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所谓"和",《说文解字》释为两义:一曰"相应也",一曰"调也";《尔雅》谓"谐,和也";《辞源》谓"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可见,和谐指融洽调和、协调相安。和谐观即运用和谐理念认识和研究事物,属于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古今录验续命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为治疗风痱之方。《灵枢.热病》:"痱这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医学纲目》曰:"痱,废也。……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圣济总录》曰:"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与《伤寒杂病论》分别被誉为"兵经"和"方书之祖"。战争与医道的目的大相径庭,故将二者相提并论者少。但二者在哲学内涵方面却如出一辙,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1)仲景"慎药",孙子"慎战";2)仲景以"诡诈之道"巧妙施诊,犹如兵不厌诈;3)用药思维方面,仲景注重"随证治之"和"因势利导",而用兵思路方面,兵家讲究"因敌制胜"与"随曲就伸";4)用药方法上,仲景"用药如用兵",而"保胃气存津液",亦如同用兵之"保存实力"。  相似文献   

5.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6.
葛静  闫颖 《吉林中医药》2011,31(5):457-458
《傅青主女科》认为调经应从肝经论治,主张扶正解郁,而肝经病机多见"郁"与"火",肝郁与肝火既可以互相转化的,也可以互相促进,治法以养肝肾阴为首,次而平肝开郁,再次清肝泄火。白芍功能养肝脾阴血,养肝阴敛肝阳,缓中调经止痛,傅氏疏肝解郁重用白芍,配伍大剂量补益肝肾之当归、熟地黄等,而少佐宣散之柴胡荆芥等,正如《傅青主女科》原文所言"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  相似文献   

7.
浅谈金石书中所收录的《龙门方》张瑞贤1王家葵2黄斌3(1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北京1007002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3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全石《龙门方》金石一词,出于《吕氏春秋求人篇》:“功绩铭于金石”。高诱注:“金,钟鼎也;...  相似文献   

8.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2)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朱正华湖南省湘潭市中医院郁病类郁者,郁积不通之义,《书经》谓“愤结积聚。”郁病,又称郁证。郑守谦《内科杂病综要》指出:“郁非一病之专名”。故“郁”实际为病类概念,泛指由情志怫郁,气机郁滞...  相似文献   

9.
"曾"是古代汉语情态副词,多用于否定句,与"不"等否定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曾不"就是"并不"、"还(尙)不",或"连……都(也)不……"的意思。医古文教材对"曾"注为"竟然",不甚妥当,宜明确指出其用法和作用,或应将"曾不"连注,方符合文意和语气。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中医药导报》2010,(9):107-107
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张涛  陈明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3-494
唐容川在解释《伤寒论》六经时延续了《内经》理论:"仲景《伤寒论》,即《内经》所言三阴三阳,各因其脏脉之理"(《伤寒论浅注补正》)。他还采用了陈修园的六经气化理论来诠释六经:"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并讨论标本中气的形质。唐容川六经理论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坚持,"若秦汉三代所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对西医冲击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2.
"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貌。《诗经》有"河上乎逍遥"句;《庄子》有"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说。"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相似文献   

13.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从字体看,本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  相似文献   

14.
巫与医     
巫的起源很早,三代以前已有之,《易·系辞》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主神道之事委之巫,祝史代人祈祷神明,以求降福。《说文》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又"祝、祭主赞辞者",按:巫祝原以女人充任,若男子为现,则亦须男着女装为之。甲骨文中已有巫字祝字。最早的医字作"翳",下面从巫,可知原始的巫与早期医药的密切关系。巫字上加竹头成了占卜的"筮"字,可见卜筮也是巫的事,巫与医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5.
张晓艳 《中医研究》2011,24(7):15-17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历代注家甚多,其中清代医家陈修园所注之《伤寒论浅注》,因其深入浅出,论注精辟而为后世推崇。他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等篇,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但由于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造成文句错乱,文义不属,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灵枢·天年》中,“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12月第一版(即“五版教材”)解释:“‘使道’:一指鼻孔(杨上善注),一指人中沟(马莳注)。一般多从后说。‘基墙’:‘基’,星象家称地阁,俗称下巴。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主之。赵以德: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亦郁而不发,不发则焰不达,不达则气如咽,与痰涎结聚胸中,故若炙脔。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尤在泾曰: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是也。  相似文献   

18.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9.
《普济方》舌象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世洁  邹外一 《河南中医》2010,30(2):139-142
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普济方》的舌象特点。结果显示: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普济方》中出现频数较小或相对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普济方》中出现频数较大或相对较大。《普济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普济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  相似文献   

20.
刘月恒,湖南长沙人,约生于1863年,卒年不详。刘氏曾拜徐冬美为师,学习《灵枢》、《难经》、《伤寒论》及内、外、眼、喉、小儿科、方脉等,随后在湖南东长街开设生草药店。刘氏发现当时的药店经营者"仅知其名不知其性,亦有以讹传讹者",而"生药历无药性可考",于是"协同行人修此生草药谱",著成《生草药性方谱》。该书现藏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共10卷,载药741种,其中草药300,附方约万余首,集古今方药及民间单方验方、家传秘方于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