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肝脏》2016,(11)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A组(n=40例),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B组(n=40例),然后A组根据4周时HBV DNA下降再分为2组,下降2 log10为A1组,下降2 log10为A2组,A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24周、48周时对4组患者的HBsAg、HBV DNA血清阴转,HBsAg、HBeAg血清转换,ALT复常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3/40),8.0%(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1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2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后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较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好,其疗效受到HBV DNA载量下降水平、继续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9例,恩替卡韦治疗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48周。结果治疗48周时,ADV组HBV DNA转阴率为79%,而ETV组为100%(P〈0.05);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LT复常率也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两组HBeAg阴转和需要停药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显著相差。结论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本研究观察时间尚短。  相似文献   

3.
白留江 《肝脏》2014,(10):774-776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病毒载量高(HBVDNA>105 IU/mL)伴肝脏有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a-治疗24周~48周未达到持续无病毒核酸学(HBVDNA>105 IU/ml或 HBVDNA下降小于2log)、无病毒血清学及生物化学指标应答效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序贯或联合治疗,疗程48周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240周。结果替比夫定组:40例中完全应答15例(37.5%),部分应答25例(62.5%),无应答0。恩替卡韦组:40例中完全应答6例(15%),部分应答34例(85%),无应答0。阿德福韦酯组:20例中完全应答15例(37.5%),部分应答25例(62.5%),无应答0。治疗结束时应答三组均100%。144周时持续应答恩替卡韦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均100%,理想应答0;替比夫定组持续应答35(87.5%)。复发5例(12.5%)进行基因耐药分析发现5例患者均为替比夫定耐药加用阿德福韦酯8周后病毒学应答;不作为疗效考核,无理想应答患者。192~240周时持续应答恩替卡韦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均100%,其中理想应答恩替卡韦组1例(2.5%)、阿德福韦酯组1例(5%);替比夫定组持续应答40(100%)、理想应答2例(5%)。三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替比夫定组10例肌酸激酶轻度升高未影响治疗,未发生末稍性神经炎。结论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6例,其中39例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47例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结果在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6%和68%,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41%和10%(P〈0.05或P〈0.01);在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85%,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51%(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明显增加HBV DNA转阴率及谷丙转氨酶复常率。  相似文献   

5.
薛乐洋 《肝脏》2016,(6):459-462
目的探究与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恩替卡韦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及52周血清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病毒学反弹率。结果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治疗12周后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及ALT复常率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病毒反弹率相比差异也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治疗24周后较恩替卡韦组相比,HBeAg转阴率较高(P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治疗52周后相比,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学突破率及病毒反弹率较低(P均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相比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周的疗效,以探讨理想的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44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96 w的疗效。结果在96 w治疗结束时,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LT复常率、血清HBV 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95.5%、84.1%和38.6%,而联合治疗患者则分别为88.1%、42.9%(P〈0.05)和31.0%;两组均无患者血清HBsAg转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抗病毒治疗在96 w时的病毒学应答率显著优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观察经恩替卡韦治疗1年至4年后e抗原仍为阳性的难治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继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在12周、24周、48周定量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HBsAg、HBeAg及HBeAb等变化。结果(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6.7%,48周上升至3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HBsAg水平持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e抗原仍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继续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缩短疗程,为最终停药可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的不同时机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观察干扰素治疗患者分别在治疗起始时联合阿德福韦酯、12周应答不佳者及24周应答不佳者联合拉米夫定最终各组疗效。结果:48周时及停药后24周时,起始时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及12周应答不佳者联合拉米夫定组患者的病毒转阴率、 ALT复常率、 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而HBeAg转换率并未有明显提高( P>0.05)。结论:治疗起始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根据12周应答情况加用拉米夫定治疗均能一定程度提高治疗应答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85例)和阿德福韦酯组(9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后48周时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替比夫定治疗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P〈0.01),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24周和36周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也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48周,替比夫定组有2例,阿德福韦酯组有1例出现病毒学反弹;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强的抑制HBV作用,其治疗可提高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  相似文献   

