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3mo)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8-09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治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37例,观察其3mo的生存情况,应用t检验、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137例患者短期生存率63.8%(86/137)、死亡率为36.2%(51/137).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年龄,肝硬化,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小板数、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MELD分值、Child-Pugh分值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肺部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频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35、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NR值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肺部真菌感染与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有关.结论:高龄、INR值、并发肝性脑病及肺部真菌感染是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确诊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500例,统计在治疗随访中肝衰竭预后好转或者病情加重的例数,并结合临床检查,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出现预后病情恶化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除乙肝外其他肝病病史、凝血酶原时间(PT)、肺部并发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血肌酐、入院后抗病毒治疗情况、胆碱酯酶、血脂、血清纳指标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乙肝外其他肝病病史、PT延长、肺部并发感染、出现肝性脑病、入院后未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乙肝外其他肝病病史、PT延长、肺部并发感染是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肝衰竭预后判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虽然世界各国肝衰竭组成上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病因不外乎病毒性(主要是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药物性及酒精性。与欧美日国家相比,我国除了乙型肝炎所致肝衰竭较多外,其他病因则向其靠拢,呈上升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将肝衰竭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类,从而使有关肝衰竭的概念和标准趋于统一[1,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探讨影响严重肝炎活动预后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69例严重肝炎活动患者,探讨可能与进展成肝衰竭相关的临床和病毒学指标,包括HBV基因型、PC(G1896A)及BCP(A1762T/G1764A)变异;筛选出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严重活动性肝炎患者中,33例(47.8%)进展成肝衰竭。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总胆红素升高(TB>256 μmol/dL, P=0.008)及凝血功能异常(PTA<40%, P<0.001)是严重肝炎活动进展为肝衰竭的危险因素。HBeAg阴性(P=0.065)、PC变异(P=0.090)与病情恶化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功能、HBeAg状态及PC变异在预测HBV相关的严重肝炎活动进展为肝衰竭中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以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费用高、病死率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肝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可通过降低HBV DNA载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阻止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发生和进展[1].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的分值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2-3].本研究应用MELD评分系统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对乙型肝炎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发生肝衰竭的预后因素并建立预测肝衰竭的ROC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停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停药后是否发生肝衰竭将患者分为肝衰竭组与未衰竭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服药前病程、拉米夫定疗程、停药时应答情况、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服药前与停药时的生化学指标(AL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免疫学指标(HBsAg、HBeAg、抗-HBe)、病毒学指标(HBV DN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建立肝衰竭预测模型。结果 76例患者中,共33例(43.42%)出现肝衰竭。肝衰竭组中年龄40岁、服药前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DLC)、服药前TBil高于正常水平、服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40%、停药时抗-HBe未转阳、停药时HBV DNA1108拷贝/mL的患者占比分别为63.64%、21.21%、27.27%、60.61%、84.85%、45.45%,显著高于未衰竭组的32.56%、2.33%、6.98%、34.88%、62.79%、20.9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服药前诊断为DLC、服药前TBil偏高、停药时抗-HBe未转阳、停药时HBV DNA1108拷贝/mL为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预测肝衰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68与0.89(曲线下面积0.790),服药前DLC为0.82与0.76(曲线下面积0.750),TBil为0.86与0.83(曲线下面积0.840),停药时抗-HBe为0.81与0.75(曲线下面积0.80),停药时HBV DNA为0.98与0.94(曲线下面积0.970)。结论年龄40岁、服药前诊断为DLC、服药前TBil偏高为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该类患者应慎用拉米夫定。对于已经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抗-HBe转阳、HBV DNA≤1108拷贝/mL之前不可轻易停药。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死率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了目前有关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发展的预警和预后评估指标,期望有助于提高该重症肝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吴晓庆  万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94-296,304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肝衰竭患者资料,收集年龄、性别、职业、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CHO)及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情况,分析这些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住院期间血清TBil最高值及CHO最高值、住院期间PTA上升的最高值及PTA降低的最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职业、钾紊乱、入院时血清TBil、入院时CHO及CHO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并发症钠紊乱、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在不同预后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发现5个与预后具有独立相关性的指标:住院期间TBil最高值、感染、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结论住院期间TBil最高值、感染、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由于肝衰竭疾病凶险,因此预后判断对于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于肝衰竭预后判定报道屡见不鲜,回顾了有关血清学及综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为临床肝衰竭患者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臧红  万志红  辛绍杰 《肝脏》2014,(11):877-879
肝衰竭是一组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临床症候群,预后极差。在欧美国家,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难以预测,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超过70%,尽管抗病毒治疗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等治疗措施的应用挽救了部分病人的生命,但每年仍有约120,000病人死于 HBV-ACLF,肝移植仍然是降低病死率最确切的治疗方法。但肝移植1年存活率为60%~70%,且存活病人需要终生免疫抑制剂维持,其潜在危险也不容忽视。因此,肝衰竭病人早期、准确的预后评估对临床决策、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维持病人的长期生存质量极为重要。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特点有所不同,我们将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肝衰竭预后评价新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评价肝衰竭的预后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降低病死率。本文对近年来一些反映肝衰竭预后评价的新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BV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活化机制,免疫抑制者体内则可见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为此,抗病毒治疗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关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及药物选择成为研究热点,提倡应尽早、及时采用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同时注意长期治疗的药物安全性。优化治疗或初始联合治疗是目前两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高病毒载量组226例(48.2%);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和21例(9.2%,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μg/L(P0.05)、血清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2-05/2007-03行人工肝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2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适合我国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测模型.结果:影响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Child-Pugh评分、血钠值、酪氨酸、是否有胆酶分离、是否合并肝癌、间接胆红素及白细胞.22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大于9.5分者的病死率72.18%,小于9.5分者的病死率13.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早期的病死率为13.68%,中期的病死率68.91%,晚期的病死率为10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OG模型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肝衰竭是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妊娠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预后极差。根据病因、肝衰竭临床分型分期、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肝脏B超、并发症的种类及数量、产科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是否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等方面可初步预测妊娠期肝衰竭的近期预后。认为临床医师对妊娠期肝衰竭的近期预后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估和判断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还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5,(7)
<正>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近年来日益被关注的以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起病急骤且预后较差,3月内的短期死亡率高达50%~90%[1],各国对ACLF制订了各种相关定义,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EASL)提出,其定义为在已有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经验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涛  孙克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169-171,182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多年研究,但仍无一致意见.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将其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1].  相似文献   

20.
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