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对早产儿出院后家庭喂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1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产儿母乳组、早产儿配方奶组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组,观察三组早产儿生后矫正胎龄6个月时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早产儿母乳组与早产儿配方奶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普通足月儿配方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母乳组神经行为发育与早产儿配方奶组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后矫正胎龄6个月时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早产儿在体重、身长及头围方面能与早产儿母乳喂养取得相同效果,且均较普通足月儿配方奶喂养效果好,早产儿母乳喂养早产儿在神经行为发育方面优于早产儿配方奶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喂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化母乳和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隔顿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为早产儿选择更合适的喂养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02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乳收集量、监护人意愿及本院研究需求,将患儿分为A组(n=52)和B组(n=50),A组用强化母乳喂养,B组用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隔顿喂养,两组均喂养4周。观察其体格生长发育、喂养耐受、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喂养前,两组患儿的头围、身长、体重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后,两组患儿的头围、身长、体重指标水平均较喂养前上升(P0.05),A组喂养后头围、身长及体重均稍高于B组(P0.05)。喂养前后,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与B组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强化母乳喂养与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隔顿喂养的效果差异较小,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隔顿喂养可以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各方需求,可以替代强化母乳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虽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喂养所需费用明显更低,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对早产儿出院后家庭喂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1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产儿母乳组、早产儿配方奶组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组,观察三组早产儿生后矫正胎龄6个月时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早产儿母乳组与早产儿配方奶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普通足月儿配方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母乳组神经行为发育与早产儿配方奶组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后矫正胎龄6个月时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早产儿在体重、身长及头围方面能与早产儿母乳喂养取得相同效果,且均较普通足月儿配方奶喂养效果好,早产儿母乳喂养早产儿在神经行为发育方面优于早产儿配方奶及普通足月儿配方奶喂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与母乳、足月儿配方奶、混合喂养等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3个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增长值的影响。方法广州市与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不足37周且出生体重小于2 500 g)489例,分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PDF组,n=323)、母乳喂养组(BM组,n=38)、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TF组,n=76)、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联合母乳喂养组(PDF/BM组,n=28)和足月儿配方奶联合母乳喂养组(TF/BM组,n=24),观察及比较各组在出生后1、2、3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值的差异。结果 PDF组在1、2、3个月时的体重增长值均大于BM组(P<0.05),1、3个月时的身长增长值大于BM组(P<0.05),2、3个月时的头围增长值大于BM组(P<0.05)。PDF组在1、2、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值均大于TF组(P<0.05)。结论出院后应用配方奶喂养能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1~3个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头围快速增长,从而帮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现追赶性生长,避免或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6,(3):265-269
目的探讨早期母乳喂养对NICU住院早产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组和早产奶组,前者开奶后即予母乳喂养,母乳量达100 ml·kg~(-1)·d~(-1)时加早产奶喂养,后者开奶后至出院前均予早产奶喂养,监测两组住院期间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早产儿生长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奶量达100 ml·kg~(-1)·d~(-1)的时间、住院天数、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奶量达100 ml·kg~(-1)·d~(-1)的时间、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组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即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感染发生率较早产奶组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母乳喂养组与早产奶喂养组生长发育相似,母乳喂养组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早期不同喂养联合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早产儿生长与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出生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四组,A组23例,实施早期母乳喂养加营养支持;B组32例,实施早期配方奶喂养加营养支持;C组20例,单纯实施母乳喂养;D组45例,单纯实施配方奶喂养。观察对比四组早产儿出院时营养与血生化指标[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清尿素(Urea)]变化情况及住院期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与体重增长情况。结果:B组早产儿出院时营养指标、血生化变化情况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早产儿以上指标变化情况皆优于C、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早产儿各项指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与体重增长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早产儿以上指标变化情况皆优于C、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早产儿各项指标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及不同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生长指标及代谢指标,促进其更快速成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母乳对早产儿在出院后体格发育、神经运动发育及免疫发育情况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喂养情况,将160例32周≤胎龄≤36周,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E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80例。E组给予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母乳强化剂,C组给予配方奶粉喂养。将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3、6、12个月时的体格发育、神经运动发育及免疫发育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E组头围、身长和体重的增长速率高于C组,E组免疫发育和神经运动发育优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能够较好的促进的早产儿的长期生长发育,有利于早产儿出院后的追赶性生长,是早产儿出院后营养支持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策略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选取最优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母乳喂养意愿及母亲疾病情况将早产儿分成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并根据家属喂养愿意进一步分为母乳缓慢喂养组(n=49)、母乳快速喂养组(n=29)、配方奶缓慢喂养组(n=42)、配方奶快速喂养组(n=24)。比较四组喂养指标、早产儿并发症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与缓慢喂养组比较,快速喂养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更短,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发生率、晚发败血症发生率更低(P<0.05);配方奶喂养组比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更高(P<0.05)。四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期)发生率、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母乳快速喂养可以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肠外营养使用的时间,降低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喂养不耐受及晚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有利于改善极低出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强化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后追赶性生长的随访观察。方法:在本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随机抽取出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纯母乳喂养,治疗组则给予母乳+母乳强化剂喂养,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矫正胎龄后1岁时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神经行为差别、生长参数等指标。结果:1岁时,治疗组患儿的头围、身高、体重、PDI和MD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后采用强化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患儿的追赶性生长,促进患儿的运动、智力发育,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朱丽丽 《现代医学》2023,(10):1470-1473
