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手术结束即时、术后3、5 d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关系,对比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在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之间的差别。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14例,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56例,肝功能不全发生率20.0%。肝功能良好组中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5.73±4.31)%、(12.36±7.41)%、(11.51±8.76)%、(9.60±7.00)%;肝功能不全组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18.02±13.48)%、(32.54±18.67)%、(34.73±18.49)%、(25.34±11.49)%,2组间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68、3.966、4.571、4.901,P值均0.05);术前ICG-R1510%、10%ICG-R1520%、ICG-R1520%的3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1.10%、18.2%、62.5%,术后即时分别为0、20.0%、100%,术后3 d分别为6.3%、11.1%、50.0%,术后5 d分别为5.3%、12.5%、62.5%,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伴随ICG-R15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374、28.024、14.810、21.159,P值均0.001);术后即时3组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前、术后3、5 d中除ICG-R1510%与10%ICG-R1520%以外,其余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析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术前、术后即时、3、5d的ICG-R15 AUC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90(0.676~0.878)、0.857(0.752~0.929)、0.855(0.750~0.927)、0.870(0.768~0.938),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比术前ICG-R15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更准确,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3.
4.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常见的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1].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不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和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常见的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1].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不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和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常见的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1].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不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和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及血清学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预测价值,并建立发生EGV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及吲哚菁绿清除试验。根据胃镜结果将患者分为无EGV组(26例)和有EGV两组(6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并筛选出可以有效预测EGV的无创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无EGV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Alb、Cr、吲哚菁绿清除率(ICG-K)均高于有EGV组(P<0.05),而AST、TBil、PT、INR、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均低于有EGV组(P<0.05)。其中ICG-R15和PLT是发生EGV的独立危险因素,且ICG-R15与EGV的风险呈正相关(OR=87.156,P<0.05),而PLT呈负相关(OR=0.984,P<0.05)。ICG-R15诊断EGV患者的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及AU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64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正常体检人员,使用日本DDG‐3300K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检测ICG 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等,计算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并分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ICGR15为(28.5±1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7±1.2)%,P<0.05];随着 CTP分级升高,肝硬化患者ICGR15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97,P<0.05);ICGR15与CTP分级呈正相关(r=0.650,P<0.05),与肝血流量或血浆清除率呈负相关(r=-0.715、r=-0.817,P<0.05);不同ICGR15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LT、前白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4、F=14.05、F=33.63、F=25.3、F=10.58、F=23.51,P<0.05),ICGR15与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37、r=0.487,P<0.05),与前白蛋白、白蛋白和ALT呈负相关(r=-0.498、r=-0.497、r=-0.272,P<0.05),其中与凝血酶原时间和前白蛋白相关性最强。结论 ICG清除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使用ICGRl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方法多为以血生化检测为代表的静态检测,大多侧重于检测肝脏的损伤程度及功能障碍情况,而对肝脏储备功能,即肝脏的有效功能状态的反映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是临床中常用肝脏储备功能检测方法,且具有微创、简便、快速、可床边实时监测并短时间重复的特点。ICG清除试验在肝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在肝脏内科、肝脏介入、重症患者、药物安全性评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步深入。现结合近几年的文献,就ICG清除试验的临床应用现状、相关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0例法乐氏四联症患儿为对象,研究了肝脏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对吲哚氰绿的清除功能,揭示了肝脏在转流后短期有可逆损害,并发现损害程度与血液稀释有关,提出肝损时期合理选择用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探讨ICG清除试验与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和MELD评分评价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7例,进行ICG清除试验,计算患者的ICG血浆清除率值(K值)、有效肝血流量(EHBF)、ICG 15 min滞留率(ICG R15),以及CTP分级和MELD评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肝脏储备功能。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TP分级:A级患者63例,B级患者45例,C级患者19例。随着CTP分级升高,ICG R15逐渐增高,而EHBF和K值则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6.96、91.26、40.94,P值均分别为0.001、0.003、0.005)。在评价肝功能方面ICG R15与MELD评分及CTP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5、0.838,P值均0.01),与EHBF及K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03、-0.901,P值均0.01)。ICG R15AUC为0.85,MELD评分AUC为0.65。