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慢性肉芽肿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新生儿期诊断的慢性肉芽肿患儿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儿系足月产男婴,生后18d即出现反复发热,肺部有感染灶,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患儿母亲有两兄长在新生儿期夭折.对患儿及其父母行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患儿确诊为慢性肉芽肿,患儿母亲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对早期反复出现感染的男性患儿,特别是母系有阳性家族史者,应警惕慢性肉芽肿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可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FNGR1基因突变致分枝杆菌易感性疾病(MSMD)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2例IFNGR1基因突变MSMD患儿的临床特征,ELISA方法检测干扰素-γ(IFN-γ)释放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IFNGR1蛋白表达,Sanger测序方法分析IFNGR1基因突变。结果:①2例患儿均生后3月龄内出现卡介苗病,以卡介苗接种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为初始表现,并逐渐播散累及肺部、肠道、中枢和骨髓。确诊年龄分别为4岁和6岁。常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和补体)评估未见缺陷。②2例患儿的IFN-γ释放能力明显低下、IFNGR1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③1例存在c.665 G>A(p.G219R)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c.665 G>A(p.G219R)杂合突变;1例存在c.665 G>A(p.G219R)和c.310 C>A(p.A104N)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患儿母亲[c.665 G>A(p.G219R)杂合突变]及父亲[c.310 C>A(p.A104N)杂合突变]。其中1例患儿的突变为新发突变,既往无文献报道。④2例患儿在确诊前抗痨治疗效果不佳,确诊后加用IFN-γ,卡介苗感染得到控制,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IFNGR1基因突变可导致MSMD。卡介苗病患儿常规免疫评估无缺陷时,需考虑该病可能,相关蛋白检测、IFN-γ释放实验和基因分析有助于诊断。IFN-γ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总结12例经CYBB基因序列分析诊断为X-CGD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X-CGD患儿及家系成员中性粒细胞氧化功能。结果 12例患儿均为男性,平均起病年龄4.08个月,平均诊断年龄2岁。12例患儿均有反复肺炎,结核感染7例,淋巴结炎6例,反复腹泻6例,溃疡性口腔炎5例,肛周脓肿3例。均有生长发育延迟。血清IgG、IgA及IgM均升高9例。四唑氮蓝试验(NBT)和中性粒细胞氧化功能均显著下降。6例(50%)患儿死亡。大多患儿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肺部、肝内肉芽肿形成;3例患儿有家族史。结论 X-CGD起病早,诊断较晚,病死率高;以肺部感染为主要表现,结核感染率高。中性粒细胞呼吸暴发试验有助于X-CGD临床诊断,CYBB基因序列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CF2基因突变所致儿童慢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并基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1例因肺内多发结节影而被发现的慢性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生后20天因呼吸道感染症状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类圆形结节影,中性粒细胞活化刺激试验显示未见刺激活化细胞。基因测序显示NCF2基因纯合突变,c.233GA;p.(Gly78Glu)。确诊为儿童慢性肉芽肿病。结论对于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感染、肺部多发结节,但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无异常的患儿应考虑慢性肉芽肿可能,中性粒细胞活化刺激试验有助于诊断,最终诊断依靠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儿慢性肉芽肿病(CGD)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CGD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系新生儿期起病,除反复发热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接种疫苗后出现皮疹,曾有小脓疱性皮疹;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检测提示刺激指数(SI)明显下降,曲霉菌抗原阳性,结核抗体、PPD实验及T-SPOT均阴性,肺部CT影像学可见多处结节实变影。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后期出现巨噬细胞活化表现,自动出院后不久死亡。CYBB基因分析发现1个半合子突变:c.845_855del(缺失),导致氨基酸改变p.E283Afs*61(移码突变)。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位点,在人群中发生频率极低,为自发突变。结论对于新生儿期起病,存在疫苗接种后反应或皮肤感染、反复发热、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检测SI下降、肺部CT影像学特征性多发结节实变影者,要高度怀疑CGD,CYBB基因突变是其常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9例慢性肉芽肿病(CGD)患儿临床特点,了解其发病特点、影像学改变、常见感染病原体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的19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呼吸爆发检查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19例CGD,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个月13例,诊断年龄为2个月~10岁,母亲为携带者1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肺部真菌感染(19/19例)、卡介苗病(14/19例)、淋巴结炎(14/19例)、肛周脓肿(9/19例)、皮肤脓肿(5/19例)和溃疡性结肠炎(2/19例)。