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含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该院慢性HBV感染者265例(感染组),另选同期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 DNA载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25(OH)D3含量,比较HBV感染者不同临床期患者的各指标水平,分析HBV感染者25(OH)D3含量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结果感染组血清25(OH)D3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感染组25(OH)D3含量由低至高依次为无症状携带者、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除肝炎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血清25(OH)D3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不同临床期患者血清25(OH)D3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载量由低至高依次为无症状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HBV DNA载量最高(P0.05)。感染组25(OH)D3含量正常、含量不足、含量缺乏者的HBV DNA载量依次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感染组血清25(OH)D3含量与其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432,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血清25(OH)D3含量低,且25(OH)D3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维持一定水平的25(OH)D3含量可能有助于促进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且探讨血清25-(OH)D与胃癌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25-(OH)D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25-(OH)D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远行转移等指标下对应的胃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胃癌组血清25-(OH)D水平(10.12±5.78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8.12±7.36 ng/ml)(t=8.51,P<0.001)。胃癌Ⅰ期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胃癌Ⅲ期(P=0.01)和胃癌Ⅳ期(P=0.006)的水平。胃癌高分化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组的水平(均P<0.001)。血清25-(OH)D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行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胃癌患者25-(OH)D比健康对照者低; 胃癌的临床分期越晚,维生素D水平越低; 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维生素D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上海市徐汇区住院患者血中维生素D水平。方法: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2012年5月—2013年1月收治2315例住院患者。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同时采用常规生化法测定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结果:受试者的25(OH)D2血清浓度为(1.58±2.08)ng/mL,25(OH)D3为(14.23±7.47)ng/mL,总25-羟基维生素D[25(OH)D,包括25(OH)D2和25(OH)D3]为(15.81±7.98)ng/mL,PTH为(48.92±28.65)pg/mL。各年龄段中,大于90岁受检者的25(OH)D浓度最低,其次为小于40岁者,而60~69岁组最高。1787例(77.19%)受试者的PTH血清浓度正常[(10~65)pg/mL],相对应的25(OH)D2为(1.62±2.02)ng/mL,25(OH)D3为(4.62±7.06)ng/mL,25(OH)D血清浓度为(16.24±7.28)ng/mL,PTH与25(OH)D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2,P0.01)。结论:上海市徐汇区住院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女性血清维生素D代谢物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中20~65岁的9 353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25-羟基维生素D[25(OH)D]、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等血清维生素D代谢物;按照睡眠时间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不足组和非睡眠不足组。调整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体质量指数(BMI)、慢性病状况和抑郁评分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结果 9 353例女性研究对象中,3 189例(34.1%)女性睡眠不足,包括20~44岁女性1 627例(51.0%)和45~65岁女性1 562例(49.0%)。血清25(OH)D3及25(OH)D每增加10 nmol/L,睡眠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下降5.5%与5.7%[OR=1.005 5, 95%CI为1.003 6...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72-1873
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探讨维生素D(Vit D)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按血清25-(OH)D3水平将观察组分为Vit D正常组及Vit D缺乏组,分别记录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it D正常组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较Vit D缺乏组明显缩短(P均0.05)。Vit D水平低下影响临床症状缓解,延长住院时间,提示Vit D缺乏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是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的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25-(OH)D浓度,并完善眼底、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及尿β_2-微球蛋白检查,作为评估眼底、心脏、肾脏损伤的指标。根据血压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Ⅰ期组(89例)和Ⅱ期组(36例);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将研究对象分为靶器官损害组(71例)和无靶器官损害组(54例),观察血清25-(OH)D浓度与高血压儿童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Ⅰ期组与高血压Ⅱ期组血清25-(OH) D浓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5,P=0.956)。靶器官损害组血清25-(OH) D浓度明显低于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显著性(t=3. 631,P=0. 000)。血清25-(OH) D浓度与不同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浓度与肾损害具有负相关性(r=-0.273,P=0.002),其中,血清25-(OH)D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具有负相关性(r=-0. 221,P=0.013)。结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血清25-(OH) D浓度与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其中血清25-(OH) D浓度与肾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血清25-(OH)D3水平与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及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间在监利市人民医院确诊的孕晚期ICP孕妇90例作为ICP组,选择同期进行产检的孕晚期正常孕妇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根据ICP组患者25-(OH)D3水平的中位数将其分为高25-(OH)D3组、低25-(OH)D3组各45例。