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34名健康对照者,比较3组人群的外周血ALP水平差异。观察HBV-ACLF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时和入院后1周ALP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HBV-ACLF患者ALP上升组和ALP下降组存活率的差异;分析HBV-ACLF患者入院后1周ALP的上升值与前白蛋白(PAB)和终末期肝病评分(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组、CHB组、健康对照组ALP水平分别为(421.37±136.35)、(116.14±38.62)和(104.23±35.19)U/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93,P0.05),HBV-ACLF组ALP水平较CHB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q值分别为3.704、4.548,均P0.05)。HBV-ACLF患者存活组ALP(86.17±19.36)U/L明显高于死亡组(29.46±8.2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5)。HBV-ACLF患者ALP上升组存活率73.08%(38/52)高于ALP下降组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8,P0.05)。HBV-ACLF患者入院后1周MELD评分为(35.63±5.81)分,PAB水平为(73.57±32.69)g/L,入院后1周ALP上升值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与PAB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5、0.763,均P0.0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ALP持续升高是患者预后良好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5例ACLF患者及4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FT3、FT4、TSH的表达水平,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ACLF预后的关系。结果 ACLF患者血清FT3(2.16±0.67)pmol/L及TSH(0.87±0.82)IU/mL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B患者的(2.81±0.88)pmol/L和(2.74±2.33)IU/mL。ACLF存活者的TSH的表达水平(1.12±1.09)IU/mL显著高于死亡者的(0.58±0.49)IU/mL(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TSH与总胆红素(TBil)、MEL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TBil:r=-0.508,MELD:r=-0.467,P0.05),FT3与TBil亦呈显著负相关(r=-0.399,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作为ACLF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指标,并可以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M30、CCL20的水平及其与短期(3个月)预后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HBV-ACLF患者51例(HBV-ACLF组);住院或门诊随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CHB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基线及HBV-ACLF组患者治疗2周后外周血血清M30、CCL20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HBV-ACLF组、CHB组和对照组M30、CCL20水平[(591.54±262.06)、(241.58±120.33)、(114.35±52.09)U/L;(386.51±55.12)、(177.11±27.51)、(33.95±11.62)pg/m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75、51.47,P值均<0.05)。治疗2周后HBV-ACLF死亡组患者M30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648.17±285.55)U/L vs(426.43±217.64)U/L,t=2.37,P<0.05],HBV-ACLF死亡组CCL20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232.28±39.28)pg/ml vs(352.29±52.43)pg/ml,t=-2.35,P<0.05]。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HBV-ACLF死亡组和存活组血清M30和CCL20水平的变化率[(0.08±0.04)vs(0.27±0.12);(0.39±0.06)vs(0.1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2.54,P值均<0.05)。结论血清M30、CCL20水平在HBV-ACLF患者中显著升高,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细胞凋亡及炎症程度。治疗过程中CCL20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病死率更高,M30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有相对较好的预后,动态观察M30、CCL20水平变化可能对预测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HBV-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血清IL-32和IL-10水平变化,同时比较HBV-ACLF早中晚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存活组与死亡组IL-32、IL-10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2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HBV-ACLF组IL-32水平[(500.98±152.33)pg/ml]显著高于CHB组[(281.72±99.28)pg/ml]及健康对照组[(178.16±50.54)pg/ml](P值均<0.05);HBV-ACLF组IL-10水平[(4.82±1.03)pg/ml]显著高于CHB组[(3.15±0.98)pg/ml]及健康对照组[(1.62±0.43)pg/ml](P值均<0.05)。动态监测HBV-ACLF组IL-32水平显示,HBV-ACLF早期高于中期[(540.69±155.71)pg/ml vs(498.43±135.56)pg/ml,P<0.05],中期高于晚期[(498.43±135.56)pg/ml vs(450.77±102.33)pg/ml,P<0.05];比较IL-10水平,HBV-ACLF早期低于中期[(1.94±0.44)pg/ml vs(2.83±0.97)pg/ml,P<0.05],中期低于晚期[(2.83±0.97)pg/ml vs(3.69±1.23)pg/ml,P<0.05]。HBV-ACLF感染组IL-32水平高于非感染组[(553.41±158.65)pg/ml vs(482.54±110.16)pg/ml,P=0.021];HBV-ACLF存活组IL-32水平低于死亡组[(481.95±100.67)pg/ml vs(540.62±112.45)pg/ml,P=0.011],存活组IL-10高于死亡组[(4.21±1.27)pg/ml vs(3.61±1.05)pg/ml,P=0.038]。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在HBV-ACLF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IL-32及IL-10参与疾病的进展过程,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记录263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基线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胆固醇等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其MELD评分.所有患者随访满1年.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年的随访时间内,67例死亡,病死率为25.5%.死亡组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存活组低.血清胆固醇水平随着MELD值的升高而下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胆固醇≤2.5 mmol/L、MELD评分≥30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6.286、2.983、2.272、2.168及1.853.