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郁兰芳  牟海波  廖琴 《中国肿瘤》2019,28(9):710-717
摘 要:[目的] 了解胰腺癌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为胰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探索依据。[方法] 收集58例原发胰腺恶性肿瘤患者,利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检测肿瘤组织和体细胞的基因变异情况,绘制基因变异图谱,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3例胰腺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KRAS、TP53、CDKN2A、SMAD4、ARID1A、RNF43(突变发生频率在10%以上)等。原发灶和转移灶、不同性别的样本之间,基因变异基本相似。肿瘤相关重要通路,如 MAPK通路变异89.0%,G1/S通路变异84.9%,HRD相关通路变异17.0%,TGF-β信号通路变异35.8%,SWI/SNF复合物通路变异46.0%。其中54.7%的患者至少有1个潜在可用药靶点。免疫生物标志物方面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占1/52(1.9%),可分析的52例患者全部为微卫星稳定(MSS)。[结论]该研究中胰腺癌患者的全肿瘤相关基因测序情况,在主要的突变基因和潜在可用药靶点基因上,与国外报道相似,少数低频率突变的基因差异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超50%的患者存在潜在可用药靶点,为胰腺癌的靶向免疫治疗提供了个体化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氨基端变异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HBx)氨基端1~90位氨基酸(amino acid, AA)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48例肝癌组织、159例肝癌和1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X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通过病例-对照研究HBx变异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中HBx氨基端变异集中于1~49 AA区域,突变率为4.1%; 50~90 AA为保守区,突变率仅为0.46%. 血清检测结果显示,HBx氨基端突变在肝癌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肝炎患者(2.2% vs 1.8%,P<0.05); HBx第36位Ala/Thr/Pro→Ser的突变,在肝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1%,显著高于肝炎患者中的2.1%[P<0.01,比数比(odds ratio,OR)=5.259, 95%可信区间为1.499~18.444)].A/T/P36S突变仅发生于C基因型病毒.结论:HBx 氨基端突变的累积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HBx A/T/P36S突变能增加C基因型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3.
叉头框蛋白A2(FOXA2)以其独特的DNA结合域为特征, 在转录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FOXA2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 可与相应靶向基因结合调控肿瘤生长和炎症反应, 从而发挥癌基因的作用。深入了解人类FOXA2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和功能, 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其作为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摘 要:ARID1A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中的一种非催化亚基,具有非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活性,参与 DNA的复制、转录、修复、重组等,在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肺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存在频繁的基因突变。全文介绍了ARID1A基因的基本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等,以期为肿瘤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富含AT结合域1A(ARID1A)基因突变和 mutS同种组织蛋白2(MSH2)蛋白表达,分析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42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RC癌组织中ARID1A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检测癌及癌旁组织MSH2蛋白表达。Spearman秩相关分析ARID1A基因突变和MSH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ARID1A基因突变、MSH2蛋白表达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ARID1A基因突变和MSH2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CRC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142例CRC癌组织中,27例发生ARID1A基因突变,ARID1A基因突变率为19.01%(27/142)。MSH2棕黄色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CRC癌组织中MSH2阳性率为51.41%(73/14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91.55%(130/142)(χ2=56.116,P=0.000)。不同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RC癌组织中ARID1A基因突变、MSH2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C癌组织中ARID1A基因突变和MSH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r=-0.575,P=0.000)。ARID1A基因突变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37.04%(10/27),明显低于野生型组患者67.27%(74/110)(P=0.000);MSH2阳性表达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81.43%(57/70),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患者42.30%(27/67)(P=0.000)。ARID1A基因突变型、MSH2阴性表达、肿瘤TNM分期Ⅲ期及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RID1A基因、MSH2表达与CRC患者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是CRC患者预后预测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最常见的10种突变基因的突变组合规律.方法 选取AML患者129例,基因测序法检测初诊时骨髓样本中ASXL1、CEBPA、DNMT3A、FLT3、IDH1/2、KIT、NPM1、PHF6和TET2基因突变.结果 68.99%(89/129)患者上述基因突变阳性,30.23%(39/129)同时有多种基因突变.激酶类基因FLT3和KIT突变互斥,不同时出现.FLT多与其他基因伴随突变,而KIT突变多单独出现.转录因子基因CEBPA、NPM1和PHF6可相互伴随突变.表观遗传调控基因ASXL1、DNMT3A、IDH1/2和TET2的突变多与上述两组基因突变同时出现,但该组基因之间较少伴随突变.结论 首次对初诊AML中的突变组按基因的功能和分类进行谱型分析,显示基因突变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基因的功能和分类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鹏  毛大芩  蓝斐  朱景德 《肿瘤》2006,26(5):407-413
