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肘关节僵硬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及Mayo评分(Mayo elbow function score)进行评估并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AROM和Mayo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肘关节AROM和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可有效改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何斌  张超 《中国康复》2018,33(3):218-22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肘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后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及石膏绷带外固定的患者随机分为ESWT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每天进行相同的肘关节及上肢功能康复治疗,ESW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上肢及手功能DASH问卷(DASH)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的肘关节AROM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ESWT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DASH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且ESWT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上肢功能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肘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后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同时有效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关节松解治疗肘关节僵硬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蜡疗、上肢持续被动训练、冷疗及药物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及关节松解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通用量角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肘关节ROM[分别为(94.7±19.9)°和(84.6±17.9)°]、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1.4)分和(4.5±1.1)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2±13.5)和(72.8±1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关节松解治疗能显著改善肘关节僵硬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松解术(每天治疗2次)及中药熏洗治疗(每天治疗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肘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肘关节ROM、Mayo评分(除对照组Mayo稳定性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肘关节ROM[(102.9±10.0)°]、Mayo疼痛评分[(40.1±7.1)分]、日常生活功能评分[(21.1±3.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阈值。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腕关节的AROM、EMG阈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于力量和技能训练生物反馈(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咽喉上升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咽喉上升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器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联合组则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仪的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X光荧光透视检查(VFSS)检查,并采用VFSS量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分别为(5.85±0.88)分、(35.45±1.90)分和(4.1±1.10)分,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和咽喉上升组治疗后(P<0.05),而咽喉上升组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亦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0 d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以上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前肌体表肌电值(iEMG)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使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价下肢痉挛。 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AROM、 iEMG、FMA和CCS评分均提高(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偏瘫肢体训练为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偏瘫侧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范围(AROM),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平均差值(0.21±0.09)、下肢FMA平均差值(0.66±0.28)、BI平均差值(0.73±1.27),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平均差值(3.19±0.78)、下肢FMA平均差值(7.36±0.64)、Barthel平均差值(19.54±2.07),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梗死后手腕部痉挛状态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采用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腕部痉挛状态。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AROM、FMA上肢部分及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MAS较低(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ROM、FMA上肢部分及M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改善更为优异(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手腕部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相似文献   

14.
汪鑫  徐珑 《中国康复》2020,35(8):409-412
目的:观察静态渐进性牵伸技术(SPS)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疗法,包括运动治疗、关节松动术、物理因子治疗、中药熏洗、作业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SPS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SPS技术和MET联合治疗。2组治疗前后进行肘关节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B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OM、VAS、HHS、MBI及GSE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AROM和HH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肘关节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GSE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ET联合SPS治疗能更好的改善肘关节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冲击波和超声波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单侧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冲击波组和超声波组各30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和冷疗)。冲击波组增加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共8次。超声波组增加超声波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共20次。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ROM)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膝关节ROM和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冲击波组的VAS评分比超声波组明显降低(P<0.01),膝关节ROM和HSS评分均较超声波组有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对于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冲击波治疗可以比超声波治疗更好地缓解关节疼痛,有效增加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和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2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的参数相同。治疗组将肌电生物反馈体表电极粘附于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4个穴位;对照组将体表电极片沿着肌肉纤维方向粘附于胫前肌肌腹两端。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积分值(i EMG)检测。结果:2组治疗8周后对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AROM及胫前肌i EMG等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等速训练结合康复手法松解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直(PTES)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及周围肌肉力量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50例PTE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手法松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等速训练(包括等速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和等速肌力训练两部分)。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及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对肘关节的伸肌和屈肌的峰力矩值(PT)、峰力矩与体重比值(PT/BW)进行测试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肘关节AROM分别为(110.94±12.38)°和(86.71±10.42)°,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9.33±10.40)分和(72.46±11.96)分,较组内治疗前[(48.51±11.65)°和(47.92±10.87)°及(45.83±13.24)和(44.99±12.78)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伸肌群的PT和PT/BW值分别为(33.21±8.52)N·M和(106.08±24.15)%及(20.09±6.38)N·M和(83.53±21.23)%,而肘关节屈肌群的PT和PT/BW值分别为(41.94±6.75)N·M和(121.33±19.27)%及(32.49±7.08)N·M和(106.86±16.26)%,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且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等速训练结合康复手法松解治疗PTES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对恢复患者肘关节功能和增强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筋膜松弛术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弛组及静态牵伸组, 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等, 筋膜松弛组、静态牵伸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筋膜松弛术或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 观察组则辅以筋膜松弛术及静态渐进性牵伸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各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对比各组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膝关节AROM、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观察组MBI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 治疗后观察组AROM、Lysholm评分均显著优于筋膜松弛组及静态牵伸组(P<0.05);观察组及筋膜松弛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静态牵伸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