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由于循环系统在个体生存和生长发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肺脏是人体惟一具备体循环和肺循环两套系统的器官,肺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随着儿科各亚专业临床技术的发展,儿童肺血管疾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儿童与成人肺血管疾病谱的差异、儿童肺高压的研究方向、儿童肺栓塞的疾病规律和早产后慢性肺疾病中的血管异常这四个方面对儿童肺血管疾病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关注焦点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展示儿童肺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性,在未来能够聚合多学科和多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诊断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男女比例为2.2∶1(20/9);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岁...  相似文献   

4.
对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例1, 女, 8岁, 主因"发热5 d、咳嗽2 d"入院。例2, 男, 7岁, 主因"间断发热伴咳嗽24 d, 胸痛1 d"入院。2例患儿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且抗磷脂抗体均为阳性, 治疗过程中出现右心血栓及肺栓塞, 血栓相关症状表现均不典型。经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 心腔血栓最终消散, 肺栓塞好转。针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 除抗凝治疗外, 部分患儿可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PLT)数量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103例,其中普通感染组30例,脓毒症组73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和PLT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普通感染组比较,脓毒症组AT-Ⅲ活性和PLT数量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正常对照组和普通感染组间三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脓毒症患儿中严重脓毒症组、DIC组和死亡组的AT-Ⅲ活性和PLT数量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IC组三项指标同时异常的发生率为70.37%。结论儿童脓毒症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和PLT数量检测有助于儿童脓毒症时DIC的早期诊断,并且对患儿的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儿科杂志,2013,31(6):530-532  相似文献   

6.
对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例1, 女, 8岁, 主因"发热5 d、咳嗽2 d"入院。例2, 男, 7岁, 主因"间断发热伴咳嗽24 d, 胸痛1 d"入院。2例患儿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且抗磷脂抗体均为阳性, 治疗过程中出现右心血栓及肺栓塞, 血栓相关症状表现均不典型。经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 心腔血栓最终消散, 肺栓塞好转。针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 除抗凝治疗外, 部分患儿可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8.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栓形成,主要累及深静脉、肺和脑等器官。中心静脉置管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实变范围超过肺组织2/3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风险。血液D-二聚体(>5 mg/L)升高是预测血栓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敏感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成像等检查是确定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动脉栓塞宜采用个体化的抗凝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清D-二聚体数值与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诊断且未经治疗的过敏性紫癜单纯型的47例患儿及39例混合型患儿病程初期与发病两周后的血清D-二聚体,并进行对比、判断。结果入院时诊断单纯型和混合型的患儿初期血清D-二聚体对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儿发病两周后血清D-二聚体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将病程初期与病程超过两周后两组血清D-二聚体增高患儿的例数分别与最终病程超过3月的例数进行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初期血清D-二聚体增高不能提示病程迁延;而病程超过两周后血清D-二聚体增高多提示病程迁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儿童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在儿童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2例MPP患儿,其中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者30例作为大叶性肺炎组,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者22例作为间质肺炎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TM和D-D水平。结果:大叶性肺炎组、间质性肺炎组、对照组血浆TM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3.83、15.56、8.78μ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叶性肺炎组和间质性肺炎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叶性肺炎组血浆TM水平高于间质性肺炎组(P<0.05)。大叶性肺炎组和间质性肺炎组血浆D-D水平(中位数)均明显高于参考值中位数(P<0.01);大叶性肺炎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间质性肺炎组(0.35μg/mL vs 0.13 μg/mL, P<0.01),且大叶性肺炎组血浆D-D升高比例明显高于间质性肺炎组(87% vs 59%,P<0.05)。结论:血浆TM 和D-D水平在MPP患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升高,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者升高更明显,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参与了MP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不仅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还能引起肺外的临床表现。其中动静脉栓塞早期识别困难,缺乏特异性临床征象,心、肺、脑等一旦发生栓塞病情危重,可短期内致死或致残,极大地威胁了儿童健康。血栓形成多伴有D-二聚体的升高,但D-二聚体水平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1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重型、危重型患儿作为观察组(24例),轻型、中型患儿作为对照组(158例)。收集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资料及入院8 h内的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以入院28 d死亡为主要结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观察两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后,根据ROC曲线判断不同结局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肺水肿、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134 ± 21)s比(164 ± 34)s]、D-二聚体[(6.31 ± 3.20)mg/L比(12.43 ± 5.67)mg/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352 ± 45)μg/L比(465 ± 103)μg/L]、血小板(platelets,PLT)[(87 ± 35)×109/L比(45 ± 24)×109/L]、乳酸(lactate,Lac)[(2.6 ± 1.1)mmol/L比(6.0±2.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细胞特征分析指标淋巴细胞[(2 749 ± 686)×106/L比(2 374 ± 851)×106/L]、CD3+[(1 821 ± 487)×106/L比(1 065 ± 539)×106/L]、CD4+/CD8+ (1.65 ± 0.73)比(1.00 ± 0.25)、CD19+[(559 ± 105)×106/L比(487 ± 133)×10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炎症反应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2 ± 15)ng/L比(56 ± 2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比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纳入指标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死亡为主要结局,发现Lac、CD8+、D-二聚体、vWF、PCT升高与患儿死亡率相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PLT、CD4+/CD8+为保护性因素;以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发现CD8+、D-二聚体、Lac、PCT是引起次要结局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行ROC曲线分析,主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度为81.22%、AUC 0.769;次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7.61%、特异度为77.59%、AUC 0.891。结论 CD8+、D-二聚体、Lac、PCT、vWF等指标联合对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良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种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在重症肺炎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13例重症肺炎患儿根据其是否合并Pre-DIC分为Pre-DIC组和病例对照组,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的FM、D-D、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三组间除FIB外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FM、D-D、FDP、APTT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re-DIC组最高,病例对照组次之;Pre DIC组的P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病例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和病例对照组的TM和PL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前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中FM、D-D、FDP诊断重症肺炎患儿DIC前状态的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0.84、0.76、0.64,三者联合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FM、D-D、FDP可作为重症肺炎患儿Pre-DIC诊断中有价值的标志物,3项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妊娠环境、出生后的环境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湿疹、变应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变应性哮喘及变应性胃肠炎。治疗应重视早期干预、避免接触变应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以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肺弥漫性疾病(diffuselung disease,DLD)是包括急性和慢性起病、累及肺实质和肺间质的多疾病群 ,已报道的疾病逾百种。由于其发病率上升、疾病谱庞杂、诊断难度大、治疗棘手等诸多原因 ,病因分析和诊治策略已成为呼吸学界研究的热点 ,二十多年来有很大进展。儿童DLD在疾病谱和分类上有其特点 ,对于儿童DLD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1~5]。对DLD的普遍理解是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_tiallungdisease,ILD)。ILD的命名缘自1933年Hamman和Rich的首次病例报告。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并明确 ,此类急、慢性的不同程度肺纤维化的疾病 …  相似文献   

