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2020,(5)
目的通过对吲哚菁绿(ICG)清除率的测定来预测肝切除术患者肝功能的状态。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入院收治施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CG清除试验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比较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ICG15min潴留率(ICG-R15)与观察资料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8例患者中肝功能正常52例,肝功能不全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小板、总胆红素、ALT、AST、前白蛋白、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手术时间、术前ICG-R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中ICG-R15及肝切除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ICG-R15为(14.5±7.0)%,较术前的(6.8±5.5)%,显著上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术中ICG-R15与术前ICG-R15、术中出血量及肝切除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9、0.72和0.60,均P0.05)。将术中ICG-R15、术前ICG-R15、术中出血量及肝切除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术中ICG-R15肝切除量是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ICG清除率的测定有助于为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肝功能状态提供参考,术中ICG-R15是患者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肝性脑病(HE)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经TIPS治疗的9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PS术后是否发生HE分为HE组(n=24)和非HE组(n=71);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ICG-R15测定、CTP分级、MELD评分。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PS术后HE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ICG-R15、CTP和MELD评分对H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TIPS术后12个月内HE发生率为25.2%(24/95)。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TIPS术后HE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支架位置(P=0.021)、ICG-R15(P=0.005)、CTP分级(P=0.040)。多因素分析显示支架位置为门静脉右支(OR=3.373,95%CI:2.346~5.103,P=0.010)、ICG-R15 30%(OR=2.107,95%CI:1.331~3.212,P=0.036)是预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TIPS术后H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ICG-R15、MELD评分和CTP分级预测TIPS术后HE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9、0.638和0.621。结论 ICG-R15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术后HE发生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HC)根治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肿瘤研究所200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联合半肝切除的HC根治术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血清TBil、Alb水平,是否保留肝动脉血供,是否行非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7例(13.49%)发生急性肝衰竭,其中死亡11例(8.73%)。术前血清TBil200μmol/L[比值比(OR)=1.78,95%可信区间(95%CI):1.05~3.04,P=0.029]、术中失血量800 ml(OR=2.64,95%CI:1.33~3.95,P=0.037)、未保留肝动脉血供(OR=3.57,95%CI:2.21~5.09,P=0.002)、采用非选择性肝血流阻断(OR=1.36,95%CI:0.79~1.78,P=0.037)是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减黄、减少术中出血、保留肝动脉血供、避免非选择性肝血流阻断对于减少联合半肝切除的HC根治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168例行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1例(18.5%)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Alb水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手术距急性胆管炎控制的时间间隔(ISAC)、肝切除术范围和胆肠吻合术是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5.407、4.263、11.633、6.023、5.000、5.815,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比值比(OR)=3.028,95%可信区间(95%CI):1.791~5.121,P=0.002]、ISAC4周(OR=1.539,95%CI:1.010~2.345,P=0.046)、胆肠吻合术(OR=2.389,95%CI:1.261~4.527,P=0.028)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合并胆汁肝硬化、ISAC4周、胆肠吻合术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并改善这些因素有利于早期预防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结束即时、术后3、5 d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关系,对比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在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之间的差别。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14例,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56例,肝功能不全发生率20.0%。肝功能良好组中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5.73±4.31)%、(12.36±7.41)%、(11.51±8.76)%、(9.60±7.00)%;肝功能不全组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18.02±13.48)%、(32.54±18.67)%、(34.73±18.49)%、(25.34±11.49)%,2组间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68、3.966、4.571、4.901,P值均0.05);术前ICG-R1510%、10%ICG-R1520%、ICG-R1520%的3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1.10%、18.2%、62.5%,术后即时分别为0、20.0%、100%,术后3 d分别为6.3%、11.1%、50.0%,术后5 d分别为5.3%、12.5%、62.5%,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伴随ICG-R15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374、28.024、14.810、21.159,P值均0.001);术后即时3组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前、术后3、5 d中除ICG-R1510%与10%ICG-R1520%以外,其余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析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术前、术后即时、3、5d的ICG-R15 AUC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90(0.676~0.878)、0.857(0.752~0.929)、0.855(0.750~0.927)、0.870(0.768~0.938),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比术前ICG-R15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更准确,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肝切除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肝切除术的31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66例)和非POD组(248例)。