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黄芩炮制的历史沿革、近年相关炮制规范、现代炮制工艺、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考证,以期为黄芩炮制饮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古籍考证可知,黄芩古法炮制有酒制、醋制、盐制、蜜制、猪胆汁制、麦冬汁制、米泔水制、陈壁土制、童便制等多种辅料制法,以酒制法最为多样且分类细致,其中沿用至今的有黄芩片、炒黄芩、酒黄芩、黄芩炭等炮制品;黄芩现代炮制工艺主要集中在的软化切片、酒炙法和炒炭法等炮制方面,研究方法较为统一;目前研究发现黄芩炮制后发生变化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炮制品的药理作用有止血、抗菌、抗炎、抗氧化、镇痛解热、治疗肺部疾病、治疗结肠炎等,但在黄芩炮制的研究中,缺乏炮制致化学成分结构变化的研究和多种炮制饮片药理作用的综合比较研究。基于此,建议开展炮制工艺至炮制机制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探索黄芩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与药理作用间的关系,深化黄芩炮制品在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层面的探索,以期阐明黄芩炮制机制的科学内涵,为后续黄芩炮制饮片的扩大应用及其炮制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远志的炮制方法和现代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详细介绍了远志的净制、不加辅料炮制、加辅料炮制法,概述了远志去心、炮制对远志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的影响等现代研究,并探讨了远志炮制的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厚朴古今炮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厚朴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初步考证,其历代炮制方法超过16种,分净制,切制、炒制,辅料制等几大类,现今沿用的仅有净制去粗皮,切制切丝和姜汁拌炒法。近代对其产地加工中煮、“发汗”、蒸和对其姜制法中姜汁炒,姜汁煮,姜汁浸等法与生品中主要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同时亦对其生品与炮制品的挥发油及醇浸液化学油进行了薄层层析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其他多种炮制方法多已失传不用,据此提出,对厚朴历代沿用的多种炮制方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药效等多学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后,对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炮制方法继承发扬,并科学地阐明其炮制机理,制定出统一的炮制工艺和质控指标以保证其炮制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对苍术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初步考证,其炮制方法约60余种。分为净制、切制、不加辅料和加辅料制四大类,现今继承沿用的仅有净切制法及鼓炒和米泔水炙法,其它大多数炮制法多已不被沿用,近代对其生品、清炒、麸炒、米泔水炙品挥发油含量,物理常数和挥发油组分变化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比较,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据此,提出对苍术历代沿用的多种炮制方法,应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药效等方面,多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科学依据后对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炮制方法应继承发扬,并科学地阐明其炮制机理,制定统计的炮制工艺和质控指标,以保证其炮制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地黄为中医常用药,具有滋阴补肾之功,其炮制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多以蒸法、煮法出现,其辅料多样,除黄酒外,历代典籍还记载了蜜制、砂仁制、乳制、沉香制、红花制等辅料炮制,但随时间演变,特色辅料逐渐消失。笔者从不同辅料入手,查阅本草典籍及各地炮制规范,梳理地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且在此基础上发掘新方法、新思路,以使地黄经过炮制后力求发挥最大药效;同时,针对不同辅料炮制对地黄化学成分、药效作用的影响进行剖析。经文献梳理后发现,地黄主要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其传统炮制一般采用黄酒、砂仁等辅料,且不同辅料炮制对地黄所含梓醇、毛蕊花糖苷、地黄苷D等化学成分及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产生的影响各异,可为开展地黄不同炮制品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生远志及其各炮制品进行减毒增效的对比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生远志、蜜远志、炙远志及姜远志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肠推进实验,自发活动等的实验研究,对比各炮制品的安全性及药效。