结论 ICG消除试验能够准确动态反应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及MELD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R15)评分的关系,并就ICGR15、MELD和MELD-ICGR15评分对患者在半年内及远期是否发生并发症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为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预防及治疗时机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因肝硬化入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的患者112例。观察入组患者6个月、1年、2年、3年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统计并分析肝硬化患者MELD、MELD-ICGR15评分分值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使用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评价ICGR15、MELD、MELD-ICGR15评分对于肝硬化患者出现并发症可能性预测价值(P <0.05)。结果 入组患者在6个月、1年、2年、3年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54/112)、50.0%(56/112)、50.9%(57/112)、50.9%(57/112)。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17,(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对71例肝癌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人员,用日本DDG-3300K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检测ICG15分钟清除率(ICGR15),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等,计算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并分级。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肝癌患者的ICGR15为(18.7±4.3)%较正常对照组(4.7±1.2)%升高,(t=-22.39,P0.05)。CTP分级越高,肝癌患者ICGR15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3,P0.05),ICGR15与CTP分级呈正相关(r=0.722,P0.05),与肝血流量、血浆清除率呈负相关(r=-0.889、-0.753,P0.05)。不同ICGR15的肝癌患者的PT、INR、ALT、AST、Alb、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1.9、2.62、3.19、69.0、40.5,P0.05),ICGR15与PT、INR、AST、TBil呈正相关(r=0.665、0.527、0.316、0.721,P0.05),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507,P0.05),其中与PT、TBil相关性最强。结论 ICG清除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使用ICGR1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肝衰竭患者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率(ICG R15)与其他常用肝脏储备功能指标变化,评判ICGR15对预测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脉搏光度分析法(即PDD法),检测入院时ICG R15,同时检测常用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GG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固醇(CHO)。计算MELD评分。同时选取15例慢性肝炎患者、9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检测ICG R15及同期Alb、CHE、PTA和CHO。对肝衰竭组患者进行了3个月随访,确定存活及死亡情况,并对ICG R15、MELD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判断意义。结果(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ICG R15、Alb、PTA、CHE、CHO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G R15,Alb,CHE,PTA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 R15、PTA、CHO在肝硬化和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时肝衰竭存活组与死亡组ICG R15分别为(50.05±9.04)%、(56.27±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肝衰竭组ICG R15和MELD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二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5.9%和60.4%,ICG R15对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当ICG R15为52.5%时对预后判断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0.6%。(4)肝衰竭组入院时ICG R15≤50%10例,3个月时死亡2例,病死率20%;>50%22例,3个月时死亡14例,病死率63.6%。结论 (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随着病情加重PTA逐渐下降,ICG R15逐渐升高,两者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优于其他指标。(2)比较ICG R15和MELD评分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别作用,ICG R15对3个月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3)肝衰竭患者ICG R15>50%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吲哚菁绿对于诊断肝脏疾病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国产及日本产吲哚菁绿(ICG)对151例各种肝病患者进行检测。其中急性肝炎59例,慢性肝炎56例,肝炎后肝硬化33例,其ICG滞留率分别为8.40±8.13%,12.04±11.68%,28.89±13.71%;阳性率分别为28.8%,39.2%,87.8%;梗阻性黄疸3例,ICG滞留率均值为51.20%。结果显示ICG对诊断肝炎后肝硬化有价值,可以了解肝脏的贮备备能。并提示可能ICG对梗阻性黄疸有临床鉴别诊断意义。国产与日本产ICG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无肝硬化背景患者的单发肝结节常因难以鉴别良恶性而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影像学表现与肝恶性肿瘤极为相似,但二者预后不同,临床需明确鉴别诊断。现将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实时导航肝占位切除术中发现1例HAML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8,(1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肝切除术治疗者52例(肝切除术组),行RFA治疗者56例(RFA组)。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资料,比较肝衰组和非肝衰组患者的Child-Pugh和ICG-R15。结果肝切除术组和RFA组性别、年龄、BMI、AST、ALT、TBil、Alb、Child-Pugh和IC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组肿瘤最大径为(5.2±2.1)cm显著高于RFA组(2.3±2.0)cm(P0.05)。肝切除术组和RFA组分别有9例和6例发生肝功能衰竭。肝切除术组和RFA组肝功能衰竭患者Child-Pugh分值和ICG分别为(8.5±1.0)和(31.2±17.5)%、(8.6±1.1)和(38.5±13.5)%,均显著高于同组非肝功能衰竭患者(5.5±0.8)和(13.4±8.6)%、(5.7±0.6)和(14.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切除术组和RFA组中,肝功能衰竭患者与非肝衰患者ICG-R15分级和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术和RFA治疗小肝癌手术安全性相当,ICG试验对选择肝切除术还是RFA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但预测术后肝功能衰竭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胆总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常见并发症。采用吲哚菁绿(ICG)术中显影的方法精准识别胆总管,以期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的发生率。方法纳入珠海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6月行LC患者68例,其中行常规LC患者56例,ICG胆道造影引导下LC患者12例。常规LC组患者用腹腔镜白光、ICG胆道造影组用近红外光检查胆总管、胆囊管和胆囊。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术前数据进行平衡。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胆总管损伤发生率。结果胆道造影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0.9)mL,(20.2±1.6)min,(1.2±0.3)d和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0.8±2.3)mL,(48.3±5.1)min,(2.3±0.8)d和8.3%(t值分别为-22.709、-19.856、-19.507,χ2=1.287,P值均<0.05)。结论 ICG胆道造影是LC术中鉴别胆总管和胆囊管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预防胆总管的损伤。该方法胆道辨识度更高、起效时间长、可重复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