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潜在灾难性后果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占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75%~80%[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的病死率、致残率高,临床处置困难,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回  相似文献   

2.
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发病前往往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而入院,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次SAH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d内,且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在SAH后及早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CT及DSA检查,分析其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瘤23例,在CT上均显示有前纵裂积血;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0例,18例(90.0%)在CT上显示有广泛基底池积血;大脑中动脉瘤5例,在CT上均显示有外侧裂积血.结论 动脉瘤性SAH患者的积血部位对判断其动脉瘤的部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形态特征,根据CT出血形态预判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出血形态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形态特征。结果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CT形态特异,为单纯前纵裂、外侧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前纵裂、额叶、外侧裂血肿;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CT形态多样,特异性较差,但常见形态为一侧鞍上池、外侧裂出血,波及其他脑池,前纵裂出血少或无出血;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后循环动脉瘤出血CT形态较典型,为脚间池、桥前池、环池、四叠体池、小脑延髓外侧池、小脑幕上下出血,但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结论 根据特异性CT出血形态能够预判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预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时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预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5.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时,如果早期头颅CT平扫检查表现为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前方,出血来源常为非动脉瘤性。这部分患者构成脑血管造影阴性SAH的大部分(2/3),其预后良好,多不会发生再出血及脑缺血。  相似文献   

6.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 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 SAH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有或无意识丧失,以及腰穿脑脊液呈血性或黄变,或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如无头部外伤史则称自发性SAH。引起自发SAH的原因最多是颅内动脉瘤及静脉畸形的破裂。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动脉破裂,及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垂体卒中、脑膜瘤、骨软骨瘤。颅内转移瘤如支气管性肺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再次为血液病、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炎及脑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头颅CT显示为阴性而腰椎穿刺诊断为SAH,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腰椎穿刺诊断SAH阳性率为100%,有助于对动脉瘤诊断。结论腰椎穿刺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产生颅内压增高.颅压增高不仅可发生在出血之初,并且可持续数天,作者报告1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应用甘露醇降压,数分钟内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因而提出一般在开颅手术中惯常使用甘露醇降压并非安全,有一定危险性.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错乱入院.入院后经CT扫描及颈动脉造影发现前交通动脉有一22毫米大小之动脉瘤,瘤顶位于右额叶底部,合并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8天作右额开颅手术.在去除骨瓣后发现硬脑膜绷紧,即从静脉输入甘露醇50克.数分钟后、硬脑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1],导致SAH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严重影响预后.我科从2005-11-26~2006-11-26,应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病因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约占80%以上,其次是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而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破裂所致的SAH,比较少见,有报道~([1])颈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了解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7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6例,大脑前动脉瘤19例,头颅CT均显示前纵裂积血;脉络膜前动脉瘤40例,后交通动脉瘤82例,多数在CT上显示广泛鞍上池积血,病变同侧积血多于对侧;大脑中动脉瘤32例,CT多显示病变同侧外侧裂积血;后循环动脉瘤11例,头颅CT多见鞍上池及脑室系统积血;出血量较大时,除具备上述特征外,积血部位更广泛,特异性相对较小。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头颅CT所示积血部位可初步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血管检查顺序的选择及治疗方法的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外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源于动脉瘤破裂者约占50%~70%,其他病因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血液病、颅内血管炎及药源性等。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椎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5%~3%,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干。大部分椎动脉瘤为梭形动脉瘤,其直径多为7 mm或更大(平均13 mm)[1]。椎动脉梭形动脉瘤是由动脉管壁梭形扩大形成的,多为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神经及脑干、小脑压迫症状。绝大部分椎动脉梭形动脉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的发生率约占1/2以上,且3%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发病原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和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急性脑血管疾病占10%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50%[1]。现将在我院神经内科2009-07~2011-02住院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证实的原因有囊状动脉瘤破裂、颅内和椎管内动静脉畸形破裂、高血压性出血、颅内肿瘤出血、血液病及头部外伤后。用目前可靠的神经放射学技术包括CT扫描和双侧颈、椎动脉造影仍找不到原因的SAH占15-20%。本文评价44例不明原因的SAH患者的死亡率、再出血的危险性、有关神经症状和体征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具有典型SAH临床表现,腰穿为血性或黄变脑脊液和/或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有血。不包括经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7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前预防再出血,术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并妥善处理并发症。结果瘤腔100%闭塞65个,95%闭塞8个,90%闭塞6个。术后GOS5分52例,4分12例,3分6例,2分4例,1分5例。全组病死率6.3%。术后68例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复发者行再次GDC栓塞。结论动脉瘤性SAH病人在围手术期预防再出血,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对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病因学与流行病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很多:创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s)、血管炎、肿瘤以及凝血障碍等。尽管创伤是导致SAH的首要病因,但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SAH最常见的病因。由于有关动脉瘤型SAH的“灾难性后果”,包括动脉瘤再破裂的高危险性及有关血管痉挛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死  相似文献   

20.
<正>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内动脉瘤伴硬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极低,在临床上可能被漏诊。在此,我们描述了1例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