比较不同血清25-(OH)D3水平的ICP患者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和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ICP组孕妇血清25-(OH)D3水平为(26.38±4.90)μg/m L,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35.12±6.45)μ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25-(OH)D3组孕妇血清中总胆汁酸、甘胆酸的水平为(15.94±2.31)、(411.64±49.72)μmol/L,均高于高25-(OH)D3组孕妇[(11.76±1.34)、(254.65±32.8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25-(OH)D3组孕妇妊娠终止时间为(36.02±3.15)周,短于高25-(OH)D3组[(37.54±4.87)周],新生儿体质量为(2.71±0.48)kg,小于高25-(OH)D3组[(3.08±0.41)kg],产后出血量为(290.72±34.18)m L,大于高25-(OH)D3组[(348.56±50.71)m L],剖宫产(71.11%)、肝功能损伤(17.78%)、早产(42.22%)发生率均高于高25-(OH)D3组(44.44%、4.44%、2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异常降低,与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及母婴结局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体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6—11月收治的69例CHB患儿作为CHB组,另外选择同期体检合格的74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和CHB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怀孕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0例孕妇,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6例孕妇进行常规检查管理,观察组614例孕妇在常规检查管理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补充。比较两组12周、17周、36周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含量、空腹血糖水平和妊娠结局。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维生素D补充干预后血清25(OH)D3含量显著升高、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妊娠糖尿病及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在常规产检管理的基础上,早期给予维生素D补充可改善血糖水平,降低妊娠糖尿病及其他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采用骨化三醇[1,25 (OH)2D3]治疗对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内科门诊诊治的62例HT合并甲减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2例及单纯组3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联合组加用骨化三醇[1,25(OH)2D3]0.25 μg,1次/d口服.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25(OH)D2、25(OH) D3]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变化,另检测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25 (OH) D2、25(OH) D3.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患者25 (OH) D3及总25(OH)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24周后,联合组和单纯组FT3、FT4明显上升,TSH、TGAb、TPOAb下降(P均<0.01),且以联合组改善更明显(P均<0.01).单纯组25(OH)D3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联合组明显上升(P<0.01),且高于单纯组(P<0.01).两组25 (OH) D2水平治疗前后组间及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T合并甲减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与TGAb(r=-0.426,P<0.01)、TPOAb(r=-0.675,P<0.01)、TSH(r=-0.438,P<0.01)呈负相关;与FT3(r=0.382,P<0.05)、FT4(r=0.370,P<0.05)呈正相关.结论 HT合并甲减患者存在低25-(OH) D3血症,可能与其发病相关;应用活性维生素D3有助于改善甲状腺自身免疫调节,对HT合并甲减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影响。方法对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阿德福韦酯(ADV-dpv)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后与11例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并结合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绝对计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中ALT、TBiL水平及HBV-DNA载量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存在一致性,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和慢性重型肝炎(SH)组的ALT高于肝炎肝硬化(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和SH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绝对计数值明显低于CH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V-dpv治疗12周和24周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绝对计数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ALT和TBiL水平及HBV-DNA载量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发展为重度和肝硬化的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随病情的进展显著减少,经ADV-dpv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HBV-DNA复制明显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数CD3+、CD4+、和CD8+进行性升高,T细胞亚群的状态呈逐渐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33例CHB患者血清。将CHB患者根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分为HBsAg阳性患者(190例)和HBeAg阳性患者(43例)。分别测定其α1-MG和HBV-DNA载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α1-M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分析血清α1-MG水平与血清HBV-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HBsAg阳性患者中HBV-DNA高载量患者88例(高载量A组),HBV-DNA低载量患者102例(低载量A组)。高载量A组α1-MG水平为(26.5±8.5)mg/L,低载量A组α1-MG水平为(20.5±5.5)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57,P>0.05)。HBeAg阳性患者HBV-DNA载量分析结果显示,HBV-DNA高载量患者15例(高载量B组),HBV-DNA低载量患者28例(低载量B组)。高载量B组α1-MG水平为(19.2±7.2)mg/L,低载量B组α1-MG水平为(18.5±6.3)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51,P>0.05)。结论血清α1-MG水平与HBV-DNA载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不能用于判断CHB患者病毒复制情况,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观察疗效及评估预后无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变化与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肝病中心收治确诊的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儿的术前3d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四项指标、HBV-DNA病毒栽量等检测指标。