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宝芝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Z1):311-312
异的:探讨护理程序在白血病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门诊选取86例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心理护理,43例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①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 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下降,和护理前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依从良好率为79.07%(34/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51%(20/43),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95.35%(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应用护理程序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非语言性交往是护士与聋哑患者交流的重要方法.通过收集心理信息资料,进行评估,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并制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落实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再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如此循环,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临床的普及推广,对病人进行全方位护理,即不仅为人们提供躯体生理需要的服务,还包括心理需要的服务[1],已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趋势。用护理程序规范护理行为,按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帮助病人解决心理问题,已日益为护理工作者接受和应用。1心理护理程序1.1评估收集心理问题资料并整理分析评估是护理程序的基础,也是优化心理护理模式的前提。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整套护理计划实施的可行性[2]。通过评估,收集患者心理问题资料共整理分析.从而得到共性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生理创伤,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不良的心理反应又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变化,导致不良后果。故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术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医院的声誉,也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心理护理的对象是患者,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通过他们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可提高患者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战胜白血病.基于这一认识,在针对白血病开展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患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其次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有一定的心身医学知识和技巧,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对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护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工作从面向疾病的工作拓展到面向身心健康的整体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的新概念,这使护士的职能也产生了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护士应不断丰富充实自我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日益扩大的护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利于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由此可见,护士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整体护理的开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急性白血病复发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白血病复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74例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组以及非心理护理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调查患者心理状况,并对心理护理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并评价心理护理的疗效。结果 急性白血病复发患者较健康人的SAS以及SDS评分明显升高(P<0.05),而PSSS评分明显下降(P<0.05),在采取心理护理方法后, 心理护理组患者的SAS以及SDS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0.05),PSSS评分有所升高(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复发患者有明显的抑郁以及焦虑情绪并伴有社会支持不良,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戴瑾娴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3):268-268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对于慢性肾衰竭病人,需定期反复多次进行,维持终生。由于病程迁延,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应用有关护理学、心理学的知识,使其维持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白血病晚期患者的心理改变及护理休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白血病晚期患者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18-66岁;职业:学生8例,干部17例,战士3例,家庭妇女4例;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正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当病人被确诊为癌症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对治疗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心理反应及时采取护理对策是很重要的。我科1997年12月~1998年11月对180例癌症患者施行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0例病人,男118例,女62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21岁。鼻咽癌33例,肺癌27例,肝癌25例,直肠癌术后25例,非何杰氏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白血病患者心理分期调查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北平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3):212-213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和各期心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制定护理对策,实现白血病最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随机抽取85例,采用询问式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2)所患白血病类型;(3)确诊时间;(4)心理状态;(5)家属态度。结果80%的患者心理变化遵循:震惊、否定、悲观失望、适应期等规律发展,只有少数患者进入绝望期。结论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掌握白血病患者心理变化规律及临床表现,施行循证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Lindar Lason指出:“生理状态的任何改变往往随情绪及精神状态的改变,反之亦然.”①这一点,在所谓的“不治之症”白血病中看得尤为明显.临床工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精神负担和心理失衡对疾病的进展、治疗和予后的影响.因恐惧、绝望等心理造成的治疗困难甚至死亡的例子并不难见到.再者,白血病目前尚难以治愈,需长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