微生物培养阳性共59例次,其中真菌9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次,分枝杆菌7例次,草绿色链球菌5例次,大肠埃希菌3例次,革兰阳性细菌3例次,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次,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例次。19例明确基因诊断,其中CYBB 17例、CYBA 1例、NCF21例。无义突变6例,缺失突变5例(大片段缺失2例),剪接突变3例,错义突变5例。其中5种突变类型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中3例剪接突变患儿皮肤、肛周脓肿及淋巴结炎常见,2例大片缺失突变患儿感染较其他患儿严重。结论在国内,CGD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与播散性卡介苗病。感染谱中,分枝杆菌感染较常见;真菌感染占主要部分,呼吸道是最常感染部位;肛周脓肿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关系有待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儿童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临床特点和CYBB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观察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患儿起病方式、感染部位、病原谱和炎症并发症等临床特点,总结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22例男童被诊断为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平均起病年龄为0.7岁,平均诊断年龄为2.7岁,6例有家族史。首发症状发热18例,咳嗽9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炎症6例,腹泻4例。首次诊断前3位依次为肺炎14例,败血症4例,脓疱疹及腹泻病各3例。感染前3位依次为至少1次肺部感染22例,败血症12例,肛周脓肿6例。肺组织及血培养曲霉菌2例、伤寒杆菌1例。BCG接种同侧腋下淋巴结钙化12例、肿大1例,远距离淋巴结钙化4例,播散性卡介苗病(BCG-osis)1例,高度怀疑肺结核4例,骨结核1例。CYBB基因突变分析示缺失/插入2例,拼接区突变6例,无义突变6例,错义突变8例。新发现的突变为8例。结论对于反复肺炎的患儿,尤其伴有败血症、皮肤过度疤痕/肛周脓肿者,若常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应考虑慢性肉芽肿病可能,曲霉菌肺炎需尤其关注。重症BCG淋巴结炎具有提示诊断的意义。CYBB基因突变分布广泛,异质性明显。基因突变分析是开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例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0.5岁和1.7岁,均经CYBB基因突变分析明确诊断为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1例经反复血培养、1例经反复尿培养诊断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均为敏感菌株。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人类机会性病原,常表现为慢性肉芽肿病。常规抗生素治疗可根除感染。预防应用复方磺胺药物对此类患儿具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肉芽肿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肉芽肿病(CGD)为先天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的典型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吞噬细胞呼吸爆发功能障碍,不能杀伤过氧化物酶阳性细菌和真菌,以反复严重细菌、真菌感染及肉芽肿形成为临床特点。四氮唑蓝试验及二羟罗丹明123试验测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可筛查本病,基因序列分析可明确致病基因,并在检测携带者及产前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早期诊断、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了多数CG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肉芽肿病患儿患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慢性肉芽肿病伴侵袭性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起病时间、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4例患儿均为烟曲霉菌感染。3例经肺组织或脓液培养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起病年龄17 d~3月,入院前病程为17~40 d。有发热、咳嗽等不典型症状,无感染中毒貌;肺内体征为呼吸音减弱,肺部影像学异常出现时间10~13 d,肺CT表现为结节、不规则、球形或类圆形高密度灶,不伴有晕轮征、新月征及空洞;肺组织病理均示肉芽肿性化脓性炎症,无菌丝血管侵蚀或凝固坏死。1例伊曲康唑治疗治愈,1例切除受累肺叶后治愈,1例卡泊芬净治疗死亡,另1例曲霉菌关节炎伊曲康唑治疗控制。结论对慢性肉芽肿病患儿,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呼吸道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但影像学异常明显,肺CT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肺组织病理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者,应注意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染色体连续缺失所致的与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相关的Mcleo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基因分析诊断为Mcleod综合征和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例男性患儿分别为4岁1个月及1岁9个月,均以迁延性肺内感染入院,既往有反复重症感染史,均有卡介苗相关淋巴结炎,因呼吸爆发缺陷和CYBB基因全外显子缺失明确诊断为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同时有运动落后,用MLPA方法分别检测到DMD基因外显子1-44及肌肉特异性启动子区及外显子1-2缺失,诊断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例1外周血涂片有明显棘状红细胞,例2 XK基因突变分析为全外显子缺失,诊断为Mcleod综合征。