目的:探讨母乳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以及相关健康问题的有效性。方法:纳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VLBW早产儿142例,依据是否具备母乳喂养条件将患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早产儿配方奶微量喂养的方式进行鼻饲,将10~20 ml·kg-1·d-1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如能耐受则逐渐加量,大约在5~7 d内增加至20 ml·kg-1·d-1。观察组则采用纯母乳微量喂养方式。为避免出现母乳不足的情况,在喂养前指导患儿母亲收集母乳。除此之外,其余处理与对照组方案保持一致。结果: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母亲年龄以及分娩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照组NEC、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早产儿配方奶,母乳预防早产儿NEC具有更好的效果,VLBW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完全肠内营养时间、NEC发病率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145-147+15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住院的93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日常护理及入院时母乳喂养健康宣教;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住院的107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在日常护理及入院时母乳喂养健康宣基础上实施母乳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率及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与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的集束化护理,可以促使母乳喂养科学化、体系化、标准化,确保安全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乳及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197例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另选19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配方乳喂养,实验组给予母乳喂养。结果 3个月后,两组早产儿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实验组在NBNA、PDI、MDI和疾病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显著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是值得广大家长考虑和选择的哺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和配方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取NICU住院早产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配方乳喂养,观察组接受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机体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总适应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和日均体重增加重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效果优于配方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母乳喂养针对出院后早产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北京市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体检早产儿78例,按随机法将所有早产儿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母乳喂养,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施以强化母乳喂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速率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个月、出生3个月两组Gese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6个月,观察组Gesel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0.51%)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3%)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应用于出院后早产儿有助于促进患儿早期体格生长发育,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预防贫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的影响,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22例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强化母乳组(human milk fortification, HMF组,62例)和早产儿配方奶组(premature formula feeding, PF组,6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上臂围)、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骨代谢情况及合并症发生率。结果:(1)HMF组周平均身长增长率高于PF组[(0.89±0.23) cm/week vs. (0.79±0.34) cm/week,P=0.04],两组日平均体重增长率、周平均头围增长率和周平均上臂围增长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MF组最低体重出现时间[(5.58±2.48) d vs. (4.37±2.06) d, P=0.004]、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0.13±4.03) d vs. (8.03±3.28) d, P=0.002]和静脉营养使用时间[(16.77±6.63) d vs. (14.23±4.15) d, P=0.01]均明显长于PF组,总住院时间和开始喂养时间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出院时体重、头围、身长、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患儿血红蛋白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入院时HMF组钙水平明显低于PF组[(2.19±0.22) mmol/L vs. (2.32±0.27) mmol/L, P=0.005],出院时HMF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PF组[(363.98±122.49) mmol/L vs. (299.73±117.39) mmol/L, P=0.004];(6)HMF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5% vs. 18.3%,P=0.04)、败血症发生率(4.8% vs. 16.7%,P=0.03)明显低于PF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慢性肺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强化母乳喂养可以获得与早产配方奶喂养相似的体格生长速率且更有利于钙吸收,强化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住院期间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早产儿52例,根据其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31例和配方奶喂养组2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对两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消化道喂养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7%,低于配方奶喂养组的57.1%(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为(10.39±3.46)d,晚于配方奶喂养组晚的(8.29±2.09)d(P<0.05);母乳喂养组黄疸消退时间为(11.26±2.97)d,晚于配方奶喂养组的(8.9±2.47)d(P<0.01);母乳喂养组达到全消化道喂养的时间为(9.61±1.50)d,早于配方奶喂养组早的(11.50±1.82)d(P<0.05);两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缩短达到全消化道喂养时间,但母乳喂养组黄疸消退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长于配方奶喂养组。提倡早产儿院内母乳喂养的同时,应注意母乳添加剂的补充,以保证早产儿的热量摄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产儿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找寻最佳营养途径。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扶沟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出院且不能母乳喂养的4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普通婴儿配方奶粉喂养9个月;观察组早产儿给予圣元早产儿配方奶粉Ⅱ喂养9个月。对比两组早产儿出院9个月时的身高、体质量等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身高、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继续应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符合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需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分析个体化母乳强化对<32周早产儿体格生长以及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2年3月NICU<32周住院早产儿9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早产儿采用基于血清尿素氮水平的个体化母乳强化方案,对照组早产儿采用标准母乳强化方案喂养,观察两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氧暴露时间、平均住院时长及喂养不耐受(F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I患儿62例,FI的发生率为65.26%;NEC患儿7例,NEC发生率为7.37%;BPD患儿13例,BPD发生率为13.68%.两组早产儿出生时在胎龄、性别、分娩方式、母亲产前是否使用激素、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两组在FI、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出院时,体质量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以及头围增长速率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液体配方奶、早产儿普通粉奶、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三种不同奶粉喂养对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8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早产儿液体配方奶喂养100例;B组:早产儿普通粉奶喂养100例;C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80例,观察三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喂养不耐受、NEC的情况。结果:B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短于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基本一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儿与B、C两组相比,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例NEC的发生,B组有2例NEC的发生,C组无NEC的发生。结论:采用早产儿液体配方奶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普通粉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最短,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未见NEC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渐进式喂养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观察组以低能量密度配方奶(20 kcal/30 m L)开奶,奶量达到90~100 m L/(kg·d)时改等量的普通早产儿配方奶(24 kcal/30 m L)继续喂养;对照组以普通早产儿配方奶(24 kcal/30 m L)开奶及喂养,加奶方式与观察组一致。观察两组的NEC发生和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1、2周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结果:观察组NEC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LBWI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恢复出生体重、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时、出生第1天、1、2周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出生后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喂养能够有效降低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