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SWI检查,其中合并脑微出血48例,为观察组,未合并脑微出血2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微出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合并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比率分别为72.9%、72.9%、72.9%、7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7%、44.4%、40.7%、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稀疏。结论高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稀疏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60年代 Fisher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的临床病理发现 ,从而确立“腔隙假说”以来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而为人们认识。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加深 ,并为进一步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起病提供了线索。近年来 ,高胰岛素血症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认同 ,其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亦渐为人们重视。1 发病机制1.1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类以累及脑内深穿支微小血管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特殊脑梗死 ,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 2 0 %。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高胰岛素血症是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卒中相关性头痛(stroke-associated headache,SH)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首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71例,分析录入信息中的人口学因素、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H危险因素.结果 51例患者合并SH,发生率为13.7%;性别、年龄、糖尿病、偏头痛病史、前后循环分布以及中脑位置的梗死在SH组与无SH组对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女性、偏头痛病史、后循环以及中脑位置的梗死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不但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而且对探讨SH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1]表明,颈部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资料[2]显示,脑梗死中23%为腔隙性脑梗死,其12%归因于颈动脉病变。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脑卒中风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orth AmericanSym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以及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这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异同. 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体检者共1989例,检查出48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A组)以及51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B组)分别与1862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再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分布的比较以及数量的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得到年龄、高血压及吸烟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糖尿病、酗酒、卒中家族史及颅内动脉狭窄(P<0.05).组间比较显示糖尿病和颅内动脉动脉狭窄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x2=17.603,P=0.008;颅内动脉狭窄:,x2=19.319,P=0.005).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数量明显多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09). 结论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血管机制有所不同,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狭窄在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梗死现认为是最常见的一种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也愈来愈常见。现就我院近3年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综合分析,探讨其与高血压病的相关因素。1临床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9-08-2002-08,3年共收治60岁以上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同时排除继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与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 ,便于卒中防治。方法 住院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患者 90例 ,均行颅脑CT检查 ,5例行MRI(1例行MRA)检查。并同时进行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90例根据影像学改变分为腔隙性脑梗死 5 0例 (其中多发性腔梗 36例 ,单发性腔梗 14例 ) ,脑梗死 2 5例 ,脑出血 8例 ,出血性脑梗死 3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例。病变部位 :基底节区 38例 ,侧脑室周围 2 0例。其余病例分布于额叶、小脑、脑干、丘脑等部位。脑梗死的平均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 (P <0 .0 1)。脑梗死的LDL c平均值也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 (P <0 .0 1)。结论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以腔隙性脑梗死多见 (占 5 5 .6 % ) ,且病灶多发 ,分布广泛。病变好发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高血糖及LDL c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定 96例经CT和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状态 ,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梗死灶的部位、数量进行病例组中抑郁与非抑郁对照比较。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抑郁发生率为 35 .4 % ;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与腔隙梗死灶的数量密切相关 ;皮质下梗死 ,尤其是多灶性腔隙梗死 ,与其他部位梗死相比 ,更易出现抑郁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年龄大小、高血压病程成正相关。结论 抑郁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 ,其抑郁的产生可能与病灶部位的生物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梗死好发部位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占69.2%,临床表现单纯运动障碍占50.7%,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将有助于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再谈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特别是多发的、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是局限性卒中、血管性痴呆和认知能力下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Sacco等进行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81%的腔隙性脑梗死患有高血压病史。但亦有研究报道15%-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并无高血压病史翻。笔通过对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与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在一般特性、血管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部位及腔隙性脑梗死类型的比较,说明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明确高胰岛素血症是否为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41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大血管病变组,并设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及空腹血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空腹血胰岛素明显高于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影响较小;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者一般危险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完成头颅MRI和/或头颅CT扫描及半定量测定,包括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量、额叶萎缩、顶叶萎缩、颞中叶萎缩及广泛脑萎缩的程度。结果共519例卒中及TIA患者完成4种脑萎缩的测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外,女性(比数比OR=2.447,P=0.007)、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414,P=0.027)是额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病史(OR=2.224,P=0.024)是顶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OR=2.58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112,P=0.007)及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158,P=0.042)是颞中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2.109,P=0.001)、心房纤颤(OR=1.93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098,P=0.002)是广泛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心房纤颤、腔隙性脑梗塞数及脑白质变性是卒中及TIA患者脑萎缩的危险因素,可对对上述高危人群尽早干预,减小此类患者发生痴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头部MRI检查,通过分析伴发和不伴发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探讨LA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经1.5TMRI检查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6例,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Isolated lacunar infarction,LI组)和伴发脑白质疏松症组(Lacunar infarctionwith leukoaraiosis,LA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两组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贫血等病史。结果LI组212例(54.9%),年龄32~91岁,平均61.05±11.95岁,LA组174例(45.1%),年龄38~98岁,平均68.52±9.59岁。在单因素分析中,LA组高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LI组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龄为LA独立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龄与LA的发病机制有着...  相似文献   

19.
认知功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患者日益增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皮质下小血管病变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危险因素[1].通常,MRI上显示的白质高信号及腔隙性脑梗死被认为是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变标志.关于脑白质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与认知功能的研究颇多,但目前,在个体患者中脑白质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仍难与患者的认知功能表现建立联系[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204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颈动脉狭窄节段分布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4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和大量饮酒等;头部MRI显示的病灶类型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基底节梗死、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204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狭窄部位在颅外段158例(77.45%),颅内段36例(17.65%),岩段2例(0.98%),全程节段性狭窄或纤细8例(3.92%)。结论中国北方人群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生脑梗死和TIA比率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头部MRI显示的病灶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其次是基底节梗死和分水岭梗死;颈动脉重度狭窄的部位多位于颅外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