结论 X染色体连续缺失可导致Mcleod综合征及DMD和X-CGD的组合,使病情复杂化。由于缺乏Kx抗原,反复输普通血会产生相关抗体,出现急骤的输血危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4-12月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X-CGD的病例,总结患儿起病时间、症状、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了解基因突变类型。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4例X-CGD患儿,均为男婴,起病日龄13~17天,诊断日龄24-34天,1例有家族史。首发症状发热3例,咳嗽1例。肺CT表现为结节、不规则、球形或类圆形高密度灶。痰培养1例为烟曲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白色念珠菌,2例阴性;血培养均阴性;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阳性3例。应用抗细菌联合抗真菌治疗2-3周,4例均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3例未复发,1例出院后未按医嘱服药生后5个月因反复严重感染死亡。CYBB基因突变分析示缺失突变1例,插入突变1例,错义突变2例,患儿母亲均为携带者。结论本病在新生儿期呼吸道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但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严重,肺CT表现为多发结节或团块影,常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的新生儿应考虑X-CGD。CYBB基因突变分布广泛,异质性明显,基因突变分析将成为产前诊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SID组36例、PID组52例)及非免疫缺陷患儿(对照组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PID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SID组及PID组患儿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下降)及PPD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更易出现肺叶受累≥ 3叶(P < 0.05)。PID患儿更易合并多器官受累(P < 0.05)。SID组肺部粟粒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PID组(P < 0.05),PID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SID组表现为潜伏结核感染(36.1%)和活动性结核病(63.9%);在PID组以卡介苗病(90.4%)为主,有2例(3.8%)同时合并结核病。结论 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播散性感染,PPD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免疫缺陷患儿应常规进行结核相关筛查,早期识别及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2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变化,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及其体液、细胞免疫功能,对ELANE基因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相邻区域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 ①例1生后3个月反复肺部感染,例2生后1个月反复规律性口腔黏膜溃疡。②2例外周血ANC持续低于1.5×109·L-1,例1最低为0.01×109·L-1,例2最低为0.09×109·L-1,2例均排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评价:2例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均正常,IgG升高,细胞免疫功能正常。③血ELANE基因分析发现:例1存在c.661G>GT(p.G221GX)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例2存在c.377C>CT(p.S126SL)杂合错义突变,其胞姐和父母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2个突变位点均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已知致病突变,例1和2确诊年龄分别为3.25岁和13.5岁。④治疗:例2接受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术后ELANE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免疫重建成功;例1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目前2例均在随访中。结论 ELANE基因是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致病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根治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SID组36例、PID组52例)及非免疫缺陷患儿(对照组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PID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SID组及PID组患儿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下降)及PPD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更易出现肺叶受累≥ 3叶(P < 0.05)。PID患儿更易合并多器官受累(P < 0.05)。SID组肺部粟粒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PID组(P < 0.05),PID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SID组表现为潜伏结核感染(36.1%)和活动性结核病(63.9%);在PID组以卡介苗病(90.4%)为主,有2例(3.8%)同时合并结核病。