采用SPSS软件(美国Version 26)与R软件(美国Version 4.1.2)进行数据分析及绘图。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患者肝切除术后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14例老年肝切除患者中,21.0%(66/314)发生POD。高龄(OR=1.167,95%CI 1.058~1.287;P<0.001)、体质量指数<18.5 kg/m2(OR=2.115,95%CI 1.124~3.980;P=0.018)、术前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OR=1.096,95%CI 1.047~1.148;P=0.021)、术前高查尔森合并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103例中晚期HCC并首次行TACE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分为肝功能代偿良好组与肝功能代偿不全组,将病例进行对照研究,将患者术前、术后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主要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患者吸烟、年龄、门脉II级主干癌栓、乙肝、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谷氨酰转肽酶GGT、肿瘤大小均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年龄、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谷氨酰转肽酶GGT、肿瘤大小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高龄、肿瘤较大、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的中晚期HCC患者行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7例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58例,接受肝叶切除术治疗49例。术后随访3年,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射频消融患者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肝切除术组(P0.05),而血清ALB水平显著高于肝切除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对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 a、2 a和3 a总生存率分别为84.5%(49/58)、65.5%(38/58)和44.8%(26/58),而肝切除术组则分别为85.7%(42/49)、67.3%(33/49)和46.9%(23/4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32,P=0.859;x~2=0.040,P=0.842;x~2=0.048,P=0.827);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HR=0.372,95%CI:0.105~0.876,P=0.033)与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有关,而血清AFP水平(HR=3.043,95%CI:1.007~5.248,P=0.035)、肿瘤数目(HR=0.871,95%CI:0.344~0.902,P=0.401)和肿瘤直径(HR=1.631,95%CI:1.273~3.045,P=0.005)与HCC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多(HR=0.087,95%CI:0.045~0.498,P=0.009)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分化低(HR=2.974,95%CI:1.865~4.097,P=0.046)、肿瘤数目多(HR=0.062,95%CI:0.033~0.378,P=0.002)和肿瘤直径大(HR=2.216,95%CI:1.778~5.026,P=0.007)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与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射频消融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肝功能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中晚期HCC首次行TACE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分为2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主要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患者吸烟、年龄、门脉Ⅱ级主干癌栓、乙肝、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肿瘤大小均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GGT、肿瘤大小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肿瘤较大、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GGT升高的中晚期HCC患者行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11.3%。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9%比18.7%,20.1%比52.9%,均为P<0.05),累及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死亡组高于存活组(41.2%比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5.433, 95%CI:1.618~18.240,P=0.006)、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OR=1.011, 95%CI:1.004~1.020,P=0.019)、同期行CABG(OR=10.288, 95%CI:2.513~42.118,P=0.001)为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累及冠状动脉同期行CABG是ATAAD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鸾  孟繁坤  郑颖  孙丽娟  李欣 《肝脏》2020,(3):264-266,28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应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for Injection,ICG)清除试验评价患者肝脏功能、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的价值,并比较术后肝功能恢复与术前肝硬度值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北京佑安医院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择期手术患者共64例,术前均行ICG排泄试验,记录ICG-R15、ICG-R10、ICG-R5、有效血流量及ICGK值,检测肝脏硬度值,确定肝功能生化指标进行Child-pugh分级,术后评估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患者中Child A级53例,Child B级11例,两组间R15、R10、R5、有效血流量、ICGK,术前ALT、术前AST、胆碱酯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R15<10%、10%~20%、≥20%三组患者,各组例数分别为38例、11例和15例,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例数分别为7例、4例、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A组R15与术前ALT、术前AST、胆碱酯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0.486、-0.526、0.41和0.327。