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倒刺线处理腹股沟直疝假性疝囊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方法 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就收治的54名腹股沟直疝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倒刺线缝合组和对照组(假性疝囊旷置)。主要结果是比较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腹股沟区域的超声血清肿数量和体积。次要结果包括总手术时间、术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5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特征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疝类型、疝缺损大小、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倒刺线缝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55.13 min vs. 41.15 min;P<0.001)。然而与对照组相比,倒刺线缝合组术后7天、1个月出现血清肿的患者明显减少(分别P<0.001和P=0.05)。两组3个月及6个月血清肿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第7天和1个月,倒刺线缝合组超声血清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和P<0.01)。两组急性疼痛和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观察到慢性疼痛、早期复发或其他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疝经全腹膜外修补术中个体化手术方式固定假性疝囊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106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由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固定组(53例)与常规组(53例)。术后随访2年,分别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和3天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血清肿、局部异物感、阴囊肿胀、伤口感染、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发生率、术后2年疝复发率。
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第1和3天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血清肿及局部异物牵拉感的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阴囊肿胀、伤口感染、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2组均无疝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采用固定直疝假性疝囊可有效减少术后血清肿及术区异物牵拉感,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疝缺损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清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使用0号涤纶缝线缝合关闭疝环和直疝疝囊腔;对照组患者不处理疝环,2组患者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分别复查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腹股沟区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并评估血清肿的积液量,同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慢性疼痛和复发情况等。
结果术后7 d、1个月复查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组血清肿积液量分别为(30.63±6.86)ml、(20.19±5.94)ml明显高于试验组(15.45±4.16)ml、(11.00±2.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清肿积液量(13.18±5.13)ml与实验组(10.00±0.00)比较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53.21±8.21)min高于对照组(47.60±5.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3.09±0.55)d与对照组(3.08±0.63)d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缺损这一操作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感染、疼痛及复发等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TAPP)术中直疝缺损处腹横筋膜固定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5—2021-12永泰县医院外科行TAPP术的127例男性原发性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固定组(72例)术中将直疝缺损处的腹横筋膜固定于腹直肌下缘或耻骨梳韧带或陷窝韧带;未固定组(55例)术中未关闭直疝缺损,未行腹横筋膜固定。观察2组术后第7 d的血清肿积液量,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肿发生情况。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术后慢性疼痛、疝复发情况。结果 固定组术后7 d的血清肿积液量低于未固定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肿发生率低于未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慢性疼痛并发症及疝复发病例。进一步对固定组中按疝钉固定和缝合固定分组,疝钉固定亚组的手术时间短于缝合固定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术后第7天的血清肿积液量,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肿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应用改良套扎法处理假性疝囊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2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套扎组(n=39)与缝合组(n=43)。对比分析两组假性疝囊处理时间、手术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补片感染)、复发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年龄、疝环直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套扎组假性疝囊处理时间、手术时间短于缝合组,疼痛评分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两组均无补片感染及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采用改良套扎法可有效处理直疝假性疝囊,是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医用胶黏合假疝囊技术预防腹腔镜全腹膜外直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可行性。 方法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普一科收治的36例腹股沟直疝患者。所有患者采用TEP手术。术中直疝假疝囊均给予改良医用胶黏合预防术后血清肿。 结果36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67.5岁;体质量指数17.6~31.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6 kg/m2。其中Ⅱ型疝13例,Ⅲ型疝23例,均为单侧腹股沟直疝;其中右侧疝25例,左侧疝11例。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病例,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36.6~53.2 min,平均用时44.5 min,其中1例因游离弓状线外侧缘时分破腹膜,术中用3-0可吸收线缝合,因而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1~5 ml,平均3 ml;术后24~36 h下床,平均下床时间30 h;术后1~3 d出院,平均2 d;住院花费1135.42~1269.74元,平均1189.42元。术后经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1d评分为2~5分,平均3.5分。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周和2周出现血清肿,经腹股沟超声检查证实,血清肿发生率为5.56%,1例因较小,未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后自行消失,1例给予2次局部抽液,3个月后消失。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血清肿。 结论改良医用胶黏合假疝囊技术预防直疝TEP术后血清肿的技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653侧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总结控制血清肿发生的方法。