结论 胆固醇≤2.5 mmol/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MELD评分≥30是决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提出的三重打击(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及内毒素血症)学说和免疫麻痹学说,对细胞因子在ACLF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解释〔1〕。白细胞介素(IL)-15与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表达已有学者做了研究,但在ACLF患者血清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我院37例ACLF患者病程早、中、晚期血清中LDH的变化;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LDH水平的差异;分析患者血清LDH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及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血清LDH值在ACLF早、中、晚期逐渐升高(F=10.93,P0.001);ALT/LDH值逐渐降低(F=21.09,P0.001);死亡组LDH(365.0 u/L±237.6 u/L)显著高于存活组(209.6 u/L±71.7 u/L)(t=4.88,P0.001);LDH升高程度与凝血酶原时间、MELD评分、SIRS发生率、病死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3、0.856、0.97、0.96;P值分别为0.001、0.001、0.02、0.035)。结论LDH在ACLF早、中、晚期逐渐升高;LDH升高提示ACLF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1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影响患者1年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56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0.4%。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年龄、ALT、TBil、尿素氮、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Na+、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PLT)、HBV DNA载量、MELD评分、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脓毒症、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及急性肾损伤(AKI)在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PLT是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HBV-ACLF是一个高病死率疾病,常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而影响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低PLT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中期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及和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3例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HBV-ACLF早、中期患者,观察0、4、8、24、48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HBV DNA定量、病毒学应答及生存率.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组间两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率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 (1)在4、8、24、48周时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7.5% (42/73)、71.0% (44/62)、83.1% (49/59)、86.5% (45/52);部分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0.1% (22/73)、25.8% (16/62)、16.9% (10/59)、13.5% (7/52).(2) 48周时总的生存率为71.2%(52/73);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生存率分别为61.6% (45/73)、9.6% (7/73);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的预后优于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两组比较,x2=6.8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MELD评分,HBV DNA定量在第8、24、48周较基线水平有明显改善.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HBV-ACLF早、中期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预后与病毒学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概念逐渐被临床接受和使用。由于长期肝功能异常及急性应激,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常伴恶心、呕吐,厌食、饱胀,腹痛、腹泻等突出且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自2007年3月以来在我院住院并行胃镜检查的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胃镜下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脏》2015,(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9例,对性别、年龄、Child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发症情况、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肝纤维化指标、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DNA、每日尿量、放腹水量、输血量、输蛋白量、是否使用特利加压素、是否行血液净化治疗以及是否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AKI和AKI患者Child分级(χ2=19.354,P=0.000)、MELD评分(t=-2.295,P=0.020)、感染(χ2=6.188,P=0.017)、使用特利加压素(χ2=26.099,P=0.000)、使用抗真菌药物(χ2=6.011,P=0.02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1.490,P=0.03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2.684,P=0.000)、尿素氨(BUN)(t=-7.535,P=0.000)、血肌酐(SCr)(t=-9.096,P=0.000)、透明质酸(t=-1.790,P=0.001)、层黏蛋白(t=-2.241,P=0.041)、放腹水量[t=-2.122,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使用特利加压素为AK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B=2.065,S.E=1.013,WALS=4.157,df=1,P=0.041,EXP(B)=7.882]。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AKI与Child分级、MELD评分、ALT、AST、感染、使用特利加压素、使用抗真菌药物、BUN、SCr、透明质酸、层黏蛋白、放腹水量等指标有关,其中使用特利加压素为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各60例,同期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肝衰竭患者随访至出院,动态收集患者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通过绘制CysC、肌酐和血钠浓度诊断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临界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否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AUC及最佳临界值的计算采用Medcal 12.7.1.0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50±444)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8±275)ng/ml(P=0.016)和CHB组患者(661±225)ng/ml(P=0.028)。