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评估术前胆囊癌CT影像特征对预测胆囊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价值,构建预测胆囊癌LVI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接受术前增强CT检查的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病人按6︰4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44例。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LVI阳性组及LVI阴性组。由2位放射科医生评估训练集及验证集的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影像T分期和N分期、有无胆囊结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病人中各项CT征象的差异性,并对训练集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净获益。结果 训练集及验证集中,LVI阳性组的CT影像N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T分期均显著高于L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N分期、T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为LVI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基底浸润范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N分期,再次是T分期。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净获益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T影像特征预测LVI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21~0.907)、0.752(95%CI:0.599~0.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AUC的截断值为0.521时,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29和0.892;验证集AUC的截断值为0.432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654。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及肿瘤基底浸润范围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胆囊癌LV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74(49±10)岁。依据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定的LVI状态分为LVI阳性组56例, LVI阴性组10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的临床指标、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LVI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LVI的效能, 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Ki67及分子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周围血管征、多灶或多中心、瘤周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瘤周-肿瘤ADC比值、MRI腋窝淋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值(IC)参数术前预测胃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胃镜证实为胃腺癌并行手术切除的266例患者, 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有脉管侵犯组(150例)和无脉管侵犯组(116例)。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增强动脉期(AP)、静脉期(VP)和延迟期(DP)扫描。基于能谱CT碘图测量增强各期胃癌病灶的IC, 并计算标化IC(nIC)。测量肿瘤厚度。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 包括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神经侵犯、阳性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比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的差异,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类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建立联合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IC参数和联合参数预测脉管侵犯的效能, 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有脉管侵犯组与无脉管侵犯组间肿瘤厚度、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Lauren分型和神经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和TNM分期的列线图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160例术前行上腹部CT增强检查且行术后胃癌LVI状态评估的病人,男109例,女51例,平均年龄(62.23±10.74)岁。160例病人(包括LVI阴性者92例,阳性者68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12例)和测试集(48例);其中,训练集中LVI阴性者60例、阳性者52例,测试集中LVI阴性者32例、阳性者16例。基于增强CT影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Radscore。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病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AJ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和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分别基于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数据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验证。 结果 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肿瘤T分期、N分期、AJCC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VI阳性组的Radscore高于阴性组(P<0.05)。在测试集中,基于T分期、N分期、AJCC分期和Radscore的临床影像联合模型预测LVI的AUC值、准确度和特异度较影像组学模型分别提高了8.2%、18.2%和21.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的列线图显示Radscore得分最高,其次是AJCC分期,最后是N分期和T分期。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AJCC分期和增强CT的Radscore建立的列线图能够成功预测胃癌LVI。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21例,其中MVI阳性117例,MVI阴性104例。比较MVI阴性与阳性患者的炎症因子、影像特征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影像特征及炎症因子预测模型。勾画Gd-DTPA 增强门静脉期瘤周20mm及瘤内所有层面,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瘤周、瘤内、瘤周及瘤内共三种影像组学模型。选择瘤周、瘤内影像组学及炎症因子建立联合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在验证组中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包膜、动脉期瘤周强化、[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淋巴细胞计数(AGLR)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影像特征及炎症因子预测模型预测HCC 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训练组为0.80,验证组为0.75。基于瘤周及瘤内影像组学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较仅包含瘤内影像组学的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高(瘤周及瘤内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3、0.79,瘤内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73)。瘤周、瘤内影像组学及炎症因子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训练组为0.87,验证组为0.82。结论:基于Gd-DTPA门静脉期建立的瘤周及瘤内影像组学模型可对HCC MVI进行术前预测,联合炎症因子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对胃癌旁肿瘤沉积(TD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6例胃癌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TDs阳性组(35例)和TDs阴性组(91例)。分析两组患者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对胃癌旁TDs的预测价值。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像学T分期、静脉期肿瘤强化不均匀、术前CEA、病理学N分期及脉管侵犯与胃癌旁TDs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像学T分期(OR值=5.196)、病理学N分期(OR值=5.259)及脉管侵犯(OR值=3.991)是胃癌旁TD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及脉管侵犯预测TDs的AUC为0.682、0.721及0.731。