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0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临床应用。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林3mg/d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n),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2.0~3.0,后每个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300na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栓性并发症,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2例牙龈、皮下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出血,8例脑卒中,1例动脉栓塞,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并发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CHADS2卒中危险评分和HEMORR2HAGES出血风险评分,观察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ADS2卒中危险评分3~6分、HEMORR2HAGES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例,组Ⅰ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组Ⅱ为阿司匹林对照组,观察各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脑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有效减少血栓事件发生,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0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华法林治疗,并给予其系统的护理干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皮下瘀点,给予维生素C治疗后好转;有例泌尿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也给予调整剂量及补充维生素K_1后出血停止,未出现再次出血:1例脑出血患者经积极抢救成功,出现偏瘫后遗症;1例出现脑梗死,给予积极治疗仍有偏瘫。结论:给予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同时在治疗期间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血栓或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病人抗凝治疗的合适剂量和安全性。方法:95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用不同剂量华法林治疗:治疗组45例,INR2.0~2.5;对照组50例,INR:1.5~2.0。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栓塞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大出血、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NR保持在1.5~2.0之间的低剂量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期使用华法林患者由于新近合并出现的临床状况而合并用药情况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并讨论药学服务方案,减少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并发症。方法:调查统计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患者178例,入选由于新近合并出现其他临床状况而临时新增合并用药者进行分析,比较合并用药3天及7天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并入选没有新近新增合并用药患者作为对照。结果:门诊新增合并用药7天后可使长期使用华法林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发生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使门诊短期合并其他药物治疗,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临床药师应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药学服务,提高临床医师及患者对凝血功能监测的重视,减少减少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黄水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41-142
目的:总结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护理指导经验.方法:对61例心血管病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相关知识等进行相应护理指导.结果:61例患者均能按时按量服药,发现不适及时予以处理.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皮下出血3例,皮肤瘀斑2例,及时发现及处理,均痊愈.结论:心血管病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指导,既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凝疗法在房颤治疗中的效果,以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取319例房颤者给予抗凝疗法(抗凝药物选取华法林),同期选取120例房颤者给予阿司匹林,32例房颤者给予基础治疗作为对照。对3组研究对象不良事件、生存质量和华法林应用情况进行观察,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存质量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抗凝疗法是房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各50例,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维持INR1.8~2.4,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维持INR 2.0~2.8,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结果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而与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2组(P均〈0.05)。结论对于老年心房纤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华法林低抗凝强度INR 1.8~2.4安全性较高,血栓栓塞发生率未见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医院医师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的理解程度,调查医师临床实际使用华法林时合用中药情况。方法设计调查方案,现场问卷调查中医院医师,随后进行华法林抗凝使用专项培训,调查培训后半年内医师对房颤患者的华法林使用及中药合用情况。结果问卷调查显示86.67%医师同意高危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华法林,但临床上积极使用华法林的只有6.67%;仅有16.00%医师完全了解《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内容,少于16.00%的医师能够经常使用CHADS2和HAS-BLED评分表对房颤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高达82.67%的医生习惯使用中药/中成药治疗房颤,却只有10.67%医师完全了解中药/中成药对华法林抗凝作用存在影响;培训后间隔半年,调查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2分的66例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的患者15例,占22.73%,但定期监测INR的仅占使用华法林的33.3%(占66例的7.5%),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更低至26.7%(占66例的6.1%);使用中药/中成药的合计63.7%,较培训前82.7%有所下降。结论在强化华法林抗凝理论培训同时,应该减轻医生的顾虑,促进华法林的合理使用。医生应及时追踪了解对华法林有影响的中药类制剂品种,在中药合用华法林时,适量调整华法林剂量并强化INR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法林的Roberts应用方法抗凝治疗心肌梗死后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8例心肌梗死后脑梗死的患者按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的方法抗凝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在用药后2~4d达到有效的抗凝强度,治疗1个月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2例,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剂量的方法可达到快速和安全抗凝的目的,初步表明该方法对心肌梗死后脑梗死的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房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永久性房颤[1].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和正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2006年最新房颤治疗指南指出,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抗凝禁忌证,所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防颤)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华法林能有效减少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目前明确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病死率的药物[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1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①201例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患者,服用华法林98例,其中发生出血并发症14例(14.3%),患者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者8例(57.1%)。在INR〈2.0的出血患者中75%合并有出血潜在的基础疾病或合并用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②201例患者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98例,其中具有华法林抗凝指征并接受抗凝治疗者42例(42.86%)。结论65岁以上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时,应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华法林对于慢性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50例慢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给予华法林1.5-2.5mg/天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2-3(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INR1.6-2.5),后每月复查INR,根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对照组22例,给予拜阿司匹林片100mg/天.门诊随访记录出血并发症和脑栓塞并发症.结果: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适量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者是房颤患者的主要死因。60岁以上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加强抗凝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2000年1月-2006年1月,笔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46例老年房颤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究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影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因素。方法:对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5 月中山市人民医院 300 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院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病史、随访情况等问卷调查,以 INR 是否达标 为因变量,分析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 INR 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300 例患者中,INR 值未达标 169 例、达标 131 例, 达标率为 43.67 %;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人种基因、患者服药依从性、脑梗死病史、药师 是否院外指导为患者华法林抗凝中 INR 达标影响因素;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患者服药依从性、 人种基因、药师院外指导为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 INR 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INR 达标情况与其年龄、文化程度、人种基因、用药依从性、药师院外干预相关,需加强药师院外针对性健康指导,以保证抗 凝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汪建芳 《西部中医药》2016,(10):132-133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从临床病例中随机抽出21例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服药前进行评估及指导,服药期间随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服药后随时观察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出院后跟踪随访。结果:21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其中并发球结膜及牙龈出血1例,通过及时调整剂量及进行用药指导,未引起严重的后果。结论:在护理干预和指导下华法林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华法林作为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具有蛋白结合率高、依赖细胞色素P450 酶进行代谢、治疗窗狭窄 等特点。临床上,华法林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随着中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丹参 与华法林合用增多,且丹参对华法林药动学及药效学影响的研究亦越来越多。该文综述了丹参对华法林抗凝作 用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丹参中的多种组分(尤其是脂溶性的醌类成分)可能会通过影响细胞色素P450 酶活性而干预华法林代谢。同时,已有的临床证据认为,对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联合应用丹参和华法林 可提高冠心病和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对相应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使用华法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五年山西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73例,给予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筛选出无肝功能异常、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其他药物影响的患者,观察、随访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并记录其PT、INR。将所选病例按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出血组、正常组和栓塞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全的PT及INR范围。结果抗凝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12.7%(22/173),其中出血18例,出现血栓4例。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的PT安全监测范围为15.4s~24.73s,INR安全监测范围为1.31~2.64,比欧美国家的推荐范围要低。患者应定期检测PT、INR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观察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心内科的7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PCI术,患者在2016年9月~2018年5月入院,使用计算机对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的35例患者术后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波立维,6个月后改为华法林+波立维抗栓,12个月后改为华法林抗凝,对照组的35例患者采用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波立维抗栓治疗,6个月后改为利伐沙班+波立维,12个月后改为利伐沙班抗凝,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数据较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出血风险低无须监测INR,但价格昂贵,二者治疗方案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