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诊断为抗NMDAR脑炎且合并或无合并卵巢畸胎瘤的3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预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合并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病毒感染样前驱症状及脑脊液淋巴细胞反应比例较低,脑脊液抗NMDAR抗体强阳性比例较高(3+~4+)。伴有畸胎瘤患者中复杂部分性癫发作常见,1例出现非惊厥性癫持续状态。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其中伴有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入院时的平均mRS评分、需要一线及二线免疫治疗联合控制的比例、首次出院后第1和18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mRS评分均低于无合并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且术后抗NMDAR脑炎的复发率更低。结论是否合并畸胎瘤对脑脊液抗NMDAR滴度及细胞学检测结果有所影响,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合并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多数症状较轻,及时手术切除畸胎瘤有助于改善预后并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抗NMADR脑炎抗体滴度测定的临床意义,观察抗体滴度与病情危重程度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32例确诊的抗NMADR脑炎患儿,给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脑电图(EEG)和头颅磁共振(MRI)等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并随访观察1年。结果儿童抗NMDAR脑炎多以精神行为异常及反复癫痫发作起病,早期不易识别。病情高峰期进展较快。需要及早进行MRI、EEG、血清及脑脊液(CSF)抗体检测,尽早明确诊断及免疫治疗,抗体阳性组与抗体强阳性组比较,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NMDAR脑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抗NMDA受体抗体的滴度水平高低有相关性,抗体滴度越高,疾病越严重。抗体的反复升高,是病情复发高危因素。抗体滴度是抗NMDA脑炎重要观察指标,对诊断及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D-aspartatereceptor encephalitis,NMDAR)脑炎临床特点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1例确诊抗NMDAR脑炎的儿童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修订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疾病最严重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随访患者恢复情况,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1例患儿中,12例病程中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1~4分),9例出现中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5~15分),轻度和中度神经功能缺损两组比较,起病年龄、脑脊液白细胞数(CSF-WBC)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CSF-NMDAR-Ig G)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其中3例失访),11例患儿完全恢复(mRS=0),7例部分恢复(mRS≤2分),完全恢复和部分恢复两组比较,随访时间及免疫治疗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抗NMDAR脑炎起病年龄、脑脊液细胞数及CSFNMDAR-Ig G滴度与患者病情轻重可能相关,免疫治疗时机及随访时间与患者预后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20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增强对抗NMDAR脑炎的认识。方法对90例临床疑似脑炎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进行抗NMDAR-IgG检测,分析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抗NMDAR脑炎患者男女比例为6:14,中位年龄24岁,首发症状及主要精神症状多有不同。20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有12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NMDAR-IgG抗体均阳性,其他8例仅在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抗NMDAR-IgG抗体。5例盆腔检查异常,其中1例病理确诊为成熟囊性畸胎瘤。6例患者脑电图异常,7例头颅MRI异常。除1例患者未接受免疫治疗死亡外,其余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3例未伴畸胎瘤的患者用二线免疫治疗后复检血清和脑脊液中抗NMDAR-IgG抗体水平下降。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中年轻女性发病率较高。二线免疫治疗可能对不伴有畸胎瘤患者的疗效更好。CSF中的抗NMDAR-IgG抗体的阳性率高于血清,同时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抗NMDAR抗体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5.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与抗NMDAR抗体在诊断该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2例各种病因的脑炎、脑病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采用转染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同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8%(9/32)的临床诊断脑炎病例组患者血清或脑脊液抗NMDAR抗体为阳性.脑脊液抗体的阳性率高于血清,其中5例抗体滴度较高的患者伴有血脑屏障破坏.这些患者均未发现肿瘤,临床上以发热、精神异常、癫痫、肌张力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突出,并有头颅MRI与脑电图异常,早期免疫治疗有效.结论 脑脊液及血清中抗NMDAR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抗NMDAR脑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复发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57例抗NMDAR抗体脑炎中10例复发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和免疫治疗。结果 10例(19%)复发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27.5岁,10例共复发14次,其中2例复发2~3次,平均复发间隔时间7.1个月(1~19月)。复发时最常见症状为癫痫(8/14)和精神行为异常(8/14),其中1例次复发仅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眩晕、行走不稳和复视。复发时13例次行抗NMDAR抗体检测,脑脊液抗体阳性率100%(13/13),血清抗体阳性率69%(9/13)。13例次复发再次给予免疫治疗仍有效,1例次拒绝治疗,出院后平均随访18.9月,3例完全恢复正常,4例遗留轻微后遗症,3例遗留较明显后遗症,影响日常生活。结论抗NMDAR脑炎复发时可表现为典型或不典型症状,脑脊液抗NMDAR抗体检测有助诊断,积极免疫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4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14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本研究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9.90±7.16)岁。85.71%患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64.29%有癫痫发作。重症患者与普通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免疫治疗,有4例患者接受了二线免疫治疗,治疗有效率78.57%(P<0.05),随访复发率为21.43%。其中重症患者组治疗总有效率40.00%。