ACLF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肌酐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311,P0.05),但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1)。住院期间,共有8名肝衰竭患者(13.3%)发展为急性肾损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是ACLF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8,P=0.021)。AUC分析显示早期诊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血清CysC水平建议值为1210 ng/ml。结论血清CysC检测有助于ACLF伴肌酐水平正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90例生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HBV—ACLF)早、中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随访调查我院2006年9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190例HBV—ACLF早、中期患者,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对该组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分析显示:生存时间0.1.2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10个月。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1.8%、57.6%和57.6%。影响生存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降低早、中期HBV—ACLF患者死亡风险,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0.597;而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可以显著增加HBV—ACLF患者死亡风险,RR分别为2.186、2.075、1.864。结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早、中期HBV—ACLF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可降低早、中期HBV—ACLF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中围产期肝衰竭较少见,一旦出现则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或新生儿)的生命。目前,国内治疗围产期合并急性肝衰竭的诊疗规范尚不完善,特别是在肝移植时机选择等问题上尚无共识。随着多学科诊疗的开展和肝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肝移植在围产期合并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文报告肝移植治愈围产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  相似文献   

15.
16.
《肝脏》2017,(1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MELD评分系统评分,同时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FT_3、FT_4、T3、T_4、TSH,对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ELD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MELD评分与甲状腺激素FT_3(r=0.833,P0.0001)、FT_4(r=0.736,P0.0001)呈显著正相关;MELD评分与甲状腺激素T_3(r=-0.785,P0.0001)、T_4(r=-0.797,P0.0001)、TSH(r=-0.589,P0.0001)呈显著负相关。死亡组T_3、T_4、TSH显著低于成活组,死亡组MELD评分、FT_3、FT_4显著高于成活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联合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ELD评分对临床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内科》2016,(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9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肝利胆、补充能量、血浆、白蛋白,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调节酸碱、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LDT治疗,6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生化血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载量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LT、TBIL、PA、CHE、PTA、及HBV-DNA载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ALT,TBIL,PA,CHE,PTA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HBV-DNA载量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周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转阴率(56.4%)显著高于对照组(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DT治疗HBV-ACLF,能有效改善患者ALT、TBIL等生化学指标,抑制HBV复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不良反应轻微,是治疗HBV-ACLF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住的HBV-ACLF患者110例,根据住院60 d内是否病死分为生存组(n=64)及病死组(n=46)。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检测血清IL-8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病死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测HBV-ACLF患者60 d病死情况时,IL-8的AUC为0.817,MELD评分的AUC为0.811,IL-8联合MELD评分预测60 d病死情况的AUC为0.841。入院时高IL-8水平(≥349.7 pg/ml)患者60 d总体生存率著低于低IL-8水平(<349.7 pg/ml)患者(36.4%vs.80.0%,Log-rank P<0.001)。结论血清IL-8水平作为评价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肝衰竭患者极期与缓解期HBV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观察并比较51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变化。结果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分别为20.5±4.4分和12.2±6.1分,HBV DNA载量为6.2±1.5log10 copies/ml和4.5±1.5log10 copies/ml,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则分别为11.9±3.2分和6.4±3.1分,HBV DNA载量为6.5±1.5log10 copies/ml和4.9±1.8log10 copies/ml。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之间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均存在差别(t=6.692~13.215,P均0.000)。结论不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还是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着肝病的缓解,其MELD评分明显下降,HBV DNA载量出现显著的自发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