结论:综合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有助于预测胃癌旁TDs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图像纹理特征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496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331例)和测试组(165例)。采用ITK SNAP图像纹理分析软件对HCC瘤灶及瘤周邻近区域勾画兴趣区(ROI)并进行图像纹理特征提取、筛选,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对576个纹理特征进行降维,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提取有意义的纹理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MVI状态及危险度等级。联合纹理特征和肿瘤临床分期建立列线图以预测MVI危险度等级。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与测试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增强CT图像纹理特征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MVI状态及危险度等级,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有无MVI的AUC分别为0.783、0.773,敏感度分别为0.705、0.883,特异度分别为 0.750、0.722;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MVI危险度等级的AUC分别为0.743、0.718。联合纹理特征和肿瘤临床分期建立的列线图对MVI危险度等级的预测效能(AUC=0.856)优于单纯纹理特征模型。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纹理特征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细胞癌的MVI状态和危险度等级,是一种可靠的临床评估工具,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准确评估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多模态MRI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同时预测肝细胞癌(HCC)中CK19表达及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病理诊断为单发性HCC的10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钆塞酸二钠增强多模态MRI检查,且术后病理报告清晰描述CK19及MVI状态。将CK19/MVI双生物学标志物分为双阳组(CK19及MVI均为阳性,19例)与非双阳组(8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通过R软件构建CK19/MVI双阳性表达的列线图模型。结果:临床特征中年龄、AFP、NLR、PLR在双阳组与非双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特征中T1rt-pre、T1rt-20min、ADC值、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肿瘤边缘、坏死、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T1rt-20min、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CK19/MVI双阳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各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0.706、0.708。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AUC为0.854,校准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尚可。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多模态MRI联合临床特征术前能较好地同时预测CK19表达及微血管侵犯,并通过列线图模型为个体化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5月,前瞻性搜集行根治性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包括IVIM和DWI。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脉管侵犯组。测量胃癌病灶的厚度、ADC和IVIM-DWI参数(D、D*、f)值,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脉管侵犯状态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预测效能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3例胃癌手术患者,其中49例有脉管侵犯(67.12%)。有脉管侵犯组的肿瘤处胃壁厚度大于无脉管侵犯组,而ADC、D和f值均低于无脉管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处胃壁厚度及ADC、D和f值均能有效预测脉管侵犯状态,AUC分别为0.821、0.686、0.792和0.727(P均<0.05)。肿瘤处胃壁厚度[OR:1.302(1.098~1.543)]和f[OR:686.801(6.126~77004.267)]是预测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两者进行诊断时,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7、81.63%和91.67%,其AUC显著高于ADC和f(Delong检验,P均<0.05),但与D和肿瘤处胃壁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52)。结论:IVIM-DWI定量参数及肿瘤处胃壁厚度均能在术前有效预测胃癌脉管侵犯情况,尤其是肿瘤处胃壁厚度和f是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能够可靠预测浸润性乳腺癌(IBC)淋巴管侵犯(LVI)的诺模图。方法 :对61例IBC患者术前MRI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LVI阳性与LVI阴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因素结果建立诺模图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通过诺模图依赖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61例中,LVI阳性率36.07%(22/61);转移淋巴结(OR=4.601,P=0.042)、ADC值(OR=0.006,P=0.038)、瘤周水肿(OR=5.496,P=0.031)是IBC患者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诺模图预测模型显示:ADC值是预测IBC患者LVI的最大贡献因子(100分),其余依次为瘤周水肿(95.0分)及转移淋巴结(37.5分),该诺模图的C-index为0.909;ROC曲线的AUC为0.90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0%、87.20%。结论:转移淋巴结、ADC值及瘤周水肿是IBC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诺模图能为IBC患者LVI阳性提供可靠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并结合临床变量构建列线图。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173例淋巴结阴性且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其中LVI阳性60例,LVI阴性113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n=121)和验证组(n=52)。基于训练组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融合模型,并在验证组进行验证。临床资料和常规CT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指标、肿瘤部位、肿瘤形态、强化幅度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临床显著变量并建立临床模型。用3D-Slicer软件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筛选特征,然后通过随机森林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转化为随机森林评分。联合临床显著变量和随机森林评分构建融合模型并可视化为列线图。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临床实用性。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优于临床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0.810~0.935)、0.827(0.707~0.9...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诊断及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9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并以5年随访结果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与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结果提示肠外静脉侵犯阳性42例,阴性48例,诊断符合率为75.56%。CT检查结果提示肿瘤沉积阳性39例,阴性51例,诊断符合率为80.00%。病理确诊的肿瘤沉积阳性患者33例,阴性患者57例,病理肿瘤沉积阳性组的肿瘤静脉期不均匀强化、T分期中T3及T4分期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确诊的肠外静脉侵犯阳性患者36例,阴性患者54例,病理肠外静脉侵犯阳性组的肿瘤静脉期不均匀强化、T分期中T3及T4分期、静脉期CT值>64HU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为T3及T4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呈低分化、发生肿瘤沉积、发生肠外静脉侵犯、肿瘤静脉期强化不均匀、静脉期CT值>64 HU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86、0.728,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2。结论: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诊断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指标和CT征象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结直肠癌(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2016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癌的347例患者的术前临床和CT检查资料。