结果:生远志的LD50明显小于其他各制品,而蜜远志的LD50明显大于其他制品,说明炮制有减小生品毒性的及副作用,提高安全性;生远志组有明显抑制小鼠小肠推进的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炮制品与正常组比较,有抑制作用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远志各炮制品均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提示各炮制品具有安神的药效。结论:远志各炮制品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5,(6)
目的研究巴戟天的3种炮制品(巴戟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在炮制过程中蒽醌类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应用HPLC检测技术,以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及总蒽醌类化学成分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3种炮制品在不同蒸制时间、加盐量及盐蒸时间、甘草量及煎煮时间条件下蒽醌类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在加热和加入辅料盐后均有增溶现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含有量逐渐下降;在加入辅料甘草后该成分明显下降。总蒽醌类化学成分在不同炮制过程中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和辅料盐、甘草的加入,其变化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结论控制巴戟天炮制时间和辅料用量有助于控制巴戟天炮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炮制方法对远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远志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醇浸出物含量和远志酸含量为指标,比较炒、甘草制、蜜炙、姜制以及酒制等5种炮制方法对远志质量的影响.结果:浸出物含量上,蜜远志酒制远志甘草制远志生远志姜汁炙远志炒远志;远志酸含量酒制远志甘草制远志蜜远志生远志姜汁炙远志炒远志.结论:5种炮制方法中以清炒法对远志醇浸出物以及远志酸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交试验法优选甘草制远志炮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甘草制远志炮制工艺,为制远志规范化生产和质量保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甘草酸(C42H62O16)为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三因素对甘草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远志皂苷元(C30H45O6Cl)和甘草酸(C42H62O16)为指标,考察甘草汁加入量、炮炙温度和炮炙时间三因素对制远志炮制工艺的影响;同时考察干燥温度对制远志质量的影响。结果:甘草最佳煎煮工艺为:取甘草3 g,加100 mL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0 min;最佳炮炙工艺为:将净远志加入2.5倍体积的甘草汁中,140℃浸润90 min,取出,100℃烘干。结论:本研究对规范甘草制远志炮炙工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草是一味大宗药材,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甘草的历史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梳理了往年各版药典对于甘草炮制方法的记录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对于甘草饮片加工工艺的规定,对甘草的炮制历史进行全方面总结,理清了甘草的炮制发展脉络。经考证,从古至今,甘草的炮制方法较多,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炮、煨;加辅料的制法有酒制、醋制、盐制、油制、姜制、蜜制、水制、胆汁制等多种方法。在已出版的药典中共有9版记载了甘草的炮制品,全国共有24个省市均有记载甘草的炮制方法。目前,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记载了甘草蜜炙的炮制工艺,蜜炙法沿用至今并广泛使用。现今炙甘草是否应统一为蜜炙甘草使用,应以历代方书本草所使用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使用为依据。该文为后续甘草的其他炮制工艺研究和临床合理选择甘草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相应药材资源提供参考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药僵蚕古今制法的解析论述,阐明了中药制药原则中“相喜为制”的深刻含义,指出了“相喜为制”的基本要求是“利于患者服用”,而“药物通过炮制来增加其商品价值”是“相喜为制”的更高要求。这一制药原则有助于指导炮制技术创新和中药深度加工。  相似文献   

12.
