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离性垂直性偏斜 (DVD)是一种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垂直斜视[1] 。以往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较单一而局限 ,疗效欠佳。我科收治 18例DVD病人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8例中男 8例 ,女 10例。年龄 5~ 2 6岁。单眼患者 5例 ,双眼患者 13例 ,共 31眼。1 眼位 :10例合并内斜 ,斜视角为 2 5 △ ~ 80 △ ;6例合并外斜 ,斜视角为 -15 △ ~ -80 △ ;2例合并反向性斜视 ;1例右眼 2 0 △ ,左眼 -30 △ ,无远视 ,另 1例视近 30 △,视远 -15 △ ,矫正远视…  相似文献   

2.
分离性垂直性偏斜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性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简称DVD)合并水平斜视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DVD合并水平斜视手术治疗的病人。结果16例病人中9例行分期手术。合并内斜视10例:水平正位9例、1例欠矫5°,垂直眼位9例正位、1例欠矫5°;合并外斜视6例,水平正位5例、1例过矫5°,垂直眼位正位。有代偿头位者消失。结论分期手术是DVD合并水平偏斜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0例(52眼)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后徙前移法。垂直分离〈10。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后1mm处;11^Δ-2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处;21^Δ-3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1mm处;向上分离15^Δ-20^Δ者,则行同侧上直肌后退4-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采用水平直肌后徒或缩短矫正。结果40例(52眼)术后良好者43眼(82.7%),好转者9眼(17.3%)。下斜肌亢进均获得矫正。结论下斜肌后徙前移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方式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合并下斜肌亢进DVD手术方式,原在位垂直斜度较小选择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大度数垂直斜视行下斜肌后徙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垂直斜度,反复检查3次,取平均值;下斜肌亢进分+1~+4;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前下斜肌亢进28例(41只眼),其中双眼13例;亢进+1,4只眼;+2,20只眼;+3,16只眼;+4,1只眼。下斜肌亢进均得到矫正。单纯下斜肌转位22例(30只眼),单眼14例,双眼8例。近期满意率85.71%。远期满意率71.42%。下斜肌后徙+同侧上直肌后徙术6例(15只眼),双眼5例,单眼1例;双眼5例中4例满意,1例好转,其中2例术后出现轻度上转受限;单眼1例,效果满意,但术眼出现轻度上转受限,睑裂变小。结论伴有下斜肌亢进DVD垂直斜度较小时下斜肌转位术效果良好;垂直斜度较大需行下斜肌减弱+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上转肌同时减弱术,双眼手术比单眼安全。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对弱视防治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已经肯定,弱视的疗效与弱视的程度、发病年龄,注视性质及弱视类型有关,弱视程度轻、年龄小、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高,但从弱视的注视性质出发,详细观察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尚无系统报告,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对弱视的注视性质进行观察及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视性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屈光状态、眼压及眼前节参数的差异。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门诊的近视患者1 145例(2 290眼),男698例(61.0%),女447例(39.0%),年龄18~35岁。记录双眼主觉验光、眼压、基于Pentacam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青少年不同类型优势眼与注视眼(非偏斜眼)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7-12月于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就诊的IXT青少年患者43例,屈光全矫后分别使用卡洞法测量注视性优势眼,使用集合近点法测量运动性优势眼,使用基于Gabor信号识别的连续闪烁抑制法测量知觉性优势眼,并采用眼位控制力评分观察受检者的远距离客观控制力来判定注视眼。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优势眼与注视眼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眼知觉性优势差异和优势眼与注视眼一致性程度的关系。结果:43例IXT患者中,注视性优势眼、运动性优势眼及知觉性优势眼均与注视眼呈现出中度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6、0.43、0.68,均 P<0.001)。30例有明确双眼知觉优势差异的患者,其知觉性优势眼与注视眼高度一致(Kappa值= 0.86,P<0.001),而注视性优势眼、运动性优势眼与注视眼的一致性仍为中度一致性(Kappa值= 0.57,P=0.002;Kappa值=0.44,P=0.00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XT患者的双眼知觉性优势差异是知觉性优势眼与注视眼一致性程度的影响因素(B=0.53,OR=1.70,P<0.001),即双眼优势差异越大,知觉性优势眼与注视眼一致性的概率越高。结论:青少年IXT患者的注视性优势眼、运动性优势眼、知觉性优势眼均与注视眼有一致性,但知觉性优势眼与注视眼的一致性更为紧密,尤其当患者有明确知觉优势差异时,知觉性优势眼检查比注视性优势眼和运动性优势眼检查来确定注视眼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眼的注视性质,评价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裂孔孔径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38例(40眼)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行MP-1微视野检查,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注视位置和固视稳定性.对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和稳定性分别与裂孔孔径之间的关系作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40只患眼均形成偏心注视.其中偏心注视点在裂孔上方边缘者28眼(70%),位于裂孔右侧边缘者10眼(25%),位于裂孔左侧和下方边缘者各1眼(2%).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与裂孔孔径之间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r=-0.15、-0.08,P<0.01).结论 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眼往往会形成偏心注视,其裂孔孔径的大小可能会影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赵国宏  ;卢炜  ;阎丽  ;张灵阁 《眼科》2014,23(5):312-315
