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肺部超声(lung ultrasound, LUS)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 它便捷、无辐射、准确性高、重复性好, 可以用于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文章就近年来LUS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包括LUS对常见肺部疾病(如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和肺水肿)的评估, 利用肺部超声指导的液体管理(fluid administration limited by lung sonography, FALLS)方案、反FALLS方案来指导补液及利尿治疗, 在LUS下进行肺复张及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滴定, 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分析LUS图像。关于LUS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以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术后肌松残余(PRNB)在全麻术后发生率较高, 全麻苏醒期呼吸功能是否恢复良好是拔管的重要前提。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 膈肌超声检查是一项无创、实时、方便的技术。文章通过综述近年文献, 介绍了膈肌超声多种探查方法和指标, 重点探讨膈肌超声预测PRNB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旨在为全麻术后监测肌松残余提出更优技术, 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向可视化、精准化、舒适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ISBPB,随机分为A组(0.5%罗哌卡因20ml)和B组(0.75%罗哌卡因13.3ml),每组30例。应用M型超声对注药前、注药后15及30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及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注药后30min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注药30min后分别有28例(93%)和22例(73%)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超过50%(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20ml与0.75%罗哌卡因13.3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均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与0.75%罗哌卡因13.3ml相比,0.5%罗哌卡因20ml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观察全身麻醉诱导前后肺不张的变化。方法8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于麻醉前、麻醉诱导插管后行全肺CT扫描,选择肺尖、肺门、右膈顶上1cm三个层面的CT图像分析观察肺不张的变化。结果三个层面中,右膈顶上1cm层面的图像麻醉前后变化最明显,麻醉诱导插管后监测到明显的肺不张。结论全麻导致患者肺不张的面积和百分比增加,围术期肺部CT扫描能有效地监测到肺不张的发生,有助于优化术中机械通气,减少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手术、麻醉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围手术期膈肌功能障碍(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 DD),膈肌超声监测可以准确测量膈肌的厚度和活动度,精准反映围手术期膈肌功能改变,帮助麻醉医师早期甄别DD患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文章对膈肌超声监测在围手术期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膈肌超声监测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CV通气模式组(P组)和VCV通气模式组(V组),每组33例。麻醉诱导完成后均使用VCV通气,P组在气腹开始后切换为PCV至手术结束;V组在气腹开始后维持VCV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 min的膈肌移动度(DE)、膈肌收缩速度(DCV)、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记录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后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1~3天PPCs发生率。结果 与V组比较,P组拔管后即刻DE明显增快(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 DCV明显增快(P<0.05),术后第1天PP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肺部超声(LUS)诊断成年患者术后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的价值。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比较LUS、胸部X光片(CXR)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术后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准确性的观察性研究, 指标为LUS诊断术后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采用MetaDiSc 1.4、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16.0软件进行分析。以CXR和CT作为标准影像学检查方法, 计算LUS的合并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同时对手术类型、标准影像学检查方法(CXR、CT)、CXR(CT)/LUS检查时间间隔(>3 h、≤3 h)和术后LUS检查时间点进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 共1 585例患者。LUS诊断术后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的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91(95%CI 0.88~0.93)、0.75(95%CI 0.71~0.78)和0.53(95%CI 0.48~0....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相同容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和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罗哌卡因20 ml组(A组,24例)和0.3%罗哌卡因20 ml组(B组,22例),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阻滞后VAS评分、膈肌运动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阻滞30 min内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20 h内两组患者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阻滞后5 min、3 h、6 h、20 h平静呼吸位和最大呼吸位双侧膈肌移动度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阻滞后5 min、3 h、6h平静呼吸位和最大呼吸位双侧膈肌移动度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h、20hA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高于B组(P<0.05);阻滞后5 min、3 h、6 h、20 h A组患者阻滞侧膈肌厚度分数低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3、6、20 h对侧膈肌厚度分数高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5min、3h、6hB组患者阻滞侧膈肌厚度分数低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3、6 h对侧膈肌厚度分数高于阻滞前(P<0.05)。结论:20 ml 0.5%和0.3%罗哌卡因对于老年患者肩关节镜手术后20 h内镇痛效果相似,但高浓度组患者膈神经麻痹发生率和发生时长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术后罗库溴铵的残余效应(PORC)。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复合全麻,罗库溴铵用量为0.9mg/kg。术中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直至拔管后TOF值(TOFr)≥90%。记录各组TOFr从0恢复到25%(临床时效)、从25%恢复到90%的时间,以及拔管时TOFr<90%(PORC)患者TOFr恢复到90%的时间。监测拔管后及TOFr达90%时的动脉血气。结果老年组罗库溴铵作用时效[(60.70±14.27)minvs.(45.51±7.80)min]及TOFr从25%恢复至90%时间[(46.50±11.56)minvs(34.50±9.56)min]均长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PORC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15/20vs12/20),PORC持续时间长于中青年组[(26.00±8.43)minvs(17.20±8.00)min](P<0.05);老年组拔管后CO2蓄积例数多于中青年组(13例vs.6例)(P<0.05)。结论老年患者罗库溴铵的PORC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10.
