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建立联合原发病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预测T1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并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536例T1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制作列线图模型。运用ROC曲线、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使用Bootstrap重采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1期乳腺癌肿块纵横比、Adler血流分级、T分期及HER-2表达状态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一致性指数为0.750(95%CI:0.704~0.796)。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别提示模型一致性和临床应用效能良好。结论:联合原发病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所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有助于为临床诊断、后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列线图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疑诊乳腺癌患者122例,根据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57例和非转移组65例。所有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两组接受合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测量乳腺病灶合成磁共振参数[T1、T2、质子密度(PD)]、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两组参数差异,并筛选出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Ki-67(OR=2.971,95%CI 1.306~6.762,P=0.009)、病灶大小(OR=1.652,95%CI 1.067~2.556,P=0.024)、ADCratio(OR=1.685,95%CI 1.014~2.801,P=0.044)、T2ratio(OR=3.015,95%CI 1.433~6.340,P=0.003)、PDratio(OR=2.782,95%CI 1.471~...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声像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132个腋窝淋巴结,观察原发病灶的血流分布、最大径、数目、微钙化及淋巴结的血流特征、横径/纵径和皮质厚度。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观察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影像学观察指标与LNM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灶的最大径、数目、丰富血供和淋巴结的皮质厚度、血流分布与LNM有相关性(P<0.05)。结论依据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评判腋窝淋巴结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乳腺癌原发灶的X线及超声征象术前无创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2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女性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ALN病理结果是否有转移灶,将病人分为ALN阳性组(154例)和阴性组(166例)。数据集以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56例)和测试集(64例)。提取乳腺癌原发灶的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和超声(US)影像征象,选择最优算法分别构建基于FFDM、US征象以及两者联合的ALN转移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效能并选取最优模型。采用SHAP可解释技术可视化最优模型决策过程,解析乳腺癌ALN转移的影像预测因子。2组病人FFDM和超声影像征象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的AUC。结果 基于FFDM、US以及联合特征构建的3种模型,其AUC值有递增趋势,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HAP可解释技术显示,乳腺癌ALN转移的前5个重要影像预测因子包括2个US征象(肿块最大径、强回声光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于术前预测单发临床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存在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方法:选择297例单发cN0 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训练队列205例,验证队列92例,训练队列患者根据术后对侧中央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剪切波弹性(SWE)结果与对侧CLNM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对侧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各个独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以预测对侧CLNM的风险,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价列线图的应用价值。结果:训练队列中,年龄、肿瘤大小、与包膜的距离、存在钙化、杨氏模量(YM)值是单发cN0 PTC患者对侧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内部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0.934]及校准度(χ2=5.263,P=0.729),其在基于验证队列的外部验证中亦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AUC=0.824)及校准度(χ2=7.252,P=0.384)。结论:基于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CT构建的列线图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7例PTC患者组成训练组,并进行内部验证,其中LLNM组139例、非LLNM组278例。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的1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癌术前前哨淋巴结(SLN)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经皮下CEUS识别并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146枚SLN的增强模式。将增强模式分为4型:Ⅰ型,完全均匀增强型;Ⅱ型,周边及髓质均匀增强型;Ⅲ型,周边和(或)髓质不均匀增强型;Ⅳ型,完全无增强型。分析良性与转移性SLN的增强模式特点,评估增强模式对SLN的诊断效能。结果146枚SLN中,良性102枚,转移性44枚。Ⅰ型增强模式100.0%(58/58)为良性,Ⅱ型87.1%(27/31)为良性,Ⅲ型59.5%(22/37)为转移性,Ⅳ型90.0%(18/20)为转移性。SLN的增强模式与其病理性质有关(rs=0.704,P<0.05)。经皮CEUS诊断SLN性质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9%、83.3%、70.2%、95.5%、85.6%。结论经皮CEUS对乳腺癌术前SLN的定性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X线图像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图像和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割为训练组(n=130)和验证组(n=58).使用MaZda软件在乳腺X线图像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方差选择法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国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图像相关因素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词为"乳腺肿瘤""淋巴转移""前哨淋巴结""超声"和"危险因素"的中英文文献,选取国人病例文献.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UNB)在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4年8月期间连续收治454例乳腺癌,超声判断腋窝淋巴结异常行UNB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54例行新辅助化疗;100例腋窝淋巴结UNB后行手术治疗,评价超声及UNB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假阴性率。结果454例超声影像学腋窝淋巴结异常乳腺癌患者UNB转移率为70.9%,阴性率为29.1%;100例腋窝淋巴结UNB后行手术治疗患者转移率为25%;13例淋巴结纵横径比值(L/T)≤1.5且淋巴结纵径>1 cm患者转移率为92.3%;UNB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4.1%、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1.3%、假阴性率为18.7%;UNB判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Kappa值为0.685;其中UNB取材2针与3针的上述6项指标分别为50%与77.8%、100%与100%、77.8%与92.5%、100%与100%、71.4%与89.7%、28.6%与10.3%,UNB取材3针相比2针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0.822/0.526。结论超声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UNB可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UNB取材3针相比2针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术前评价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存病变病理反应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0例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术前超声检查的乳腺癌患者,参考Miller&Payne反应性分级将患者的病理反应性分为5级,5级为病理完全缓解,其余为浸润癌残余,4级和5级为组织学显著反应,并以此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术前超声测量残余癌最大直径与病理测得残余癌最大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7797,P<0.01).