CT资料包括平扫及对比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其中,276例为微卫星稳定状态(MSS),71例为MSI。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43例)和验证集(10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U检验或卡方检验)对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临床指标及CT征象[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病变肠管的长度及最厚径、病变的部位、强化方式及各期相对CT值(CR=病变CT值/同层面腹主动脉或其分支的CT值)]的差异进行比较。随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CRC患者MSI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随后绘制模型的列线图。分别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LT)水平、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病变部位、强化方式、四期图像上病灶的CR值在MSS组与MSI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SII、病变部位、强化方式和动脉期CR是CRC患者MSI状态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MSI预测效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和0.783;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DCA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预测CRC患者MSI状态时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基于临床-CT征象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术前检测CRC患者MSI状态的辅助工具,能够协助制定CRC患者的治疗策略和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采用定量及定性的方法,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术前评价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4例HCC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MVI阳性65例,MVI阴性49例。所有患者在术前3周内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主要分析以下MRI征象:肿瘤内血管、出血和脂肪、动脉期边缘强化、包膜、边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及多灶性。定量分析指标包括病灶直径、信号强度(SIlesion)、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绘制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采用列线图对肝癌MVI进行术前预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规则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对肝癌合并MVI具有预测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711及0.701,预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2%、65.31%、74.63%、68.09%和76.92%、63.27%、73.53%、67.39%。肿瘤直径≤5cm组中仅肿瘤边缘不规则对预测MVI有统计学意义,而>5cm组中肿瘤边界不规则及瘤周低信号对预测MVI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图像上肿瘤边缘不规则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对肝癌MVI有重要预测价值。联合上述征象及列线图对术前预测肝癌MVI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摘要目的评估T2加权成像(T2WI)视觉评价或表观扩散系数(ADC)是否可预测临床上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人的淋巴管浸润(LVI)状态。材料与方法 136例病人(共136个病灶)进行MRI检查。将T2WI视觉评价、肿瘤ADC、瘤周最大ADC和瘤周-肿瘤ADC比值与手术标本的LVI状态进行比较。结果 T2WI与LVI无明显相关性。LVI阳性组中肿瘤的ADC值[n=77,(896±148)×10-6mm2/s]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胸膜最小距离(DLP)≤1cm且肿瘤直径≤3cm肺腺癌CT特征、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风险评分模型量化分析脏层胸膜侵犯风险因素。方法:分析大连市2家三甲医院共计356例DLP≤1cm且直径≤3cm肺腺癌患者CT特征、临床及病理资料,分为胸膜侵犯组(VPI)、非胸膜侵犯组(N-VPI)。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据胸膜侵犯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建立预测胸膜侵犯风险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经病理确诊356例肺腺癌中VPI组94例(26.4%),N-VPI组262例(7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EA、肿瘤直径、肿瘤实性成分长径及DLP是脏层胸膜侵犯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风险评分模型=3(术前CEA≥5ng/mL)+8(肿瘤实性成分长径≥0.8cm)+2(肿瘤直径≥1.6cm)+7(DLP≤0.6cm),该评分模型预测VPI cut-off值11,ROC曲线下面积(AUC)0.81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4%,68.7%。结论:术前CEA、肿瘤直径、实性成分长径及DLP是胸膜下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评分模型>11时提示很可能存在脏层胸膜侵犯。  相似文献   

18.
周霖  熊亮 《放射学实践》2019,34(7):788-79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7例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并获取乳腺癌病灶最小ADC值(Tumor-ADCmin)、瘤周腺体最大ADC值(Peritumor-ADCmax),并计算两者比值ADCratio。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LVI阳性组以及LVI阴性组Tumor-ADCmin、Peritumor-ADCmax及ADCratio的差异。结果:8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LVI阳性51例,阴性36例。LVI阳性组Tumor-ADCmin值低于LVI阴性组(t=3.311,P=0.001),分别为(0.91±0.26)×10-3mm2/s、(1.13±0.37)×10-3mm2/s;LVI阳性组Peritumor-ADCmax值高于LVI阴性组(t=-2.054,P=0.043),分别为(1.57±0.31)×10-3mm2/s、(1.44±0.29)×10-3mm2/s;LVI阳性组ADCratio值亦高于LVI阴性组(t=-4.532,P<0.001),分别为1.81±0.43、1.38±0.42。结论:不同ADC值对乳腺癌L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评估乳腺癌LV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熊星  漆万银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43-1247
【摘要】目的:探讨MR动脉期强化模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并基于MR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IM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资料回顾性分析,据术后1年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单因素分析各因素对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最后建立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入组92例IMCC患者中复发组30例、无复发组6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以及瘤内坏死与IMCC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OR=4.39,95%CI:1.04~18.62,P=0.045),T分期(OR=5.73,95%CI:1.28~25.77,P=0.023),分化程度(OR=0.021,95%CI:0.05~0.89,P=0.034)、脉管侵犯(OR=4.74,95%CI:1.13~19.87,P=0.034)、瘤内坏死(OR=7.15,95%CI:1.27~40.26,P=0.026)是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建立的列线图(Model-whole)对各危险因素赋分结果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弥漫高强化,0分;环形强化,35分;弥漫低强化,100分)、T分期(T1-2,0分;T3-4,72分)、分化程度(低分化,61分;中高分化,0分)、坏死(不存在,0分;存在,70分);该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911(95%CI:0.876~0.947)。在不纳入动脉期强化模式建立Model-part时该模型的C-index降低为0.878(95%CI:0.839~0.918);此外,决策曲线分析显示Model-whole与Model-part比较体现出更高的净获益。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MR动脉期强化模式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存在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