老年病人围术期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应用心率变异性 (HRV)的分析方法研究老年病人围术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特征。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胸腹部成人择期手术病人 2 4例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 ,每组各 12例。观察两组术前、麻醉后、术后清醒时、术后 1天、术后 3天及术后 7天各时间段心率变异性频阈分析各成份的变化。结果 麻醉和手术后两组心率变异性总功率 (TP)、高频 (HF)、低频 (LF)及极低频 (VLF)均较术前基础值下降显著 ,至术后 1周恢复。两组间比较 ,麻醉和手术后老年组的TP、HF、LF均较中青年组低 ,尤以麻醉后显著 ,老年组的低频标化 (LFnorm)也普遍较中青年组低 (P <0 0 5 )。LF/HF在两组均术后清醒时下降明显 ,但老年组尤其显著。结论 麻醉及手术后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受损害程度重 ,容易发生张力失衡 ,且较中青年人更易受麻醉的影响 ;HRV监测分析可较好地评估围术期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使用0.375%罗哌卡因20 ml或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右侧前臂手术患者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和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每组27例。记录臂丛各分支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痛觉阻滞情况,使用超声测量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15、30 min时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以及RR,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臂丛分支神经痛觉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桡神经、腋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注药后30 min,B组RR明显增快(P0.0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减少(P0.05),膈肌麻痹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20 ml和30 ml的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但20 ml对膈肌麻痹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超快通道麻醉中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深圳市儿童医院先心病手术行超快通道麻醉的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个月至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组,30例)和肺部超声优化组(L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配伍。N组按超快通道麻醉,术后拔管送心外监护室(CCU);L组手术完毕,根据手术前、后肺部超声检查对比,发现B线融合、肺不张、肺支气管充气征等情况导致肺部超声评分(LUS)增加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处理,包括气管导管内吸痰、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手控膨肺吸痰、超声引导下肺复张等,再经肺部超声评估后拔管,送CCU。比较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LUS、氧合指数(OI)、拔管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麻醉诱导前与术后拔管1 h后比较,肺部并发症发生率L组低于N组[18例(60.0%)vs.26例(86.7%),χ^(2)=4.17,P=0.040],L组LUS降低的患者比例高于N组[15例(50.0%)vs.7例(23.3%),χ^(2)=4.59,P=0.032]。所有患者各个时间点的LUS评分与OI值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呈负相关(P<0.05)。L组拔管时间长于N组[(18.70±5.42)min vs.(13.47±4.73)min,P=0.001]。结论先心病超快通道麻醉通过肺部超声检查在拔管前进行相应的优化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肺部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预防全麻下小儿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 将30例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和疝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于麻醉后手术前10 min静脉泵注生理盐水20 ml;观察组于同样时间点泵注右旋美托咪啶1 μg/kg和生理盐水稀释液20 ml.记录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和停留恢复室时间;麻醉前和苏醒期最大躁动评分和围手术期心率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和停留PACU时间和术前躁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无心动过缓发生.结论 1 μg/kg的右旋美托咪啶可以降低小儿腹腔镜手术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且无心动过缓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辅助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上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辅助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地佐辛辅助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Ramsay镇静评分、术后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的氧饱和度均较稳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围术期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较稳定,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围术期血压、心率波动较大,差异显著(P0.05)。神经阻滞前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阻滞即刻、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手术结束时,实验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实验组术后VAS评分(1.6±0.5),对照组为(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三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和两者结合应用等 3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麻醉管理对循环、呼吸及围手术期清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LC 6 0例分为 3组。静脉全麻组(GA组 ) ,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CEA组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 (GA +CEA) ,于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5min、术毕纪录MAP、HR、Peek、PetCO2 、SpO2 、SEF ,以及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 (PONV)发生例数及术后 8h内的平均VAS评分、GA组和GA/CEA组异丙酚的平均用量。结果 :CEA组麻醉后MAP下降明显 ,GA和CEA组CO2 人工气腹后Peek、HR、MAP、PetCO2 明显增加 (p <0 0 5 ) ,CEA组SpO2 下降。