目的 调查正常视力、临床正位眼儿童在分视状态下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的生理状况。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7例5~7岁视力正常及临床眼位正常儿童。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对正常儿童的知觉眼位与注视稳定性状况进行量化评估检测。主要指标 分视眼位差值与注视稳定性的对齐差值。结果 正常儿童注视银屏中点,相距80 cm时,3度注视视标其水平眼位4.73~6.83个像素,平均分离(5.78±1.51)个像素;垂直眼位2.12~3.31个像素,平均分离(2.72±0.85)个像素;1度注视视标其水平眼位5.64~8.06个像素,平均分离(6.85±1.74)个像素;垂直眼位1.37~2.03个像素,平均分离(1.70±0.48)个像素。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4.25~5.09个像素,平均为(4.67±1.03)个像素。结论 在视力发育正常、临床眼位正位的儿童中,水平分视的知觉眼位差值为4~8个像素,垂直分视的知觉眼位差值为1~3个像素可以作为生理范围参考;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为4~5个像素,可以作为生理范围参考。(眼科, 2014, 23: 312-315)  相似文献   

11.
分离性垂直偏斜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统计DVD患者191例(332眼),双眼诊断为DVD者141例(73.8﹪),单眼DVD者50例(26.2﹪),双眼视力均≥0.8者120例(62.8﹪),150例(78.5﹪)Titmus立体视检查呈阴性,182例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隐性眼球震颤(13.6﹪)、共同性外斜视(16.8﹪)、间歇性外斜视(19.9﹪)、共同性内斜视(14.7﹪)、麻痹性斜视(18.8﹪)等,仅诊断为DVD者只有9例(4.7﹪).79例(41.4﹪)未行手术治疗,83例(43.5﹪)行上直肌后退术,29例(15.2﹪)行下斜肌截除+转位术.结论 DVD患者多为青少年,多为双眼,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较大,多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设计.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的DVD 23例.结果 23例中14例行分期手术.5例余留斜度自行恢复,二期未手术.4例同期手术.合并外斜视10例(水平正位9例1例过矫10Δ,垂直眼位正位).合并内斜视13例(水平正位12例1例欠矫10Δ垂直眼位12例正位1例欠矫8Δ)有代偿头位者消失.结论 分期手术是DVD合并水平斜视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 (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 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手术治疗方式,以便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1例(79眼)DVD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根据不同的上斜程度,对双眼上直肌行不等的超常量后徙(限定最大量≤7mm);对合并有水平眼位偏斜及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或不伴Bielschowsky(+)者,分别行水平斜视矫正或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个月~2a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7例(32眼)眼球正位,19例(37眼)仍存在小度数上斜(≤8△),5例(10眼)存在9△~10△欠矫,远期满意率87.8%,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充分分离DVD患者的上直肌及其周围关联的组织;根据上斜的程度不同,对其双上直肌行不等的超常量后徙,术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96例 1 81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及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 ,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7 39% ,远期 58 82 %。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9% ,远期 80 56%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5% ,远期56 67% ;上直肌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 72 % ,远期 81 2 5%。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不如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Some patients with 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show an increasing upward drift of their squinting eye when reading small numbers at a distance of 5 m, making a special effort to shift attention to the non-squinting eye. This finding is at variance with the view that the manifestation of 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may be induced by visual inattention. The phenomen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analogy to the occlusion test, by a binocular imbalance in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phenomenon may be found frequently in patients who require surgery for an especially disfiguring intermittent vertical squint. Looking for the phenomenon may be useful when deciding whether to operate for a 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If increasing vertical deviation is observed during binocular acuity testing, surg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38只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行上直肌大量后徙(7~10mm),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同时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效果。结果远期效果满意率为80%,术后效果良好。结论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及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到2003年间行上直肌后徙术联合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的25例4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病人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近期治疗效果满意率为83.33%,远期治疗效果满意率为80.56%。结论下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61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行上直肌大量后徙,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同时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效果。 结果:术后满意46眼,满意率75%,术后改善14眼,改善率23%,无效1眼。 结论: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合并有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无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