结论抗NMDAR脑炎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运动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进行免疫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对于重症抗NMDAR脑炎患者,适时采用二线免疫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可能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抗富亮氨酸胶质瘤灭活蛋白1(LGI1)抗体脑炎患者血清抗体滴度与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脑炎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血清抗LGI1抗体滴度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为高滴度组(1∶100、1∶320)及低滴度组(1∶10、1∶3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0例抗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年龄为27~69(53.5±11.2)岁, 男女比例为1∶1。其中低滴度组患者9例, 高滴度组患者11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的种类及数量上无明显差别。高滴度组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更易出现异常病灶(10/11比3/9, P=0.014)。两组患者的脑脊液抗LGI1抗体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比4/9, P=0.160)。随访时发现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死于肺栓塞, 7/20的患者可恢复至病前状态, 9/20的患者遗留记忆力减退。高滴度组患者有3/11病情复发, 低滴度组无一例复发。出院3个月及长期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Rank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5-01-01—2018-12-31河南省人民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常规、生化、抗NMDAR抗体滴度、寡克隆区带等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临床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的阳性率并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荧光免疫法回顾性检测我科过去2 y中48例临床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NMDAR抗体,总结分析NMDAR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影像、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结果 48例临床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中10例NMDAR抗体阳性(20.8%),修正诊断为抗NMDAR脑炎。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6~70岁。8例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前驱感染症状。首发症状中癫痫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各有4例,余2例以头痛或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主要表现有发热(8例)、精神行为异常(7例)、癫痫发作(6例)、头痛(5例)、意识障碍(4例)及口角及四肢不自主运动(2例)。1例头部磁共振T2及FLAIR像可见边缘叶点片状高信号。9例脑电图不同程度异常。6例脑脊液细胞学示淋巴细胞反应。结论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易被误诊。临床上对病因不明的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应行NMDAR抗体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合并卵巢畸胎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类型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抗NMDAR脑炎合并卵巢畸胎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有前驱症状,且临床过程中均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低通气、不自主运动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2例出现记忆力下降,另外1例正常。3例均接受畸胎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均提示成熟型畸胎瘤。3例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呈阳性,随访3~12个月,1例遗留记忆力减退及反应迟钝,2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均未出现症状及肿瘤复发。结论合并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早期给予畸胎瘤切除术并联合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8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与出院及随访6个月时m RS评分相关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m RS与有无意识障碍、颅内压和入住ICU的时间显著相关(P=0.009,P=0.029,P=0.037),随访6个月时的m RS与有无意识障碍、血清抗NMDAR抗体效价和脑脊液白细胞数显著相关(P=0.046,P=0.013,P=0.0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压升高是出院时m RS评分 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16;P=0.027),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加是随访6个月时m RS评分 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29;P=0.044)。结论:颅内压和脑脊液白细胞数是抗NMDAR脑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应对早期颅内压及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加的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Vitaliani等人于2005年报道了4例卵巢畸胎瘤年轻女性,她们的共同临床症状包括记忆障碍、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和通气不足。随后,Dalmau等人于2007年在上述4例和其他症状相似的8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分离出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自身抗体,首次命名了抗NMDAR脑炎。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抗体特定作用于NMDAR的NR1/NR2亚基,通过免疫介导而产生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副肿瘤性脑炎[1]。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精神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脑脊液Aβ和tau在抗NMDAR脑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9-07—2022-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4例抗NMDAR脑炎患者和13例非炎症性神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抗NMDAR脑炎组患者较对照组出现明显的发热、意识障碍、癫痫、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P<0.05);脑脊液Aβ1-42、Aβ1-4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Aβ1-42与MoCA评分(r=0.433,P=0.031)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Aβ1-42对疾病严重程度(OR=0.979,95%CI:0.962~0.997,P=0.023)、3个月疾病预后情况(OR=0.992,95%CI:0.986~0.999,P=0.020)有影响。