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立雪 蔡力 李春梅 邓燕 程力剑 李爽 王珊 Tim Laske Nancy Rakow Yong Zhao 郑昌琼 李德玉 汪天富 郑翊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8):492-495
目的 建立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监控下的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方法。方法 6只犬急性闭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确定希氏束和房室结准确空间位置、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内心肌激动顺序。引导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到达靶组织 ,监控刺激电极植入过程和确认消融电极与心内膜面接触。分别释放电脉冲进行靶点起搏和射频消融 ,同步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确认实现希氏束起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实现了直接希氏束起搏 (1例 )和希氏束加室间隔起搏 (5例 )。希氏束起搏阈值为 :电压 (3 .0± 1 .0 )V ,脉宽 0 .5ms。希氏束起搏时导致了较早的室间隔电兴奋。窦性心律和希氏束起搏时QRS波宽度分别为 (59.7± 5 .3)ms和 (82 .8± 1 6 .6)ms (P =0 .0 2 )。完成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 40min(3~ 81min)和 3min(2~ 5min) ;平均X线曝光时间为 1 3min(1~ 55min)。病理解剖和组织切片表明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 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够准确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实现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减少导管操作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4.
刘瑾瑾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2):11-12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起搏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予以希氏束起搏.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起搏器程控以及心功能分... 相似文献
5.
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立雪 蔡力 李春梅 邓燕 程力剑 李爽 王珊 TimLaske NancyRakow TerrellWilliams YongZhao 郑昌琼 李德玉 汪天富 郑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5):670-672
目的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n=6)和右室心尖(n=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120次/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希氏束起搏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脏解剖和血流动力学重构.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对21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希氏束电图的检查,介绍了检查方法、测量方法及检查结果。文章阐述了Ⅰ°、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在希氏束电图中的表现及其意义,说明此检查不但给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对护理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女,65岁。临床诊断:(1)老年瓣膜退行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能级;(2)高血压病、3级高血压、极高危组。超声心动图报告:左房内径5.72 cm,右房内径7.5 cm×9.37 cm,右室舒张期内径2.66 cm,左室舒张期内径6.54 cm。例2:女,55岁。临床诊断:甲减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功能级。超声心动图报告:左房内径5.46 cm,右房内径9.36 cm×6.9 cm,右室舒张期内径4.65 cm,左室舒张期内径2.15 cm。2讨论本文2例均属难治性房患者。对此类型患者行房室结-希氏束频消融阻断并植入单腔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其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目前已得到公认。传统射频…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背景:传统的希氏束检测方法是对体表心电信号进行数百次叠加或者经食道检测以及心内导管检测得到,研制从体表心电信号提取希氏束信号不但有利于临床诊断,也有利于动物药物实验.目的:从体表心电信号中提取希氏束信号,并开发体表希氏束信号分析系统.方法:以家兔体表心电信号作为待分析信号,以其心内希氏束电图作为对照信号,采用随机共振、小波变换、叠加平均和耦合累加等分析方法,对体表心电信号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小波变换后得到的信号,可以从体表心电信号中检测出希氏束信号,但并不是所有希氏束信号都能被识别,心内信号经过小波变换后,个别希氏束信号反而消失.随机共振方法从体表心电中检测出的希氏束信号识别率要高于小波分析方法,随机共振方法与小波分析相同之处是,心内信号经过处理后,个别希氏束信号反而消失.本文提出的耦合叠加算法能够从体表心电信号提取出希氏束信号,与经典叠加方法比较,其优点是希氏束信号明显,叠加次数远远少于经典叠加方法.提示实验采用的随机共振、小波变换、耦合累加等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噪声、提取希氏束信号,开发研制的体表希氏束信号分析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61-3462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因反复晕厥1年入院。既往体健,有少量吸烟及饮酒史。入院查体:血压135/85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低顿,心率83次/分,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6级,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QRS时限182ms、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化验检查示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1097pg/ml,血常规、凝血全项,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末径(LVDD)6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1%,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87年6月开展了希氏束电图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检查,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7例病窦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并同时做了心内窦房结功能电生理检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希氏束起搏被认为是最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但手术难度大,起搏阈值高,临床应用受限。左束支起搏是一种创新性的起搏模式,在保留希氏束起搏生理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其局限性。本文就左束支解剖特点、左束支起搏操作及左束支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频发性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三维重建右心室和主动脉窦,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患者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3~1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20.
四种主要腹泻源性大肠杆菌包括: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EPEC 又分为两类,第一类呈现出局部粘附HeP-2细胞;第二类则表现为弥漫性粘附或不粘附全部Hep-2细胞。另外还有第五种腹泻源性大肠杆菌,即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