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寻HBeAg阳性且丙氨酸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建立无创模型并验证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收治入院的279例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共81例,采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肝组织学结果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病毒学指标动态下降情况,分析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5岁。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54例(66.7%);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27例(33.3%);治疗24周病毒学应答患者63例(77.8%)。肝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等级、ALT水平及患者平均年龄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病毒药物类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与患者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 结论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异常(< 2 ×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患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及ALT水平显著相关,建议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以评价抗病毒指征及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比较和分析87例行肝脏穿刺组织检查的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DNA水平、HBeAg、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炎性病变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炎性反应分级与HBeAg(+)及血清HBVDNA水平无关(P〉0.05),但炎性反应分级G0级患者血清ALT水平(12.8±3.7)U/L与G1级和G2级患者血清ALT水平(26.7±4.3)U/L和(32.7±6.2)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期患者年龄与S0期和S1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DNA水平无关,但纤维化程度高者以HBeAg(-)者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结论多数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有轻度炎性反应,同时不伴或伴有轻度纤维化。血清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必要时仍需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明显组织学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35例血清ALT水平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病理结果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明显肝脏炎症(G≥2)或纤维化(S≥2)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52/135,38.5%)患者的肝组织G≥2或S≥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BV家族史、ALT 1~<2×UL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ULN、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95%CI 1.007~1.100)、HBV家族史(OR=5.448,95%CI 2.191~13.548)和AST(OR=1.042,95%CI 1.005~1.081)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对于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HBV家族史和AST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病理组织严重程度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但因为创伤性及风险性难以普遍开展,临床上需要寻找一种无创的肝纤维化检测方法。本文通过对1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和超声指标与同期肝脏穿刺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118例,依据患者不同免疫状态分成3组,分别为HBV e抗原(HBeAg)阴性组(25例)、免疫活化组(67例)和免疫耐受组(26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HBcAb)、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HBeAb)、HBeAg和HBV表面抗体(HBsAb)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淋巴细胞含量。 结果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分别为(7.48 ± 1.76)%、(7.48 ± 1.76)%和(10.58 ± 1.95)%、(8.38 ± 1.85)%,均高于对照组[(3.22 ± 1.53)%、(4.05 ± 1.76)%]和免疫耐受组[(4.26 ± 1.89)%、(3.86 ± 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084、P = 0.015,F = 13.297、P = 0.032);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02 ± 1.13)log10拷贝/ml和(5.77 ± 1.25)log10拷贝/ml,低于免疫耐受组患者(8.18 ± 1.08)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652、P = 0.006);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93.02 ± 7.39)IU/ml、(50.06 ± 2.18)mmol/L和(179.14 ± 7.62)IU/ml、(43.65 ± 2.27)mmol/L,均高于对照组[(12.71 ± 6.19)IU/ml、(13.07 ± 2.19)mmol/L]和免疫耐受组[(23.19 ± 6.82)IU/ml、(16.54 ± 2.3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906、P = 0.027,F = 9.583、P = 0.01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免疫耐受组、免疫活化组及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和血清ALT含量无相关性(r =-0.170、0.046、0.068、-0.231、0.048、0.005,P = 0.443、0.750、0.761、0.292、0.709、0.912),与血清HBV DNA载量亦无相关性(r = -0.049、0.107、0.104、-0.301、0.019、0.279,P = 0.810、0.440、0.681、0.201、0.883、0.221)。 结论CHB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和血清内T细胞PD-1表达量相关,患者肝脏炎症受损对PD-1表达有重要影响,而HBV DNA载量非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表现为HBV携带状态、慢性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治疗仍是目前较困难的问题,而肝脏损害程度(包括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病毒致肝损害程度与病毒HBV-DNA含量有什么关系,我们选择54例肝活检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时两周内的部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情况,分成肝功能正常、轻、中、重度损伤4组。肝功能异常者,在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复测一次作为B组。