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4例辅以球囊扩张成形术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术.Fogarty导管取栓患者栓子均脱落至下肢动脉,再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 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外科治疗急性动脉栓塞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动脉栓塞或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下肢缺血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1例急性动脉栓塞(A组)和9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B1组)采用单纯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18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B2组)采用股动脉切开内膜剥脱+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随访1 a,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和截肢率。结果动脉栓塞组术后治疗成功率及好转率高于动脉血栓形成组(P<0.05),截肢率低于动脉血栓形成组(P<0.05);动脉血栓形成A组术后治疗成功率及好转率低于动脉血栓形成B组(P<0.05),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疗效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理想;内膜剥脱+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疗效优于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截肢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根治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 男,74岁。因“直肠癌”在全麻下取截石位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Dixon手术)。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2h。术后2h自觉左下肢疼痛、酸麻、烦躁不安。检查左下肢苍白,感觉迟钝,足背动脉不能触及。诊断为“股动脉血栓形成”。经非手术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肢疼痛逐渐加重,浅感觉基本消失。10h后急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股动脉无搏动,色青紫,触之质硬,无弹性。纵行切开股动脉,无鲜红动脉血喷出,见血管腔充满暗红色血栓。取一长度约80cmFogart导管,首先插入动脉远端,穿过血栓,充起球囊,逐步将栓子移动到导管插入处,并予取除。取出血栓呈圆柱状,色暗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陈旧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均予Fogarty导管取栓,取栓后再行血管造影,取栓失败或取栓后仍有管腔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果:12例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11例Fogarty导管取栓后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取栓及介入治疗均失败.5例原有足趾及小腿坏死的患者介入治疗后行截肢手术,1例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结论:积极手术取栓结合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陈旧性下肢动脉栓塞,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围手术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采用股动脉切开内膜剥脱术+Fogarty导管取栓术的急性下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围术期精心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45例患者术后恢复足背动脉搏动,1例出现患肢的缺血性再灌注综合症,经相关药物治疗痊愈,无1例坏死截肢的病例。结论对应动脉溶栓和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腹主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腹主动脉栓塞治疗水平。方法对26例腹主动脉栓塞患者采用经双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15例,经腹取栓11例。结果26例患者手术后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30.8%。其中经双股动脉取栓者死亡3例,死亡率20%,经腹取栓者死亡5例,死亡率45.5%。术后3例共3条肢体因缺血坏死行截肢术。经平均12.7年随访,除4例死于原发之心脏病外,余14例27条肢体无严重血液循环障碍。结论采用经双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及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明显降低手术死亡率。而针对病因的积极治疗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粘液瘤合并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左心房粘液瘤合并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16~55岁。待病情稳定后在体外循环下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后同期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3例;急诊行腹主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待病情稳定后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切除术,同期经股动脉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急诊行Fogarty导管取栓,同期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患者肢体疼痛消失,血管超声波检查提示:取栓后动脉血运良好,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0d。随访5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心脏粘液瘤复发及取栓部位粘液瘤种植转移,下肢血运良好,均无栓塞及血栓事件再次发生。结论心脏粘液瘤合并动脉栓塞患者,如发生重要器官栓塞或外周动脉栓塞无血流通过,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状态考虑是否同期行心脏粘液瘤切除术;如栓塞的肢体远端血液供应良好,待病情稳定后行心脏粘液瘤切除术,同期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后情况。结果 :1 8例患者取栓全部成功 ,个别病例因操作不慎出现并发症。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效果明显 ,方法简单 ,但操作应细致、轻柔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与介入联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72例(7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DSA监测下行下肢动脉重建的临床资料。72例患者手术方式包括:(1)Fogarty导管取栓术45例;(2)Fogarty导管取栓+股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剥脱+补片成形5例;(3)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4)Fogarty导管取栓术+球囊扩张4例;(5)Fogarty导管取栓+人工血管架桥术6例,其中股-股转流3例、腋-双股转流1例、股-胭转流1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6)Fogarty导管取栓+截肢(二期)6例;(7)Fogarty导管取栓+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术。结果 72例中,56例(59条肢体)救肢成功;7例(7条肢体)术前趾端坏死截除后愈合;6例(6条肢体)截肢;3例(4条肢体)围手术期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DSA监测下手术与介入联合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有助于提高重建下肢动脉供血成功率。手术的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0.
