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通过寻访和网络招募的方式对256名重大疾病丧亲者进行问卷测查。结果:所有丧亲者中没有完全符合延长哀伤障碍诊断的个体,但有4名丧亲者达到了临界标准。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与逝者的亲密程度与延长哀伤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得分在亲属级数、与逝者关系、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将所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最能预测重大疾病丧亲者延长哀伤症状的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结论:相比于其他丧亲类型,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障碍的患病率较低,其延长哀伤症状受到部分人口学特征和丧失相关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丧亲青少年的哀伤过程,为青少年的哀伤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据理论抽样原则选取18名在青少年时期丧亲(父或母去世)的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运用编码分析软件Atlas.ti 5.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青少年的哀伤过程有4个共同主题,即面对生活的巨变、体验丧亲的痛苦与失落、在哀伤中继续生活、重新诠释死亡。共同主题还分别有4个次级主题,即强烈的反应、否认与逃避、生活秩序的骤变、卷入家庭系统的重组;承受告别的痛苦、未完成事件的遗憾、强烈的思念与呼唤、承受死亡的真实;独自哀伤的需要、对哀伤的反思、寻找应对方式、哀伤的反复;将死亡合理化、与逝者建立联结、建立死亡的意义、哀伤的超越与转化。结论:青少年从哀伤到复原需经历四阶段的哀伤过程,其哀伤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特征。对青少年进行哀伤咨询时应引导青少年接纳其哀伤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尊重青少年哀伤的独特性,并同时处理家庭哀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恋维度对丧亲者延迟哀伤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星网上取样的方式招募572名成人被试(男180人,女392人),使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延迟哀伤问卷(PG-13)、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离世原因、去世时是否在身边、去世后的自杀想法和行为在PG-13得分差异显著(F/t=39.14,15.25,30.32;P0.001);PG-13得分与逝者年龄、被试年龄呈负相关(r=-0.17,-0.09;P0.05),与依恋焦虑维度、回避维度呈正相关(r=0.24,0.13;P0.01);依恋的焦虑维度对PG-13得分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31,P0.001),解释PG-13变异的6.3%。结论:依恋焦虑维度对丧亲者延迟哀伤反应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丧亲者的内疚感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两条中介路径。方法:研究采用纵向设计,让194名丧亲时间在两年内的被试填写了一系列调查问卷,并在一年后再次进行调查。结果:中介分析发现,丧亲者的内疚感增强了内化联结,对PTG有正向作用;但是内疚感同时也降低了丧亲者的自尊感,对PTG有负向作用。两条中介路径的效果相反,效应量相当,因此内疚对PTG的整体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丧亲者的内疚对于PTG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值得临床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丧亲反应与哀伤应对 我们知道,丧失挚爱的亲人是生命历程中最痛苦的经历,个体在失去所依恋的对象之后常常会陷入哀伤情境. 突发的丧亲所导致的创伤性哀伤会使个体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等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经历疫情丧亲者的特殊表现,协助完成哀伤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健在养育者因素在丧亲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丧亲家庭中,健在养育者为母亲、养育者适当的哀伤表达及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亲子互动有助于丧亲儿童健康发展;反之,养育者的不适当行为将对丧亲儿童造成二次伤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丧亲类型和健在养育者的人格特质对养育者与丧亲儿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探讨未参加丧葬仪式的丧亲者哀伤反应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考察丧葬仪式对于丧亲者哀伤修复的功能。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13名未参加亲友丧葬仪式的丧亲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体现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四个方面。情绪反应包括遗憾、愧疚与自责、恐惧、愤怒、失落、想念、伤心难过、烦躁、抑郁、震惊;认知反应包括不接受、不孝、重新理解死亡、转变对生者的态度、闯入性思维、迷信信念;行为反应包括哭、缅怀过去、精神自虐、暴力宣泄、绩效降低、家庭冲突增多、人际退缩、回避提示物、私下祭拜;生理反应包括浑身无力、身体不适、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抑郁、多梦。结论:未参加丧葬仪式不利于丧亲者的哀伤平复,丧亲者表现出强烈的遗憾与自责;他们的哀伤反应具有普遍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中死亡人数持续增加,疫情中丧亲的人群急需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关注和专业服务。本文在综述哀伤领域最新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疫情背景下丧亲者哀伤反应的特点,提出疫情背景下哀伤咨询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哀伤咨询与服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反应。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主要为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伤心、想念、舍不得、痛苦、愤怒、无助感、孤独感、内疚、后悔、失落感和平静,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羡慕、反事实思维、闯入性思想、感觉逝者存在和对生命和物质的态度的转变,行为反应有退缩、人际冲突增加或减少以及回避提醒物,生理反应有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和失眠。结论:农村丧亲者的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引进的持续联结量表(Continuing Bonds Scale,CBS)进行修订和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方法:采用持续联结量表中文版进行调查,获得了1288份有效数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内部一致性检验等方法评估该量表的信效度,并初步探索中国丧亲群体持续联结的特点。结果:持续联结量表中文版包括内化联结与外化联结两个维度。外化联结与复杂哀伤症状显著正相关,内化联结与个人成长显著正相关。结论:持续联结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具有跨文化的适应性,可用于哀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资料逐字转录,使用Nvivo 7.0管理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后的个体会经历强烈的哀伤,他们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葬礼仪式、处理遗物、归因、背鬼、压抑、回避、投身事物、社会交往、葬礼后仪式和保持联结.这些应对策略又可以归入到丽个更高级别——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的分类中.每个丧亲者均会使用不同形式的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随着时间的变化,丧失指向的应对变少,恢复指向的应对增多.丧亲者在两种应对之间有良好的摆动.结论:农村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有其独特性,对哀伤平复有良好的作用.仪式对哀伤平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应激心向量表(Stress Mindset Measure, SMM)进行中文版的修订,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使用中文版应激心向量表(包括应激心向G量表和应激心向S量表两个版本),对195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一般健康问卷、生活取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作为效标问卷,另选取138名大学生作为重测样本,间隔4周后进行重测。