10.
<正>编辑同志:我们近期应用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3例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例1男,45岁,口服恩替卡韦10年;例2男,28岁,口服恩替卡韦10年;例3女,21岁,口服拉米夫定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5年)治疗已获得完全应答的血清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 g分别为250 IU/ml、3300 IU/ml和10 IU/ml,均采用长效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4周。结果治疗24周时,ALT复常28例(93.3%),HBV DNA阴转28例(93.3%),HBeAg阴转13例(50.0%),HBeAg/抗-HBe血清转换12例(46.6%)。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初始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对60例慢乙肝治疗患者进行研究,A组患者(n=29)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B组患者(n=31)使用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48周。观察治疗过程中12、24、48周时患者ALT复常率、HBV-DNA应答率、HBeAg、HBsAg的转阴率和转换率。[结果]2组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分别为82.8%(24/29)、83.9%(26/31),HBV-DNA应答率分别为86.2%(25/29)、90.3%(28/3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5%(10/29)、35.5%(11/31),HBsAg血清学转换率6.9%(2/29)、6.5%(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未显示疗效优势,初始全程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病毒抑制的速度和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包括发生疗效欠佳及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0例对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继续予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天)治疗;优化组在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的同时,联合使用恩替卡韦(0.5 mg/d)优化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和48周分别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检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生物化学应答率(BR)、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R)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优化组患者治疗48周后BR、CVR、VBR分别为75.0%(12/16)、81.8% (27/33)、3.0%(1/33),对照组分别为26.3% (5/19)、32.4% (12/37)和21.6% (8/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9%(1/17)和13.3% (2/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良好,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结论 对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起始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9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另33例给予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评价两组治疗24周、48周和96周时的疗效。结果在治疗24周、48周和96周时,联合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75.9%、89.7%、100%)和HBV DNA转阴率(72.4%、89.7%、96.6%)与单药治疗组(78.8%、87.9%、100%和69.7%、78.8%、87.8%)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0%和17.2%,与单药治疗组(0%和9.1%)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96周时,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37.9%,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15.2%,P﹤0.05)。结论拉米夫定起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董宇 《肝脏》2016,(2):132-134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序贯方案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伴肝脏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干扰素治疗无应答伴肝脏损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n=30)、恩替卡韦组(n=30)及阿德福韦酯组(n=30)3组。治疗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比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完全应答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P0.05),部分应答率均显著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复发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P0.05),而替比夫定组患者的复发率又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替比夫定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干扰素治疗无应答伴肝脏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经治后,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恩替卡韦治疗至少1年且HBV DNA阴转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或延长至72周,恩替卡韦组患者予以续恩替卡韦治疗,观察至96周。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两组各17例;联合组中1例退出研究,6例干扰素延长至72周;恩替卡韦组均治疗及观察至96周。联合组患者HBsAg清除率:48周1/16(6.25%),72周2/16(12.50%),96周3/16(18.75%); HBsAg血清学转换率:48周0/17(0), 72周2/16(12.50%),96周2/16(12.50%)。恩替卡韦组24、48、72周时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为0。24、48、72、96周时联合组低HBsAg患者的比率均较高,HBsAg下降比率分别为59.22%、85.38%、76.11%、66.56%。联合组进一步分析示基线HBsAg1 500 IU/ml患者HBsAg下降比率均较高。联合组患者出现更多不良反应,但较轻。结论: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考虑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以期降低HBsAg水平,有助达到临床治愈目标,基线HBsAg水平较低的患者属于优势人群,疗程中根据应答结果调整方案,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17,(9)
目的探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对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HBV DNA阴转后,根据HBeAg变化情况,指导后期的治疗用药,预测停药的时间及可能性。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门诊及住院口服NAs 6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BV DNA阴转6年后,HBeAg转阴例数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出现耐药与未出现耐药组、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学转换例数。并按初治单用拉米夫定者、阿德福韦酯者、恩替卡韦者分为3组,了解在HBV DNA阴转6年后,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例数。结果 (1)63例患者在HBV DNA阴转6年后,HBeAg转阴例数为23例,阴转率36.5%,血清学转换率11.1%;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HBeAg转阴例数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HBeAg血清学转换例数最多,3组在HBeAg血清学转换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出现耐药与未出现耐药组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未出现耐药的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出现耐药的患者。(3)治疗前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NAs抗病毒治疗,在HBV DNA阴转后,通常需要4至6年的继续抗病毒治疗,才能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才有停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5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分为两组,给予45例CHB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0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结果 在治疗24 w末,两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在治疗48 w末,联合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较恩替卡韦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提高HBeAg转阴率和血清转换率,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美国最新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节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军  陈文  张政  胡瑾华 《传染病信息》2006,19(4):I0001-I0004
HBeAg阳性患者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的获批一线药物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临床资料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每天10mg,治疗1年可使患者组织学改善,HBV DAN和ALT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上升。19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的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共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组,B组为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组。观察两组患者分别服药12、24、48周时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转换率有无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病毒耐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12、24、48周时病毒学、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24周时两组血清学转换率无明显差异,而48周时B组HBe 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0%vs 67.5%,22.5%vs 45.0%,χ~2值分别为4.114 3、4.528 3,P值均0.05)。B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高于A组。结论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均可有效抑制高载量HBV DNA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实现HBe Ag的血清学转换。但两种方案各有利弊,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