对比术后肝功能不全组与未出现肝功能不全组术前肝弹性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及肝脏硬度值可用于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肝脏功能情况,帮助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69-2375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的风险因素。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组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组间合并慢性HBV感染比例(χ~2=5.616,P=0.018)、无症状肝损伤比例(χ~2=9.451,P=0.002)、肝衰竭比例(χ~2=9.453,P=0.002)、需调整抗结核方案比例(χ~2=16.787,P0.001)、首次肝损伤时间(Z=-4.001,P 0.001)、肝功能恢复时间(Z=-1.735,P 0.001)、肝性脑病比例(χ~2=4.114,P=0.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肝损伤时间 8周(OR=3.94,95%CI:1.02~15.25,P=0.047)、无症状肝损伤(OR=7.64,95%CI:1.63~35.86,P=0.010)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慢性HBV感染(OR=14.42,95%CI:2.66~78.09,P=0.002)、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11.97,95%CI:2.03~70.50,P=0.006)是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OR=0.07,95%CI:0.01~0.51,P=0.0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抗结核药物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合并HBV感染、无症状肝损伤、发现肝损伤时间晚、低蛋白会增加严重肝损伤发生风险。定期随访、肝功能监测、适当营养支持和HBV筛查对降低抗结核期间的肝损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脾脏硬度(SS)和脾脏体积(SV)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9年2月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术前测量SS、肝脏硬度(LS)、SV、剩余残肝体积(FRLV)和炎症指标等。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S与LS、SV的相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HLF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S、SV/FRLV和入肝血流阻断(HIO)的临床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最终纳入148例HCC患者,其中21例(14. 2%)发生PHLF。根据术后病理报告,73例(49. 3%)患者发现肝硬化。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比较,SV、LS、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 610、6. 952、20. 580,P值均0.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与LS、SV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50、0. 453,P值分别为0. 002、0.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硬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LS、SS、SV/FRLV、手术时间、是否输血、HIO时间均与PHLF的发生有关(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FRLV[风险比(HR)=26. 564,95%可信区间(95%CI):1. 611~422. 541,P 0. 001]、SS(HR=1. 018,95%CI:1. 014~1. 154,P=0. 008)和HIO时间(HR=1. 045,95%CI:1. 012~1. 084,P=0. 002)是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FRLV预测PHLF的AUC为0. 867(95%CI:0. 755~0. 926,P 0. 001),敏感度为0. 783,特异度为0. 919; SS预测PHLF的AUC为0. 856(95%CI:0. 715~0. 984,P 0. 001),敏感度为0. 673,特异度为0. 862; HIO预测PHLF的AUC为0. 694 (95%CI:0. 542~0. 862,P=0. 003),敏感度为0. 696,特异度为0. 741。结论 SS与SV/FRLV有助于预测HCC患者PHL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Gd-EOB-DTPA-MRI)对残肝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评估,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肝部分切除治疗的72例肝癌患者。通过Gd-EOB-DTPA-MRI测量并计算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全肝体积(LV)、标准肝体积(SLV)及功能性残肝体积(FLV)。统计学处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共有72例肝癌患者符合要求纳入研究,其中肝功能不全患者9例,无肝功能不全患者6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AST、RE及FLV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密切相关。将术前AST值、RE及FLV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FLV(OR=0.572,P0.05)是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OB-MRI测量的FLV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非肝硬化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清流县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孟超肝胆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2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肝硬化HCC组(HCC-C组,131例)和非肝硬化HCC组(HCC-NC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第一肝门阻断率、肝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和术后情况(包括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1)HCC-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HCC-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3)。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率和肝门阻断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12,P=0.835;χ~2=0.969,P=0.537;χ~2=2.236,P=0.692)。(2)HCC-C组和HCC-NC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53%(40/131)和21.50%(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3,P=0.02)。其中HCC-C组和HCC-NC组患者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6.11%(8/131)、3.05%(4/131)、5.34%(7/131)和3.23%(3/93)、2.16%(2/93)、1.08%(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57、4.465、7.326,P值分别为0.04、0.02、0.03)。HCC-C组患者和HCCNC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分别为6.11%(8/131)和2.15%(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2,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hild-Pugh B级、手术时间 360分钟、输血、肝切除范围≥3段和肝硬化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LB 38 g/L、Child-Pugh B级、输血和肝切除范围≥3段是HCC-C组患者围术期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中出血量 1200 ml是HCC-NC组患者围术期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77,95%CI:2.695~84.353,P=0.02)。