1992年至1997年,我院采用Fogarty气囊导管取栓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栓塞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就诊时间1天至3个月。除1例人型人工血管栓塞需用硬膜外麻醉外其余均用局部麻醉;栓塞部位:股动脉6例,腹主动脉分叉4例,人型人造血管1例,腘动脉4例。手术方法:取大腿股部纵形切口,暴露并切开股动脉,分别用7F、4F的Fogarty导管取近侧、远侧血栓。取栓成功后,用尿激酶25万单位注入远侧段动脉并夹闭15分钟,然后用6个零无创缝合线连续缝合动脉切口。术后予驱聚、抗凝治疗,续用尿激酶10万单位至25万单位静脉滴注共7天。结果:10例于发病后3天内手术取栓,足背动脉立即恢复搏动;4例于发病后7天取栓,术后继续溶栓治疗,肢体血运完全恢复,局部坏死灶愈合良好。另1例右髂人造血管血栓3个月获取栓治愈。我们体会:Fogarty导管取栓并尿激酶溶栓法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超过68小时的“后期取栓术” 只要肢体没有大片坏死且有存活可能,积极取栓并溶栓可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5例肢体动脉栓塞并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精心护理,45例患者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达95%,无1例发生坏死截肢。结论下肢动脉栓塞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如不能及时确诊取栓治疗,截肢率和病死率高。及早利用Fogarty导管取栓,能减少截肢机率,减轻患者痛苦,使生活质量提高。本病不仅与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及时治疗有关,且与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精心专业的护理有直接的关系,精心护理是手术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诊治经验。4例行非手术治疗,28例行急诊手术,其中25例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 导管取栓术(7例同时行血管成型术),3例取栓后行截肢术。结果 非手术组死亡1例,手术组无死亡病例。3例截肢,28例肢体得以保存。 结论 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为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方法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截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方法、适应证及优势。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59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 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2例住院期间二次取栓、恢复良好,截肢2例,截趾7例,死亡1例,余患者患肢皮肤温度、疼痛明显缓解,正常活动,其中7例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4例复发。 结论: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主要适应于股动脉中段以远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利于远端血栓完全取出,显著降低截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股青肿又称蓝色静脉炎,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左下肢,典型症状表现为广泛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下肢呈紫绀色,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重者股动脉搏动摸不到,甚至静脉性下肢坏疽。我院1994年5月~1999年12月,利用Fogarty取栓导管取血栓并术中按压腹部脐区,手术治疗20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利用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经验。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利用双腔球囊导管取栓结合其他腔内技术治疗的慢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共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31例,均以患肢静息痛或间歇性跛行就诊,平均病程25.2(7~64)天。患者均接受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及术中溶栓,同时施行置管溶栓4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6例,植入支架3例。取栓成功93.5%,膝下两条以上通畅流出道比率87.1%。术后患肢平均踝肱指数(ABI)水平明显提高(0.81±0.031vs 0.33±0.030,P0.001),90.3%患者术后Rutherford分级提高2级以上,截肢率3.2%。平均随访23.6个月,栓塞动脉通畅率96.6%。1例(3.4%)复发而再次切开取栓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大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永久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是慢性下肢动脉栓塞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周围动脉栓塞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周围动脉栓塞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科。结果 出现并发症6例,占11.5%,分别为术后再发周围动脉栓塞2例,切口出血、血肿2例,患肢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经相应处理患者均治愈、好转出院。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周围动脉栓塞可以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术中细致操作、术后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74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 右足疼痛伴麻木1 d入院。该患者右下肢跛行病史1年, 行走200米左右即出现右小腿疼痛不适, 休息后缓解。入院查体:右足及右小腿皮温低, 右足潮红, 右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不能触及。左侧股动脉及以下动脉可触及有力搏动。入院时右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0.21。入院前超声检查示:右侧股动脉股骨干下段、腘动脉全段及左贮备动脉腔内可见不均匀稍低回升充填, 可见微弱血流信号通过。入院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血栓。入院后急诊切开取栓, 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纤细, 有搏动, Forgarty双腔取栓导管向上下取栓, 均未能取出血栓。行下肢动脉CTA检查见:双侧永存坐骨动脉(persistent sciatic artery, PSA)起始于双侧髂内动脉, 右侧髂内动脉远端及部分PSA管腔低密度实质充填。左侧腘动脉未见异常, 右侧腘动脉低密度影, 重度狭窄(图1、2)。科室讨论后在DSA下再次行手术治疗。逆行穿刺左侧PSA, 选择5F-50 cm溶栓导管放置右侧髂内动脉血管中段, 经过右侧PS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合并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1979-2001年AAA术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经手术治疗。5例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管取栓术,3例行再次开腹探查,取栓或旁路术,肢体保存3例,因合并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死亡3例。结论 避免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和防止血栓形成是预防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键,可提高AAA手术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介入技术在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介入技术,结合或改进传统的下肢动脉取栓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再栓塞率、截肢率和死亡率。方法:应用置管溶栓、传统Fogarty导管取栓术、监视下双腔导管取栓术,结合斑块剥脱术、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植入、人工血管置换术等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49例(共涉及53条下肢动脉)。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再栓塞6例,1例截肢,无死亡病例。其中,介入技术结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无再栓塞和截肢事件。结论:在取栓手术中应用介入技术,明显增加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再栓塞率和截肢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88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组)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联合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及足部皮温的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取栓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与同组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足部皮温及其改变值较取栓组均升高 (P<0.05)。术后取栓组患者的死亡率、截肢率、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MNMS) 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3.04% (6/46)、17.39% (8/46)、26.09% (12/46)、26.09% (12/46)及13.04% (6/46),联合组分别为4.76% (2/42)、7.14% (3/42)、14.29% (6/42)、9.52% (4/42)及9.52% (4/42),取栓组各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微创性、治疗有效性等特点,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