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痛 ,即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胃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经过临床观察 ,结合有关资料和辨证分析发现 ,慢性胃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而致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 ,是慢性胃病的基本病机 ,正如叶天士所云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故治疗重在柔肝疏肝、理气和胃。笔者以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 38例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次。1 临床资料本组 38例 ,均系门诊病人 ,…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转癌率也较其它胃病为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健康。余近年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专科门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略有体会,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简介如下:一、辨证求因应注意肝肺胃的相互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萎胃”)与祖国医学胃脘痛等症证有关,叶天士论胃脘痛,就注重肝胃的关系,强调肝气犯胃,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同时又注意胃对肝的反作用,认为“胃属腑,腑强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失”。根据个人的临床体会,本病的肝气犯胃与肺虚不能制肝有关,而肺虚不能制肝,又与中虚胃弱,肺气失养有关;肝气不郁不生热,胃阴不足与肝热伤阴有关;肝肺不郁不气滞,气  相似文献   

3.
余松辉 《四川中医》1998,16(11):29-3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痞满,食后饱胀,嗳气,纳呆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癌转率较高,亦尚缺乏理想的疗法。近年来,笔者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归纳如下。1.肝气犯胃.治当疏肝理气以通络沈金鳖日:“胃痛,邪干胃脘痛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本病的发生,多与人的情志,肝木气机条达有关。人的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横逆犯胃,遂致肝胃不和而胃痛。胃病日久,久则入络,必有血瘀阻滞。证见胃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嗳…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的”胃痞”、”胃脘痛”、”嘈杂”、”反酸”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痞满、嘈杂、纳呆、暖气、泛酸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实践证明,多数胃痛是由情志不遂,肝郁失疏引起的。其病在胃,其本在肝。故治胃痛,首先应着眼于调肝。胃痛调肝法,常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萎缩性胃炎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而究其临床症状属“胃脘痛”“胃痛”范畴。笔者运用中医学辨证施治谈谈治疗管见。1病因学及诊断要点从病因学来分,要归纳为胃阳虚与胃阴虚两型。而胃阳虚多见于浅表性胃炎,病在气分;胃阴虚多见于萎缩性胃炎,病在血分。从胃镜下和病理...  相似文献   

6.
萎缩性胃炎从肝论治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捷 《西部中医药》2000,13(5):23-25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痞症”、“胃脘痛”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痛。”说明由肝木偏盛影响可至心下胃脘痛 ,同时也提示了治疗“胃脘痛”不能专注于脾胃 ,而忽视调肝。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里说 :“肝木性升散 ,不受遏抑”,又说 :“诸病多自肝来”,认为肝经病变常能影响他脏发病。观之临床肝木病变殃及脾胃而致病者 ,殊不少见。“萎缩性胃炎”若伴见心情抑郁 ,或急躁易怒 ,痛引两胁 ,口苦咽干 ,时时胆怯 ,脉弦等证 ,治疗应注意调肝。而调治肝胃之法又有疏肝和胃法 ,泄肝清胃法 ,柔肝养阴法 ,暖肝…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e Gastritis,CAG)以胃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本文从病机、临床表现、治疗三方面总结了CAG从瘀论治的经验,对临床治疗CAG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原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可分为三类: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胃脘痛”之病因,有寒邪客胃、  相似文献   

9.
正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将相关经验,小结如下。1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于西医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上常见胃脘部的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疼痛等主要症状,它的病位在于胃部[1]。肝脾与胃脘痛的病机病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胃与脾以膈膜相  相似文献   

10.
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广东省湛江市港湾医院(524008)谢明权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疏肝和胃,温中健脾,健脾益气,清肝泻胃,滋阴益胃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痛”、“心下痞”等范畴。笔者采用辨...  相似文献   

11.
刘世峰 《中医研究》2005,18(12):44-45
1辨证思路 中医之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十二指肠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形成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首先应区分是胃痛病还是胃痛证.所谓胃痛病,是指胃脘部疼痛日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素有胃痛,为情志、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胃痛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所谓胃痛证是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或暴饮暴食,食用不易消化食物,饮食积滞不化,引起胃脘部突然出现疼痛.胃痛证起病急,病程短,治疗相对比较容易.其次,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肝气极易犯胃等.所以对胃痛病的辨证时,首重气血,辨别是气滞或是血瘀;是虚寒或是郁热.另外,也有寒热互结胃脘而痛者,或素体阴虚,或胃痛日久,郁热伤阴,或过食辛辣,或肝胃郁热,灼伤胃阴,胃络失养,发为阴虚胃痛的,以上各型均可因寒邪或饮食诱发.  相似文献   

12.
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治疗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治疗100例大庆市中医院王英丽,张景龙,许洪明东宁县中医院邢业凤慢性进表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其胃病又称“心回宿”。笔者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辨证分型治疗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一定疗效。临床资料本组住院.$,者为85...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药诊疗慢性胃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永敏 《光明中医》2008,23(12):1969-1970
慢性胃病属中医所讲“胃脘痛”“心下痞”“腹胀”之范畴,临床中医药诊疗慢性胃病多参照辨证诊治。慢性胃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胃部慢性疾患,主要以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恶心、消化不良等为主要症状,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60%,病因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精神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历代中医对其病因及病机均有详尽论述,并在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近年来运用中医药诊疗慢性胃病的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据其症状可归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与“胃痛”的范畴,可分轻中重三度。笔者对近三年来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叶氏养胃汤为基础方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古方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之今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炎”有急慢性之分,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胃痛”等范畴,其病与嗜食辛辣,长期饮酒,过食生冷,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或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胃不和等有关。现代纤维胃镜的应用,进一步溶化了对本病的认识,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增生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的炎症为病理变化的一种慢性胃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并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暖气泛酸、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按胃镜和病理分类,一般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其中以浅表性胃炎最为普遍,容易治疗;而萎缩性胃炎则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伴有肠腺化生者尚有癌变的可能;肥厚性胃炎则较少见。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胀”、“肝胃气”、“心下痛”的范畴。根据胃脘痛特点,笔者采用自拟胃顺汤加减治疗此类患者1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痛”范畴。自1987年以来,笔者自拟研制胃康散治疗溃汤病135例,临床观察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病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癌等 )是一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证 ,属中医胃脘痛、痞气、虚劳、积聚范畴。多数病人在病变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阴津亏损、燥邪内生之象 ,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后期 ,阴虚内热之象十分突出。因此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探求养阴法在慢性胃病治疗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 阴虚内燥的形成与临床表现胃为阳土 ,喜润而恶燥。由于津液摄入减少、内热伤津或过用克伐胃津之品 ,导致阴液亏乏 ,燥热内生。胃病日久 ,脾气无以化生气血 ,则肝无以藏血 ,肾无以藏精 ,肝肾之阴亏耗。总之 ,慢性胃病其病在…  相似文献   

19.
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陆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  相似文献   

20.
胃病从肝论治 ,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 4 9案 ,其中有 1 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转变之所” ,“肝脏厥气乘胃入膈” ,“厥阴顺乘阳明 ,胃土久伤 ,肝木愈横” ,“厥阴之气上干 ,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 :“肝胃之气 ,本又相通” ,一脏不和 ,则两脏皆病 ,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 ,以通调气机为纲 ,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 ,使之久痛难愈。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