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和题总相关分析均显示中文版SMM各题目的区分度较理想;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两个版本均得到应激有利心向和应激有害心向两个维度;两个版本总分及其维度与各效标问卷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s<0.01);两个版本得分均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α=0.752~0.828,分半信度=0.726~0.875)和稳定性(重测信度=0.577~0.791)。结论:应激心向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开展应激心向相关研究的适宜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修订中文版积极童年家庭记忆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积极童年家庭记忆量表、一般健康问卷、简明优势量表和生命意义量表对大学生施测,回收有效问卷650份,其中109人参与了间隔四周的重复测量。结果:项目分析表明所有条目的区分度良好,题总相关在0.72~0.93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双因素模型更能解释量表结构,包括一个共性因素和六个特殊因素(价值感、独立性、支持性、安全感、幸福感和成长性)。总量表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1~0.94之间,分半信度在0.76~0.90之间,重测信度在0.76~0.89之间。相关分析表明,总量表和各维度均与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r=-0.38~-0.47, P<0.001),与品格优势各维度(r=0.23~0.42,P<0.001)和生命意义体验各维度(r=0.11~0.39, P<0.01)显著正相关,支持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积极童年家庭记忆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良好的信效度,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仪式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以家庭仪式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亲社会倾向量表对89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家庭仪式、生命意义感、亲社会倾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3)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亲社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家庭仪式能够促进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进而促进其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9名妇女(47名地震中丧亲妇女,52名未丧亲妇女)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进行测查。结果:①)极重灾区妇女PTSD总检出率37.4%,丧亲妇女检出率55.3%,未丧亲妇女21.1%,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79.8%,丧亲妇女检出率为89.3%,未丧亲妇女检出率71.2%,丧亲妇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未丧亲妇女。文化程度不同的妇女PTSD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②总体PCL-C与GHQ-28测量结果之间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③丧亲状况的主效应显著,丧亲妇女和未丧亲妇女之间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④丧亲是极重灾区妇女PTSD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Carver和White的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2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项目分析显示,除题项1和18,其余题目的鉴别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探索性因素分析(各因素条目负荷分别为0.69-0.83,0.59-0.80,0.36-0.59,0.41-0.72)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显示四因素结构更为合理(RMSEA=0.042,GFI=0.926,AGFI=0.902,IFI=0.891,CFI=0.887,AIC=280.349)。(3)行为抑制系统与神经质呈中度相关(r=0.53,P〈0.01),行为激活-驱力与外向性呈中度相关(r=0.30,P〈0.01);特质焦虑与行为抑制系统呈中度相关(r=0.35,P〈0.01),与行为激活系统三个维度无显著相关。显示量表有较好的聚合和区分效度。(4)四个因素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59、0.72、0.66和0.55。结论: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中文版是比较可靠和有效的测试人格建构的量表。  相似文献   

17.
丧亲,特别是自杀丧亲对于失去死者的亲人来说是一个创伤性事件。应对作为在遭遇心理应激后的缓冲机制,丧亲者如何应对丧亲后果以及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来减小丧亲对他们的影响,对于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自杀遗族应对方式的理论观点、测量工具、研究现状以及对自杀预防与干预的启示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中国农村自杀预防、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积极独处量表(positive solitude scale, P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积极独处量表中文版、广泛性焦虑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472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积极独处量表中文版的9个项目区分度良好;(2)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3.522%;(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单因子结构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66,CFI=0.957,TLI=0.943,SRMR=0.033);(4)积极独处量表中文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5,重测信度为0.906;(5)积极独处与焦虑和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积极独处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我国大学生积极独处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恩在宗教信仰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宽恕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杜克信仰量表、感恩问卷、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Heartland宽恕量表对82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宗教信仰、感恩、人际宽恕与亲社会行为四个变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感恩在宗教信仰与人际宽恕间起中介作用;(3)感恩在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宗教信仰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宽恕,也可以通过感恩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宽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文版短版心理丰富性问卷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信效度。方法:调查了209名大学生,选取创新自我效能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生命意义量表作为效标效度和聚合-区分效度的检验工具。间隔六周后,对96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以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结果:12个题目均具有良好的聚合-区分效度,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8-0.85之间。因素分析结果支持短版心理丰富性问卷的单因素结构,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重测信度为0.79。相关分析表明心理丰富性与创新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存在意义和寻找意义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消极情绪相关不显著。结论:中文版短版心理丰富性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符合单因素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中国被试心理丰富性的适宜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