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肝功能异常者的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进行趋势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5.3%,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的肝功能异常组的自身前后对照P&lt;0.001,也有统计学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者显著高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越重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是引起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延缓患者肝纤维化的进展,肝纤维化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肝组织活检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操作,应用受限。用可靠的无创性血清标志物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能降低肝组织活检的需求,本文就无创性血清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临床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合并肌酸激酶(CK)升高的相关因素及转归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CHB合并CK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在CK升高患者中所占比率。分析3/4级CK升高患者的临床转归。分析合并应用甘草酸制剂等药物对于患者CK水平的影响。分析CK水平与患者病毒学与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伴CK升高的CHB患者365例,CK升高多见于LdT单药(57.0%)或联合治疗(20.3%)患者,也见于ETV治疗患者(12.6%)等。CK 3/4级升高患者共30例,以LdT单药(66.7%)或联合治疗患者(20.0%)为主。23例定期随访的CK 3/4级升高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肌组织活检确诊为肌病。合并使用甘草酸制剂等未能够显著升高患者CK水平(t′ = 1.519,P > 0.05)。相关分析提示,CK水平与患者AST水平轻度正相关(rs′ = 0.246,P < 0.001),与ALT、HBV DNA与HBsAg等无显著相关(P均> 0.05)。 结论CHB合并CK升高多见于LdT治疗患者,应用其他抗病毒治疗患者也需定期监测CK水平;CK升高患者多预后良好;合并使用甘草酸制剂与NAs等未能够显著升高患者CK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苦参碱治疗,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ALT与AST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指数和FIB-4两种新型非创伤性评分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其与传统评分系统APRI和Forns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61例CHB确诊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资料等。根据公式分别计算APRI、Forns、S指数和FIB4,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照,根据受试者T作特征曲线(AUROCs)分别评价四种评分系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曲线下面积Z检验评价四种评分系统的效率。结果APRI、Forns、S指数以及FIB-4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027)、(0.716±0.028)、(0.745±0.026)和(0.781±0.025),其中FIB4指数以1.62为界值,诊断显著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59.3%、85.8%、89.4%和51.2%,优于Forns指数(Z=3.28,P=0.001);而对S4(肝硬化)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0.035)、(0.792±0.028)、(0.863±0.024)和(0.832±0.025),其中S指数以1.06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77.9%、85.5%、59.4%和93.5%,诊断效率优于APRI和Forns(Z=6.74和3.21,P〈0.01)。结论四种评分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均简单易行,预测结果相对可靠,其中nB4和s指数对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预测效果优于APRI和Forns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肝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接受肝组织病理活检的CHB肝纤维化患者46例,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S0~1期15例,S2~3期20例,S4期11例三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和单个核细胞(PBMCs)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IFN-γ和IL4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CHB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的变化。结果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的比值、PBMCs中IFN-γ/IL-4mRNA、血清中IFN-γ/IL-4及肝内IFN-γ/IL-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下降(χ2=36.259、40.822、26.321和31.852,P〈0.05)。血清及肝组织中IFN-γ,/IL-4比值与肝纤维分期均呈负相关(r=-0.616和-0.53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IFN-γ/IL4比值是发生显著肝纤维化(S2-4)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OR=5.933,95%CI:1.324~26.586,P=0.02;OR=12.866,95%CI:1.746~94.788,P=0.01;OR=4.755,95%CI:1.034~21.862,P:0.04)。结论CHB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外周血及肝脏内均呈现Th2应答的极化现象,这可能是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确诊的慢性HBV感染(CHI)患者(108例)、NAFLD患者(120例)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132例)共360例。入组病例均行肝组织活检术,标本分别行HBsAg和HBcAg检测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比较各组患者血清学指标以及病理学特征。 结果较CHI患者,NAFLD患者和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AL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较CHI和NAFLD患者,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的AST与尿酸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较NAFLD患者,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CHI患者、NAFLD患者和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三组患者的肌酐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患者两两比较高尿酸血症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CHI患者和NAFLD患者相比,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炎症和纤维化发生率在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中升高,提示NAFLD的存在可能与CHB病情进展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