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
≤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级)、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率
(mRS评分≤2分)等。
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4.5岁,男性11例(84.6%)。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100%;围
手术期并发症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90 d良好预后率100%。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血管再通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01—2022-4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56例,术后根据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评分标准评估所有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统计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所有血管再通患者术后均进行90 d随访,根据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再通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56例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治疗后有142例TICI评分≥2b,血管再通率为91.03%,14例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8.97%。142例血管再通患者90 d时预后良好68例,预后不良74例,预后不良率为52.11%。预后不良组的年龄[(61.12±12.65)岁vs(56.89±10.98)岁]明显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9.65±5.12)分vs(16.82±4.83)分]、发病至入院时间[(24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 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选用的支架类型将其分为 RECO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有效性指标(血管成功再通 率、首次取栓再通率、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及90 d良好预后率),以及安全性指标(术后24 h症状性颅 内出血,术后24 h和90 d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81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0±12.0岁,男性57 例(70.4%);RECO支架治疗组42例,Solitaire支架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基线NIHSS 评分、ASPECTS评分,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比例,随机血糖、血小板计 数、入院时Hcy、收缩压水平,以及闭塞部位、串联病变、桥接治疗比例和全身麻醉比例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RECO支架治疗组与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88.1% vs. 82.1%)、首次 取栓再通率(28.6% vs . 38.5%)、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95.6±12.3 min vs . 92.5±14.2 mi n)、术中 血栓逃逸率(11.9% vs . 15.4%)、夹层样病变发生率(4.8% vs . 2.6%)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 (14.3% vs. 10.3%)、24 h全因死亡率(7.1% vs. 5.1%)、90 d全因死亡率(19.0% vs. 17.9%)及90 d良好 预后率(57.1% vs. 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ECO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 Solitaire支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SWIM技术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11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采用SWIM技术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 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该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观察指标为术后即刻成功再通(mTICI≥2b)、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以及术后24 h任何颅内 出血、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35例患者,平均年龄66.1±12.1岁,男性26例(74.3%),基线NIHSS评分22(15~34)分。 术后即刻成功再通率为94.3%(33/35),90 d良好预后率为45.7%(16/35),24 h颅内出血率为17.1% (6/35),90 d全因死亡率为37.1%(13/35)。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低(P =0.001)、基 线后循环ASPECTS评分较高(P =0.016)、发病至到院时间较短(P =0.039)、发病至再通时间较短 (P =0.047)、血管成功再通率较高(P =0.036)以及饮酒比例较低(P =0.042)与良好预后相关。 结论 使用SWIM技术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急诊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共1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M1段闭塞2例,M2段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闭塞8例,对其中6例大动脉重度狭窄基础上的闭塞者,同期行急诊血管成形术。结果16例患者的闭塞血管均获得有效再通,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12例,2b级4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而死亡,无血管内治疗操作相关的并发症;90 d改良Ranks量表评分0分8例,1分2例,2分3例,3分2例,6分(死亡)1例。结论初步临床经验显示,对于伴有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d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31例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机械取栓)119例(桥接治疗组),接受dEVT 112例(dEVT组)。应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卒中病因、既往病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VT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大于桥接治疗组(P〈0.001)。两组就诊至CT检查时间、就诊至穿刺时间、就诊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和dEVT组的血管有效再通率(91.6%对比84.8%)、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2.6%对比14.3%)、病死率(16.0%对比15.2%)以及90 d预后良好率(52.1%对比5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桥接治疗和dEVT对于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这一结论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9例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包括颈内动脉夹层11例、椎动脉夹层8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术后15例mTICI分级3级(血管完全再通),4例mTICI分级2b级(血管部分再通);1例脑疝形成致死亡,1例并发脑水肿,1例少量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例预后不良(mRS评分4分),1例死亡。结论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评估后采取血管内治疗,闭塞血管再通效果明显,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伴意识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112例进行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介入组和桥接治疗组,分析相关病理因素,观察90 d mR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约80%存在颅脑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20.8%,15/72)低于直接介入组(32.5%,13/40)(P<0.05)。三组患者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IS合并意识障碍的主要病理因素是颅脑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方案适宜选择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susceptibility-diffusion mismatch and recanalization status on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consecutiv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within 24 h from symptom onset underwent emergency multimodal MRI at admission, includ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 an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OF-MRA). Patient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within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 were recruited. Follow-up MRI was performed within 24 h afte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endovascular therapy, or both).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stim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WI-DWI mismatch score and recanalization status on clinical outcome.Result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WI-DWI mismatch score and recanalization status on clinical outcome was observed (P=0.037). The interaction term "SWI-DWI mismatch score ×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outcome (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 of 0-2 at 90 days;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2.16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46-4.468). Stratif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favorable outcom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WI-DWI mismatch score in the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group (OR, 2.140; 95% CI, 1.376-3.326),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WI-DWI mismatch scor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the un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group (OR, 1.212; 95% CI, 0.933-1.574).Conclusions: The effects of SWI-DWI mismatch and recanalization status on clinical outcome were realized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 In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 patients with both high SWI-DWI mismatch scores and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a favorable outcome, while patients with un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or with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but low SWI-DWI mismatch scores,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a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缺血溶栓分级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不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评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对符合静脉溶栓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行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并记录脑缺血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3个月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析前循环不同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患者3个月预后。结果共入选4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患者19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患者27例。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 TCD监测TIBI分级提示血管再通者,ICA闭塞组5.26%,MCA闭塞组55.56%。ICA闭塞组与MCA闭塞组比较,MCA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及良好预后的比例均高于ICA闭塞组,死亡率低于ICA闭塞组,而两组间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可获得血管再通,尤其是MCA闭塞患者;溶栓前后TIBI血流分级变化可反映大动脉血管再通情况,且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中等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6例颅内中等血管急性闭塞的临床资料。颅内中等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M2/3段、大脑前动脉A2/3段和大脑后动脉P2/3段。结果 16例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9例、M3段闭塞2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P2段闭塞3例;8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行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3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2例动脉溶栓,1例直接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即刻TICI分级3级13例,2b级2例,血管再通率为93.7%(15/16);另1例出现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率(mRS评分0~2分)为87.5%(14/16)。结论 对于颅内中等管径动脉急性闭塞,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用可回收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开通率高,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治疗的97例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取的取栓技术将患者分为抽吸组和支架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开通效果及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院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本组纳入的97例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抽吸组39例,支架组58例,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19例(48.7%)抽吸组患者恢复良好,15例(25.9%)支架组患者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ASPECT评分和抽吸技术是出院时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抽吸组和支架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是60.0%和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ASPECT评分和抽吸技术是良好临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相比支架取栓,抽吸取栓能获得更好的影像学和远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 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 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 (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 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 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 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 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 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 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