根据肝脏病理改变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炎症损伤两组及无肝纤维化和肝纤维化两组,分析与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Abl)、Ⅲ型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及HBV-DNA载量的关系。【结果】轻度肝脏炎症组57例,中重度肝脏炎症组22例,两组的ALT、AST、Abl及HBV-DNA载量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脏纤维化组19例,肝脏纤维化组60例,两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发现Ⅲ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及Ⅳ型胶原蛋白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HBV-DNA载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及HBV-DNA载量不能预测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炎症改变程度,肝纤维四项对评估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肝穿刺活检为评估患儿肝脏病理改变的金标准,对于指导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28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浓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载量。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HBV-DNA载量较高、较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水平较低(P<0.01);女性的HBeAg和抗-HBe水平均较男性高(P<0.01);30~50岁组CHB患者的HBV-DNA、HBeAg、抗-HBe与小于30岁组、>5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患者中HBV-DNA载量与HBeAg呈正相关(r=0.451,P<0.01),与抗-HBe呈正相关(r=0.434,P<0.01);ALT与HBsAg呈正相关(r=0.131,P<0.05)。结论宁夏地区283例CHB的HBV-DNA载量、ALT与血清学标志物浓度有一定相关性,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乙肝病毒DNA (HBV-DNA)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252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HBeAg血清学转换组(83例)与未转换组(169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结果12周与24周HBeAg分别以90 S/CO与25 S/CO为临界值时,其预测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0.852,0.639,0.680,0.828与0.899,0.663,0.763,0.845,24周的HBV-DNA载量与较基线下降幅度也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度。结论HBeAg血清定量值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转换最佳预测指标,此外,治疗24周HBV-DNA载量与较基线下降幅度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血清IL-2、IL-4、IL-10、IFN-γ和TGF-β的变化,探讨其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4例CHB患者作为CHB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作为AHB组,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上述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CHB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AHB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和AHB组的CD4+CD25+Treg百分率与血清HBV-DNA及ALT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CHB组血清IL-2、IL-4、IL-10、IFN-γ和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IL-2及IFN-γ分别与ALT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紊乱,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Th2细胞的失衡与乙型肝炎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MD)联合干扰素(IN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二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将185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LMD与INF联合治疗,B组单用LMD治疗,C组单用INF治疗。A、B两组LMD均为100mg/d,口服,12个月为1疗程,但A组于LMD治疗第7个月开始加用INF 3MU,3次/周,6个月为1疗程;C组单用INF 3MU,3次/周,6个月为1疗程。三组均在1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结果疗程结束时,A、B两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A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A、C两组比较,A组以上四项指标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或高度统计显著性(P<0.01)。随访结束时,A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或高度统计显著性(P<0.01)。结论LMD联合INF治疗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MD或INF,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禹福科  郭亚 《临床医学》2011,31(4):18-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HBV-DNA载量关系,为CH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IFN-γ、IL-4和IL-10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IFN-γ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290,P〈0.01);IL-4和IL-10水平与HBV-DNA载量正相关(r=0.320,r=0.352,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ALDH2基因504位点多态性分布及其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于本院就诊的125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临床分型的不同,分为CHB I级72例,CHB II级47例,CHB III级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收集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ALDH2基因多态性,SPSS 23.0软件分析各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CHB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ALDH2基因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GA+AA型与GG型基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在CHB临床分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GA+AA型与GG型基因HBV感染风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吸烟和饮酒状况进行校正后,GA+AA型的乙肝病毒感染风险有所增加(OR=1.939,95%CI:1.028~3.658)。结论乙肝病毒的感染与ALDH2基因50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突变型为其感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