结论 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播散性感染,PPD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免疫缺陷患儿应常规进行结核相关筛查,早期识别及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的临床特征及CYBB基因突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X-CG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家系的CYB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男性患儿,新生儿期起病,以反复严重的肺部感染为主要表现。患儿无刺激组及脂多糖(LPS)刺激组四唑氮蓝试验(NBT)均为0%,中性粒细胞氧化指数(NOI)为1.15。基因分析显示,患儿CYBB基因第6外显子出现缺失突变(579-582del ATTA),由此引起编码序列从189位异亮氨酸(I)发生移码突变,于212位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I 189 fs X 212)。患儿母亲及外祖母均为突变基因携带者。患儿母亲下一胎羊水细胞的CYBB基因未发现相同缺失突变。结论基因诊断1例CYBB基因突变X-CGD患者及其家系,产前基因检测可避免X-CGD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肉芽肿病的致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提取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用Agilent Sure Select方法外显子捕获,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患儿有反复感染史,伴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二代测序显示患儿CYBA基因存在c.7C??T(p.Gln3*)纯合突变,其母为该位点杂合,父亲可能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其他候选基因测序分析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确诊患儿为慢性肉芽肿病,CYBA基因突变是其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XCR4基因突变导致WHIM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CXCR4基因突变致WHIM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并行系统检索和文献复习,收集诊断明确的WHIM综合征患者,总结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信息。结果3例WHIM综合征患儿均为男性,确诊年龄分别为11岁、13月和5岁。3例均有反复感染,均无皮肤疣表现,1例发生糖尿病。3例患儿多次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无周期性特征;3例患儿免疫球蛋白均减低。2例行骨髓穿刺检查,其中1例有典型无效生成性慢性粒细胞缺乏样表现。2例患儿经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WBC可升至正常,但易反复。WES结果显示,3例患儿均为CXCR4基因第2外显子C端杂合突变,在该基因第2外显子剪切位点发生碱基替换突变(1000C>T),造成氨基酸R334X改变。共检索到46篇WHIM综合征文献(45篇英文,1篇中文),共报告WHIM患者74例(包括本文3例)。74例患者中,男32例,女42例,成人36例,儿童38例。出现皮肤疣的起病中位年龄为6.5岁;65例(87.8%)患者表现为反复感染;60例(81.1%)报告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到9个突变,均为CXCR4基因突变。结论WHIM综合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表现为粒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疣状物、反复感染(尤其对人乳头状瘤病毒易感)及无效生成性慢性粒细胞缺乏。小年龄患儿可无皮肤疣,临床发现上述表现应考虑该病,并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慢性肉芽肿病(CG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表型,为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再次感染以及改善患儿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例新生儿期CGD,总结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及基因表型特点.结果 6例患儿均为男性,平均起病日龄为出生后19 d.首发症状:6例发热、咳嗽,3例皮疹.6例呼吸爆发试验阳性.影像学均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结节影.6例患儿均存在CYBB基因突变,其中氨基酸突变4例,剪切点消失1例,移码突变1例.6例患儿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5例完善免疫球蛋白系列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儿均予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患儿好转出院.对6例患儿进行电话随访1年,5例遵医嘱预防用药的患儿均存活,且生长发育良好.1例患儿未遵嘱预防用药,于出生后5个月因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 新生儿期有发热、咳嗽表现,肺部胸片及CT可见真菌感染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典型大小不等弥散性结节状、大片状高密度影,应高度重视CGD可能.对于诊断为新生儿CGD的患儿,应规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4岁,因"反复发热、咳嗽2周"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患儿有"小精灵脸"面容,存在轻度精神及生长发育迟缓,既往有反复感染病史,二羟罗丹明123试验提示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低下,临床外显测序发现患儿的母源性染色体7q11.23 区域发生拷贝数缺失,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证实患儿NCF1基因的2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因此患儿同时患有Williams-Beuren综合征(WBS)合并慢性肉芽肿病(CGD)。在极罕见的遗传情况下,WBS微缺失片段包括NCF1基因,NCF1等位基因发生变异, 则会导致C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