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常见的隐袭性脑血管病,由于多起病隐匿,临床存在静寂现象,容易被患者甚至临床医师忽视。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和脑萎缩。随着CSVD负担逐渐加重,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和二便障碍等症状[1]。  相似文献   

2.
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脑萎缩、脑微梗死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CSVD可引起全部卒中的20%,且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的主要原因。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认知障碍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SVD在PSCI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各种CSVD在PSCI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PSCI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CSVD)的诊断高度依赖神经影像, 其影像改变包括腔隙、腔隙性梗死、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等。在既往研究中这些影像改变的定义差异较大, 尤其易混淆腔隙、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 给预后评估和临床研究带来困难。文中将总结CSVD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 梳理CSVD影像改变诊断标准逐渐规范化的过程和成效, 提出在CSVD影像诊断中应规避的错误, 旨在提高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共识指南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化的常见伴随疾病,并且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可加剧认知障碍和躯体残疾。由于在CSVD影像学特征术语的命名、定义、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等方面均缺乏一致性,因此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2012年,由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神经影像研究专家组发布共识指南,确立了代表CSVD 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的术语及其定义,并对影像采集及科学报告的一致性提出了指导意见。这6种CSVD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应在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中,充分应用这份共识指南,从而促进CSV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主要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病变、心源性栓塞和PICA原位分支动脉病变[2,3]。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isolate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ssection,i PICA-D)也有报道[4]。此前i PICA-D在很多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现象,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6.0%的PICA区梗死[5]和5.4%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归因于i PICA-D[6],提示i PICA-D是PICA区梗死更常见的原因。PICA管腔较细小且走行迂曲,其本身发生病变时,DSA及CTA对管腔内血流及管径变化较敏感,而无法直接显示动脉壁的结构,对...  相似文献   

6.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老年患者认知障碍和痴呆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和脑萎缩。虽然其临床表现通常是隐匿的,但以上脑部病变的存在常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步态异常、膀胱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相关[2]。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在CSV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和内皮功能障碍与CSVD有关[3]。  相似文献   

7.
正脑小血管病主要是各种病因累及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从而引起急性脑卒中、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步态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磁共振上主要表现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及脑萎缩。本文对脑小血管病在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由脑血管损伤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临床、影像成像和病理变化,包括脑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8.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范畴,和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扩大的周围间隙、脑萎缩共同组成CSVD[1]。CMBs是一种影像学概念,是脑部微小血管(200μm)病变所致的血液微量渗漏、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CMBs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CMBs部位及数量与认知障碍、CMBs与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高危人群的认知衰退及情感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卒中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卒中后第一年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患病率为38%[2],卒中后痴呆的患病率为18.4%[3]。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急性卒中事件、先前存在的脑部病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4],因此本文就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与PSCI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期望对PSCI风险预测、机制探究、预防治疗提供帮助。一、卒中后炎症和免疫反应PSCI是由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卒中后损伤级联反应可能影响PSCI的发生与发展,如炎症反应、神经轴索损伤和神经退行性通路的激活[5]。  相似文献   

10.
李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38-1040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 isease,CSVD)是一种临床及影像综合征,病变累及脑的穿通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临床表现为卒中、痴呆、情感障碍及步态异常,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层下梗死及微梗死灶、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WMH)、微出血及出血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脑小血管病是累  相似文献   

11.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累及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临床及影像学变化的综合征。CSVD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起病隐匿,缓慢进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治相对困难。CSVD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全面了解CSVD及相关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对进一步研究其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由于脑的穿支动脉、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1]。根据2013年国际血管改变神经影像标准报告小组建议,CSVD在影像学上突出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WMH)、腔隙性脑梗死(LI)、脑微出血(CMBs)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等[2]。在病理学上,CSVD可表现为小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淀粉样变性,EPVS,微小动脉瘤,血-脑屏障(BBB)破坏及血管  相似文献   

13.
脑小血管疾病(CSVD)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被认为是血管性认知障碍(VCI) 的主要原因,占 VCI 的 50%~70%。现国际上多采用四种神经影像学标记(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 间隙、脑白质高信号、腔隙)组成 CSVD 总负荷。这些影像标志物都被证实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现就 近年来 CSVD 影像学标志物总负荷在 VCI 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 卒中病因的1/5。目前对cSVD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 行,cSVD在MRI上的表现包括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张(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dVR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及脑萎缩。本文综述上述cSVD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定义、分级及推荐序列等的研究 概况。  相似文献   

15.
许喆  程丝  李昊 《中国卒中杂志》2023,18(3):250-252
<正>卒中作为典型的复杂疾病,具有病因多样、累及器官多、遗传架构复杂等特点,对我国国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基因组作为调控个体性状的蓝本,包含全部遗传物质,是研究卒中病因、揭示人群易感性和卒中分子机制的重要对象[2]。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3-4],各种基因组学技术蓬勃发展,为卒中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产出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卒中的认识[5]。  相似文献   

16.
<正>卒中是全球人口致死致残的重要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1]。静脉溶栓是目前指南推荐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2],但只有30%左右的患者通过静脉溶栓可实现完全再通,且初次溶栓后仍有14%~34%的患者发生再闭塞,因此,亟需简单有效的手段以改善血管再通效果及患者预后[3-4]。原位血栓延长和局部高凝状态是目前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主要原因,而凝血酶是血栓形成过程的关键因子[5]。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中80%左右与老年相关,为衰老性疾病,其中腔隙性脑梗死分别占卒中的25%~30%、老年性痴呆的45%。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病、皮层下卒中相关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脂血症等。其MRI表现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及脑萎缩。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MRI。治疗主要控制危险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建议长期使用一种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18.
龚灵毓  徐群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287-1291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是脑小血管周围充满液体的潜在腔隙。扩大的血
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已成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
公认的影像标志物之一。PVS的量化依赖于MRI,难点在于ePVS与腔隙灶的鉴别。PVS被证明与年龄、
高血压、其他CSVD影像学标志物、认知功能损害、全身性炎症相关,但仍缺乏较为长期的、针对不同
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ePVS与CSVD病程的关系,有助于临床上对CSVD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9.
<正>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1-3]。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RCT)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4]。  相似文献   

20.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4):339-34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脑小动脉、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病变,导致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如情绪异常、排尿异常、步态异常、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MRI表现为脑白质损伤也称脑白质高信号(T2WI和FLAIR)、腔隙性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