堵管1例,6.25 U/ml组无堵管情况发生;高浓度组患者渗血发生率为18%,高于低浓度组的16%,两组渗血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6.25 U/ml浓度的肝素液进行封管,能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同时,不会增加堵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三种封管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廖淑梅  张燕  陈琳 《护理研究》2002,16(2):87-88
为探讨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可行性及效果,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用5ml肝素稀释液,B组用5ml生理盐水,C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C组与A组、C组与B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