超声对化疗后浸润癌残余判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50.0%,准确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50.0%;超声对化疗后组织学显著反应判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4.4%,准确性为85.0%,阳性预测值为81.2%,阴性预测值为86.4%. 结论 超声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浸润癌残余和组织学显著反应的评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新辅助化疗后术前无创性评价乳腺癌的病理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常规超声特征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95例小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常规超声特征资料,将腋下淋巴结分为转移组(31例)及未转移组(64例),先对小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常规超声检查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腋下淋巴结转移31例,无转移64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病理特征中病理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PR),常规超声检查中小乳腺癌肿块呈垂直位、内部有微钙化、血流分级为Ⅱ-Ⅲ级是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小乳腺癌的部分临床病理及超声特征与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对于预测小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美蓝染色法联合应用在定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患者经皮下注射对比剂,通过单用美蓝染色法或超声造影以及两者联合使用进行SLN的识别与定位,并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进行结果对比。结果:超声造影探测SLN的检出率为83.8%(67/80),蓝染法为77.5%(62/80),超声造影联合美蓝染色法的检出率为93.8%(75/80);联合法检出率与单用超声造影、美蓝染色法的检出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与美蓝染色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美蓝染色法可以提高SLN的检出率,可用于指导SLNB。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常规超声(CUS)、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TIQ)、声辐射力成像(VTI)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参数在术前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的乳腺癌患者,共91例患者94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US、VTIQ、VTI、CEUS检查,术后完善病理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筛选出有意义的超声特征参数,建立Logistic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超声特征参数为Alder血流分级、增强速度、最大剪切波速度(SWVmax),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95%CI:0.568~0.795)、0.643(95%CI:0.520~0.754)、0.681(95%CI:0.559~0.788)。基于以上三个超声特征参数建立预测模型方程Y=-6.903+2.100×Alder血流分级+1.790×增强速度+0.423×SWVmax,该预测模型AUC为0.814(95%CI:0.703~0.897),敏感度为82.76%,特异度为78.05%。一致性检验(Kappa=0.625,P=0.002),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检验中高度一致。结论:CUS、VTIQ联合CEUS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乳腺癌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评估130例患者的135个PTMC结节,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灰阶超声主要评估甲状腺结节数目、位置、形态、肿瘤的边界、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周边回声特征及后方回声。将上述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PTM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的超声表现是癌结节大小、结节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癌结节内部的钙化类型(P0.05),即癌结节越大、与甲状腺被膜接触面积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结节内出现粗伴微钙化灶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结节大小、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钙化类型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PTMC的大小、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内部钙化类型等灰阶超声表现,可提示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探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分布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癌患者126枚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分布,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比值、边界、皮质厚度、淋巴门、内部囊性变、内部钙化、Adler血流分级、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RI,并与40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对比。结果:转移淋巴结长短径比值较小、边界欠清、皮质增厚、淋巴门高回声消失、内部可见囊性变及钙化、Adler血流分级及PSV均较高,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其准确诊断及定位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及MRI特征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后残余小病灶病理完全缓解(pCR)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接受NAT并手术的首诊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的患者为建模组,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为外部验证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及NAT前、后MRI影像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残余小病灶pCR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图评估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结果:HER2阳性,Ki-67高表达和较低的早期信号强化率是乳腺癌NAT后残余小病灶pCR的独立预后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在验证组中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0.95,95%CI 0.85~0.99)和校准能力(C指数=0.93,95%CI 0.88~0.98)。结论:基于临床、病理及MRI特征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乳腺癌NAT后残余小病灶pCR上显示出较好的预测能力,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造影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210例行甲状腺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62)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4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R 4.1.2建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1(95%可信区间:0.811~0.872),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一致,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77%时,采用本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价值差异。材料和方法:以术中亚甲蓝染色为对照,采用经皮注射声诺维对22例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的前哨淋巴结进行造影检查,根据造影增强特点与常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淋巴结性质的比较。结果:22例患者中术前超声造影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32枚,以术中亚甲蓝染色检出35枚为标准,超声造影的敏感性为91%。常规超声发现淋巴结24枚,比较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判断淋巴结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有了提高,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注射声诺维不仅可定位前哨淋巴结,还可判定性质,较常规超声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