从净制费工,药纯力雄;切制有术,视药而殊;水火炮制,辨方而施;炮制诸法,安全效佳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医圣张仲景对中药炮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炒决明子最佳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炒决明子最佳炮制工艺。方法:利用正交分析法对炒决明子的最佳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药效学实验,筛选炒决明子的最佳工艺。结果:优选最佳炮制工艺为200g药材,180℃热锅下药,炒至药温升至180℃,持续此温度10min。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炒决明子的炮制原理及制定科学化的炮制工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是将中药炮制与产地加工相结合,通过减少重复加工环节,达到缩短饮片制作周期、提高饮片质量的目的。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搜集1997—2021年关于“一体化”的文献,通过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纳入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类别的特点和变化,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中药饮片有效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为“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俊杰  李林  季德  毛春芹  吴启南  陆兔林 《中草药》2016,47(15):2751-2757
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是中药产业链中2个密切相连的环节。从中药材加工与炮制的历史起源、专业分化、发展3个方面分析二者在历史沿革中的内在联系;从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的行业界定、一体化的背景分析、一体化的提出、一体化的意义和一体化的进展等方面分析一体化的研究现状。认为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一体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解决目前中药质量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但目前还存在一体化的行业归属和界定存疑、一体化的品种的筛选和程度的把握缺少依据、一体化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入行业调研,推动行业立法,贯通行业监管,从而保障一体化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古籍、综述文献研读对炆制、糠制、泔制、血制、煨制历史沿革进行简述启发现代研究,通过CiteSpace分析5种炮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对古籍中各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汇总梳理,同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主题为炆制、糠制、泔制、血制、煨制的中文文献,对各法历史沿革进行探讨,并使用CiteSpace、Excel软件分别对中文文献的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炮炙大法》等18部古籍及29篇综述对各法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述,同时CiteSpace共纳入相关文献167篇,其中炆制24篇、糠制15篇、泔制26篇、煨制78篇、血制24篇。各法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相关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且具有地域特色。各法词频较高的关键词指向的研究方向为炮制机制、工艺优化两大领域。结论 各法以古法为根本,以江西本土优势为出发点,以各高校研究为推进点,与企业、医院的跨地域、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模式推动着各法系统化、智能化研究的进程,为各法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HPLC法分析芫花素模拟醋炙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HPLC法分析了芫花素模拟醋炙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模拟醋炙前后,芫花素质和量均无明显变化,说明醋酸并非醋炙引起芫花中芫花素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上石斛的加工炮制方法和用法进行总结以供今天使用石斛参考。经梳理历代有关石斛加工炮制与用法的本草医籍,结果表明:①石斛药用部位为茎,须去根、去芦;②因表皮致密,石斛较难干燥,为缩短干燥时间,古代用"桑灰汤沃"、酒洗、酒浸、"米饮浆晒" 等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③因体坚质韧,古人认为石斛入药须用切、锉、拍打、捣等方法充分破碎,否则难达药效;④古代石斛的加热炮制方法有炒、炙、焙、蒸、煮等(通常用酒共制),其中酒处理后蒸制是主要炮制方法(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绘有此法彩图);⑤近现代砂炒、发汗炕黄、硫磺熏等追求药材卖相的炮制方法有违古人炮制石斛的初衷;⑥石斛鲜用、干用均可,泡茶、泡酒是其常见用法;清代强调其入汤剂需先煎久熬,并推崇单味熬膏使用。古人经验对今天使用石斛的最大启示是:应以保证药效作为加工炮制和使用石斛的前提,不应一味追求药材卖相。  相似文献   

19.
杭白芍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将杭白芍产地初加工与炮制结合的一体化加工技术。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的一体化加工工艺,并与传统的加工炮制工艺进行对比,测定各样品中折干率、水浸提物和芍药苷含量。结果:以“去皮100℃烘20 min半干切片”和“不去皮水蒸半干切片”2种加工方法的芍药苷含量最高;水热浸提物含量也以“去皮100℃烘20 min半干切片”工艺最高,而以传统加工炮制和硫磺熏蒸2种工艺最低。结论:杭白芍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较传统的加工炮制工艺具有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历经变迁,党参在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及湖北等地形成主产区,各主产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产品规格、加工工艺和流程。关于党参炮制方法,清代以来的古代文献较少记载,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全国各省市炮制规范中关于党参炮制方法包括米炒党参、麸炒党参、土炒党参、蜜炙党参、炒党参及蒸制党参等。因党参的产地加工方法和炮制规范不尽相同,难以建立统一的饮片质量标准。本文通过查阅清代以来收载党参的书籍和部分2000年以后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党参的本草考证、产地加工现状以及炮制研究概况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党参产地加工及炮制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以党参米炒法为切入点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