16.
儿童肺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既往认为儿童PE在临床少见 ,但国内外大量资料及尸检证实本病并不罕见。在原发病基础上存在PE高危因素 ,是其发病主要原因。对PE诊治的延误是造成患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就儿童PE的高危因素、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希望提高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漏误诊的发生。一、发病率国内外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Buck等[1 ] 对 1 955~ 1 979年中死亡患儿 (0~ 1 9岁 ,平均 8岁 )的尸检调查表明 …  相似文献   

17.
儿童酸相关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梅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9):705-707
酸相关性疾病是指一类与胃酸攻击作用密切相关的上消化道疾病,近年来成人和儿科消化界均对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长足的进展。1定义目前认为,临床上酸相关疾病主要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 ER D)、消化性溃疡病(PUD)、卓艾综合征(ZE S)、应激性溃疡等疾病,其中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 SA IDs)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也有专家论述:酸相关疾病涉及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故除G E RD和PU D外,还应包括消化不良眼1演。2G E R D2.1临床表现和诊断小儿G ER D与成人不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等的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患儿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方法选择AL未并DIC患儿27例(AL组),AL并DIC患儿25例(观察组),健康儿童3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1.8mL,离心分离血清。应用发色底物法、免疫学胶乳比浊法及凝固法分别检测A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采用SPSS 10.0软件将AL组和观察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L组患儿PT延长、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AT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和AL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AL组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率较低(18.5%-66.7%),观察组D-二聚体、AT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100%),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在DIC早期高达100%。结论AL并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和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DI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95例手足口病患儿,包括危重型65例(观察组),普通型30例(对照组)。对观察组第1、2、3、4、5天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及观察组第1、2、3、4、5天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手足口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65例患儿中,死亡15例,存活50例;对照组30例均存活。观察组第1、2、3、4、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2、3、4、5天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入院第1天最高,第2天次之。观察组中死亡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以观察组发病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95%可信区间为0.785~0.969,最佳界值为582.10 μg/L(敏感性80%、特异性78%)。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Potter分型将儿童肾囊性疾病分为4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梗阻性囊性发育不良肾.此外,单纯性肾囊肿、发生在肾肿瘤及其他伴囊性肾病的综合征也可引起肾脏呈囊性改变.这类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基础不同,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亦不同,要正确诊断这类疾病,需要仔细分类并查明病因.该文就儿童常见的肾囊性疾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