结果2014至2016年血清肿发生率逐年下降(16.7%比11.8%比9.6%,P<0.05)。Ⅲ型血清肿共4例。Ⅳ型血清肿共9例,其中7例经穿刺抽液后痊愈,2例经穿刺抽液多次无效于术后1年后行鞘膜反转术。1例痊愈,1例术后再次出现积液。
结论可通过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损伤及合理的补片选择降低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如不引起患者明显不适,可仅给予观察直至其自行消失,无需主动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膜前横断疝囊法术后并发血清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20年8月收治于我院行腹腔镜经腹膜前横断疝囊法治疗的10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21例)和无血清肿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组患者中21%并发血清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抗凝药、病程>1年、疝分型Ⅲ/Ⅳ型、疝囊直径≥5 cm、补片胶水固定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2是患者术后并发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校准曲线和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结论:服用抗凝药、病程、疝分型、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和NLR与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膜前横断疝囊法术后并发血清肿相关,临床应重点关注上述因素并及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术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对术后血清肿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28例男性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患者行TAPP,术中疝囊剥离及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设为试验组;患者行TAPP,术中疝囊剥离及横断后将残端游离于腹腔,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男性患者128例;平均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47~74岁。128例患者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8例。(1)手术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02±34)min和(97±30)min,住院费用分别为(12813±2390)元和(12125±2205)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07,1.685,P>0.05)。(2)随访情况: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发生血清肿分别为8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05)。试验组术后发生血清肿患者抽液量为20 mL(4~31 mL),对照组术后发生血清肿患者抽液量为43 mL(23~98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血清肿患者术后3个月均无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疝复发。结论TAPP术中疝囊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和将残端游离于腹腔均能有效修补腹股沟斜疝。疝囊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可减少术后血清肿抽液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之一血清肿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7月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初期发生的对术后并发症误诊的两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例患者均于住院期间接受了二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未再见腹股沟区包块复现。结论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存在符合正常转归过程,只有当血清肿成为并发症时才需对症处理。血清肿易与腹股沟疝复发/修补失败相混淆,认真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减少或避免其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538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结果538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清肿39例,血清肿的发生率为7.2%,其中Ⅰ/Ⅱ型33例(6.1%),给予观察及中药芒硝外敷处理后痊愈;Ⅲ型5例(1.0%),给予中药芒硝外敷、细针穿刺抽吸等处理后症状好转;Ⅳ型1例(0.2%),经反复抽吸症状未明显改善并伴有补片排斥反应,遂行二次手术取出补片及彻底清除血清肿后痊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疝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和疝囊离断是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χ2=4.165、11.242、3.857、4.802,P=0.031、0.001、0.045、0.029)。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围手术期多种措施来防治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分型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340例病人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清肿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血清肿共46例,占13.5%。Ⅰ型7例,Ⅱ型30例,Ⅲ型6例,Ⅳ型3例,轻微病人多数给予理疗及中药外敷缓解;较重病人给予穿刺抽液多可缓解;2例病人血清肿持续逾5月余,给予反复穿刺抽液后缓解;1例病人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血清肿,但无明显疼痛不适,1年后复查疝复发,予以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痊愈。结论统一的血清肿分型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便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对策。血清肿重点在于预防。术中精细解剖,对于易感人群给予个体化处理,以期降低血清肿发生率,减少由此引起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临床血清肿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施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患者67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个月内发生临床血清肿情况,分析血清肿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共发生术后临床血清肿11例,以0-Ⅰ型患者较常见,多数患者在术后无需干预,Ⅲ-Ⅳ型出现在术前疝反复突出、疝囊颈粘连严重患者。仅少数Ⅳ型患者需抽液并加压治疗。结论 TAPP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与患者腹股沟区病变程度相关,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早期加压有助于减少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清肿作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不同学者对于血清肿理解认知不同,导致报道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较大。患者因素、医师的经验以及补片材质、固定方式等均是患者术后形成血清肿的重要原因;在治疗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血清肿可无需临床干预即可自行吸收,仅当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感染等少数情况下进行临床干预。因此,对于降低围手术期血清肿的发生率仍需以预防为主。笔者就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我科从2012年4月到2016年6月间采用腹腔镜术式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共251例,观察术后1个月内血清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找出其原因及探讨处理对策。结果〓4年间共发生血清肿42例,大多数无需处理,仅3例需抽液并加压治疗,全部42例患者未发生感染。血肿可能与年龄、手术方式和伴随较严重的疾病有关。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可能涉及到年龄、手术方法及严重的伴随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