结论 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Aβ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认知水平相关,可能是抗NMDAR脑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进一步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以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脑脊液和血清中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经激素冲击、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对症处理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结论抗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清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检测为该病的特异性检查项目。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往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抗体检测意义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炎病人35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临床资料,采用转染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其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机体结果抗NMDAR抗体检测仅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结果阳性,该患者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轻度升高、脑电图见双侧慢波、其余检查无异常。精神症状及意识水平障碍明显,免疫治疗有效。结论抗NMDAR脑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怀疑该病时需行抗NMDAR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参数特征,探讨脑脊液指标在诊断及指导治疗该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3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及IgG指数、24 h鞘内IgG合成率、寡克隆区带和血脑屏障破坏情况,并对脑脊液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增高的比例分别为49.2%和30.2%;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IgG指数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和血脑屏障破坏的比例分别为33.3%、28.6%、28.6%和34.9%。38例(60.3%)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或寡克隆区带阳性。抗NMDAR脑炎发病1个月脑脊液异常仅为白细胞升高而无寡克隆区带阳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发病1个月者(P0.05);而发病1个月鞘内IgG合成异常患者的比例率显著低于发病1个月患者(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检测时的病程时间呈负相关(r=-0.284,P0.05),而脑脊液蛋白水平与检测时的病程时间呈正相关(r=0.308,P0.05)。结论抗NMDAR脑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但中国人群中抗NMDAR脑炎患者出现脑脊液异常的比例不高。病程早期脑脊液异常表现以白细胞增多为主,病程中后期以鞘内IgG合成增加、出现寡克隆区带为主,提示抗NMDAR脑炎在不同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脑脊液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20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Dalmau等[1]提出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概念,系由机体针对NMDAR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导致的一种边缘性脑炎(LE)。此后,对该类型脑炎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成为临床最常见、最受重视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MDAR脑炎最早发现于合并卵巢畸胎瘤的女性患者,近年研究显示,抗NMDAR脑炎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的男性和女性患者,但儿童和男性患者较少合并肿瘤[2]。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前期的感染症状(如头痛、发热等),以及随后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2,CASPR2)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总结8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例患者,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33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癫痫发作(4/8)、睡眠障碍(4/8)、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8)、肌肉酸痛及不自主跳动(2/8)、精神行为异常(2/8)。入院时mRS评分中位值为3.50(2.25,4.00)分。所有患者行自身免疫脑炎抗体检测,8例患者血清抗CASPR2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中均为阴性,部分患者还合并其他类型抗体阳性。8例患者均给予一线治疗,其中1例(1/8)联合二线治疗,出院时多数患者(7/8)症状较前减轻、mRS评分较入院mRS评分降低(P<0.05),出院时患者mRS评分中位值为2.00(1.00,2.75)分。分别于出院3个月至5年时间进行随访,3例(3/8)患者完全缓解,3例(3/8)患者部分症状仍存在,1例(1/8)失访,1例(1/8)死亡。多数患者随访mRS评分较出院mRS评分降低,随访时mRS评分中位值为0.00(0.00,2.00)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临床常以周围神经高兴奋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性疼痛、失眠为不同于其他类型脑炎的突出表现,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合并其他类型自身抗体的患者往往病情更复杂。多数患者对一线免疫治疗敏感,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再发原因。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AE,分析2次及以上症状再发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及脑脊液(CSF)等的特点、治疗方案、疾病转归,并与其他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符合标准的AE共47例,包括抗NMDAR脑炎17例,平均年龄36岁(17~69岁);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11例,平均年龄61岁(47~80岁);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19例,平均年龄57岁(33~78岁)。其中再发者7例,男5例、女2例,包括抗NMDAR脑炎3例(占17.6%),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3例(占27.3%),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1例(占5%)。首次发病的起始症状包括癫痫发作5例、记忆力减退1例、精神行为异常1例。6例患者为1次再发,1例2次再发,多数为多症状再发。发病间隔0.5~4 m,平均3.5 m。再发的起始症状为:发作性抽搐4例、记忆力减退2例、意识水平下降及双下肢麻木各1例。首次发病时头MRI异常者5例,再发时原有病灶消失或出现新病灶。两次发病时脑电图除2例未完成外均异常。首次发病时均未筛查到肿瘤,1例于再发时发现中心型肺癌伴转移。CSF或血清相关抗体阳性率为100%,经一线免疫等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AE中抗NMDAR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症状好转或消失后均可再发,平均间隔时间为3.5 m,多数为多症状再发。判断复发主要依据症状学、CSF相关抗体检测、神经影像学等。AE复发的危险因素可能为免疫治疗不规范、首次未发现肿瘤、病情严重、激素减停过快、合并多重抗体及伴有炎性脱髓鞘改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