结论肝硬化是影响HCC患者肝癌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CC-C组患者出现围术期肝功能衰竭和病死的风险显著高于HCC-NC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与否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结果 37例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08%。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t=2.291)、MELD评分(t=1.852)、门静脉直径(t=1.982)、脾静脉直径(t=2.582)、肠系膜上静脉直径(t=2.186)、脾静脉流速(t=2.109)、脾蒂切除方式(χ~2=4.5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显示,脾静脉直径、肠系膜上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术前B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7、2.654、2.312、2.187,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比值比(OR)=0.859,95%可信区间(95%CI):0.750~0.983,P=0.027]、脾静脉直径(OR=1.191,95%CI:1.035~1.370,P=0.015)、脾静脉流速(OR=1.125,95%CI:1.004~1.262,P=0.043)、肠系膜上静脉直径(OR=1.202,95%CI:1.001~1.444,P=0.048)、Ⅰ级脾蒂切除(OR=2.815,95%CI:1.056~7.503,P=0.039)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BMI22.54 kg/m2(敏感度75.9%,特异度58.3%)或术前脾静脉直径11.50 mm(敏感度72.7%,特异度62.9%)时,提示脾切除断流术后更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BMI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针对二者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肝中叶切除术和半肝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肝细胞癌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提供了肝中叶切除与半肝切除治疗中央型肝细胞癌对比研究的文献。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衰竭例数、围手术期病死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等指标,并应用Review Manager 5. 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判断。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两类变量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样本量1861例,其中肝中叶切除组1054例,半肝切除组8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中叶切除组患者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半肝切除组(OR=0. 37,95%CI:0. 16~0. 87,P=0. 02);而手术时间(WMD=15. 17,95%CI:-18. 75~49. 05,P=0. 38)、术中出血量(WMD=100. 96,95%CI:-15. 29~217. 21,P=0. 09)、围手术期病死率(OR=0. 55,95%CI:0. 26~1. 17,P=0. 12)、术后胆漏发生率(OR=1. 32,95%CI:0. 74~2. 38,P=0. 35)、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等指标并无明显差异。结论肝中叶切除术可明显降低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风险,对于存在肝硬化的中央型肝细胞癌患者,有经验的医师可优先考虑肝中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神经系统并发症组43例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手术情况,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动脉夹层病史、高脂血症发生率、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心包积液发生率高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长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8.224,95%CI(1.188,56.913)]、心包积液[OR=3.888,95%CI(1.539,9.826)]、手术时间[OR=5.824,95%CI(1.880,18.046)]、体外循环时间[OR=7.078,95%CI(1.988,25.206)]、主动脉阻断时间[OR=7.776,95%CI(1.027,58.775)]、入住ICU时间[OR=8.891,95%CI(1.103,71.693)]及呼吸机使用时间[OR=7.996,95%CI(1.131,56.547)]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心包积液、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入住ICU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6年5月收入陕西省人民医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接受EVL治疗的506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有术后早期出血分成出血组(n=38)和无出血组(n=468)。收集可能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χ~2=5.675)、治疗前呕血次数(t=1.335)、治疗前呕血量(χ~2=1.983)、黑便次数(t=2.984)、静脉曲张条数(t=1.083)、血清PT(t=2.182)、PTA(t=2.584)、Alb(t=1.046)、TBil(t=2.463)、AST(t=3.473)、腹水严重程度(χ~2=8.484)、Child-Pugh评分(t=1.664)、Child-Pugh分级(χ~2=15.675)、套扎点数(t=1.134)、套扎次数(t=3.902)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比值比(OR)=1.598,95可信区间(95%CI):1.038~2.929],Child-Pugh评分7.2(OR=2.306,95%CI:1.443~3.031),治疗前呕血:少量(OR=1.342,95%CI:1.014~2.627)、中量(OR=2.763,95%CI:1.356~4.122)、大量(OR=4.675,95%CI:2.321~6.929)等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Alb31.5 g/L是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保护因素(OR=0.411,95%CI:0.288~0.641,P0.05)。结论 EVL术后应加强对男性患者的健康教育,早期纠正肝功能、凝血功能异常,改善患者Alb水平,防治腹水,提高扎套术实施技术水平,以降低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腹腔镜同期联合手术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普外科105例HCC合并肝硬化PHT腹腔镜同期联合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的30项因素,包括基本情况、疾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观察手术恢复情况,记录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或 Fisher精确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5例患者中66例行腹腔镜断流联合肝切除术,39例行腹腔镜断流联合射频消融(RFA),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无术后30 d和住院期间死亡病例,中位住院时间20(14~25)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71%(27/105)。吸烟(OR=3.362,95%CI:1.282~8.817,P=0.014)、MELD评分(OR=3.801,95%CI:1.007~14.351,P=0.049)、肿瘤位置(OR=1.937,95%CI:1.169~3.211,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