术中GA/CEA组SEF大于GA组、且围手术期清醒质量较好。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 ,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动态顺应性(Cdyn)指导个体化PEEP滴定对颅面重建术患儿术后肺不张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颅面重建术患儿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1岁,ASA Ⅰ或Ⅱ级,麻醉时间≥2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Cdyn导向个体化PEEP组(I组)和固定PEEP组(P组),每组40例。I组在插管后5 min肺部超声评分(LUS)后进行PEEP滴定,Cdyn最高值对应的PEEP为个体化PEEP;P组PEEP固定为6 cmH2O。记录插管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胸膜旁实变评分、B线评分、LUS总评分和肺不张发生情况。记录插管后5 min和PEEP建立后Cdyn、气道峰压(Ppeak)、HR、MAP。记录插管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氧合指数(OI)和术后72 h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I组滴定过程中Cdyn最高值时对应个体化PEEP滴定值中位数为9 cmH2O。与插管后5 min比较,两组手术结束时胸膜旁实变总评分、后胸部胸膜旁实变评分、B线总评分和前、侧、后胸部B线评分、LUS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I组手术结束时胸膜旁实变评分、后胸部胸膜旁实变总评分、B线总评分、后胸部B线评分、LUS总评分、肺不张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I组PEEP建立后Cdyn和Ppeak明显升高(P<0.05),手术结束时OI明显升高(P<0.05),术后72 h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术中应用Cdyn指导个体化PEEP滴定能有效降低颅面重建术患儿手术结束时LUS评分和肺不张发生率,改善氧合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舒更葡糖钠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20~26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N组)。术中静脉输注罗库溴铵0.3~0.6 mg·kg-1·h-1,采用Veryark-TOF监测仪监测肌松,维持TOF比值=0且强直刺激后计数1或2。关闭腹膜时停用罗库溴铵。术后送入PACU,待肌松监测T2出现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3 mg/kg +阿托品0.015 mg/kg。待患者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分别于麻醉前(T1)、气管拔管后5和30 min(T2,3)时,抽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PaCO2,并于上述时点采用超声测量膈肌吸气末厚度、呼气末厚度和膈肌运动幅度,计算膈肌厚度比率。记录T2出现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气管拔管后30 min内肌松残余(TOF比值<0.9)、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床旁超声测量非胸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术后达到临床拔管指征时右侧膈肌运动幅度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接受非胸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患者110例,分为男性组(56例)和女性组(54例),术前使用M型超声记录患者平静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术中依据HR、BP等调整用药,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追加肌肉松弛药,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PACU,使用2~5 MHz超声探头,右锁骨中线肋缘下以肝为声窗,用M型超声记录达到临床拔管指征平静呼吸时的膈肌运动幅度,拔管后10、30 min平静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并记录拔管时间、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患者持续抬头5s时间. 结果 与麻醉前[男(16.8±2.6) mm,女(14.6±1.6) mm]比较,拔管时[男(13.1±1.4) mm,女(12.4±1.2)mm]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男(15.7±2.7) mm,女(13.9±2.1) mm]、30 min[男(16.1±2.6) mm,女(14.3±2.0) mm]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拔管时比较,拔管后10、30 min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与拔管后30 min比较,两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Ramsay镇静评分、持续抬头5s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测量右侧膈肌运动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在PACU对于评价麻醉恢复期膈肌功能的恢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TAP)阻滞联合无阿片药麻醉(opioid-free anesthesia, OFA)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9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O组)和对照组(C组), 每组45例。O组接受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OFA, C组常规阿片药全麻。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气腹后1 min(T3)、气腹后5 min(T4)、气腹后20 min(T5)和手术结束时(T6)的心率和MAP, 记录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 同时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满意率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 T1时C组心率、MAP和O组MAP明显降低(P<0.05), T2时C组心率、MAP和O组心率明显增高(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肺超声评分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减轻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肺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择期开腹手术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P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常规麻醉诱导,采用容量控制的通气模式。C组设置V_T 8 ml/kg,不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P组设置V_T 6 ml/kg, PEEP 6 cmH_2O,每间隔30 min给予手法肺复张。采用床旁超声评估患者双侧共12个区域的肺部超声,各区域分数累积为肺超声评分(LUS)。记录入室时(T_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5 min(T_1)、手术开始后2 h(T_2)、手术结束时(T_3)、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_4)、2 h(T_5)、术后1 d(T_6)的LUS评分、HR、MAP、SpO_2、PaO_2和PaCO_2。记录T_1—T_3时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气道峰压(Ppeak)、吸气末平台压(Pplat)和驱动压力(ΔP)。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5时C组和P组LU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T_2—T_3时C组PaO_2/FiO_2明显降低(P0.05),P组ΔP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P组T_2—T_5时LUS评分明显降低(P0.05),T_2—T_3时PaO_2/FiO_2明显升高(P0.05)、ΔP明显降低(P0.05)。C组术后7 d内PPCs发生率为20%,P组未发生PPCs(P0.05)。结论床旁肺超声监测下,老年开腹手术患者在全麻期间和术后早期LUS评分升高,肺通气丢失。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肺超声评分,减少肺通气损失,降低术后7 d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