目的:阐明HCCS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引物延伸法确定HCCS1基因的转录起始点,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介导对HCCS1基因全长启动子做进行性的5'缺失,用瞬时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确定最小启动子,连接体扫描突变分析来确定启动子功能的关键顺式序列区,电泳迁移率实验并附以抗体介导超迁移实验来确定关键的反式因子。结果:HCCS1基因的转录起始点被定位于-177/-178处的C残基(ATG为 1)。最小启动子位于-60~ 148区(转录起始点为 1)之中。在关键的调控区( 1~ 40)所含的已知顺式序列中有2个ETS转录因子识别序列,而不是p53或NF-κB,识别序列与其相应的转录因子(ETS-2)的结合有着重要的功能内涵。结论:ETS-2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 1~ 40区中相应的顺式序列结合,在肝癌相关基因HCCS1的转录活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 p5 3基因突变 ,并确定其对肝癌诊断的意义。 方法 收集 2 5例肝癌 ,2 0例肝硬化 ,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 ,提取DNA ,应用限制性酶切及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 p5 3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 结果 显示 p5 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 2 49密码子产生突变 ,ARG变为SER ,肝癌 ,肝硬化 ,健康者中发生率分别为 44 % ( 11/2 5 ) ,2 0 % ( 4/2 0 ) ,7% ( 2 /30 ) (P <0 .0 1)。结论 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p5 3突变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 ,其可作为新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AML患者资料, 总结WES结果及疾病类型、疾病分型、遗传学预后分层、疗效等情况, 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和遗传学预后分层患者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结果 30例AML患者中26例(86.7%)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 其中突变频率>10.0%的基因依次为NRAS、RUNX1、TET2、CEBPA、IDH2、ASXL1, 这些突变基因的功能涉及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表观遗传、RNA剪接及其他生物学功能, 19例(63.3%)在突变方式上呈现为多种组合的联合突变。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疾病分型及遗传学预后分层各组中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融合基因阳性8例中突变7例, 平均突变频率175.0%(14/8);融合基因阴性22例中突变19例, 平均突变频率213.6%(47/22);两组间突变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缓解14例中突变11例, 平均突变频率157.1%(22/14);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通过检测富AT结合域蛋白1A(ARID1A)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北京电力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术后标本各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ARID1A的表达差异。分析ARID1A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电话及病案查阅的方式了解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随访日期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计算出DFS和OS。ARID1A、HER-2、ER和P53间的相关性研究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比较,同时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解析影响预后的多种因素。结果 ARID1A在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率为46%(23/50),在50例纤维腺瘤中高表达率为72%(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6,P=0.008)。在不同母乳喂养时间、组织学分级、P53表达、ER表达、PR表达、分子分型、HER-2表达的患者中ARID1A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4.726、4.177、5.469、14.661、5.469,P均0.050)。ARID1A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9,P=0.042),与ER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1,P=0.019),而与HER-2的表达呈负相关(r=-0.372,P=0.008)。TNMⅠ、Ⅱ期患者的3年DFS高于TNMⅢ、Ⅳ期(85.5%比42.4%,χ~2=9.657,P=0.002),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的5年OS高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100%比71.3%,χ~2=5.598,P=0.018),P53阳性组的3年DFS和5年OS均高于P53阴性组(86.3%比45.5%,χ~2=5.077,P=0.024;95.2%比50.8%,χ~2=9.476,P=0.002),ARID1A高表达患者的3年DFS和5年OS均高于ARID1A低表达患者(81.8%比70.2%,χ~2=0.454,P=0.500;90.9%比76.1%,χ~2=0.090,P=0.765)。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可见P53阳性表达为影响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28,OR=0.079,95%CI:0.008~0.761),ARID1A的表达不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194,OR=4.758,95%CI:0.453~49.957)。结论 ARID1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乳腺纤维腺瘤,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研究MTS1基因β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与E2F1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该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方法:用PCR定点突变方法或酶切连接法,构建β启动子0.38kb SacⅡ-Sac I酶切片段中E2F1 A,B,C任意2个位点或3个位点均突变的pGL3重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瞬时转染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MTS1基因双等位缺失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检测pGL3重组质粒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结果:构建的E2F1 A,B,C结合位点突变的重组质粒经Sac I或Nae I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得到证实。与E2F1位点野生型重组质粒比较,突变型重组质粒在Jurkat细胞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以3个位点均突变的重组质粒为明显。结论:构建的E2F1 A,B,C2个或3个结合位点均突变重组质粒成功,可通过基因转染用于研究MTS1基因的功能试验中;MTS1基因β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可能与E2F1转录因子的反式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 探究丙肝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分子机制,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根据肝硬化和肝癌两种状态下基因间的相关系数变化寻找差异共表达基因,同时筛选甲基化基因,整合miRNA—靶点、转录因子—靶点的调控关系,构建miRNA—转录因子—基因的调控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结果] 确定了肝硬化和肝癌中包含miR-590-3p、TSG101、EGR1、MME在内的主要hub因子。与肝硬化相比,肝癌中的基因间相关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hub因子相关的基因间也以相关系数降低为主。[结论] miRNA—转录因子—基因的调控网络可以系统地分析肝癌的分子机制,网络中的hub因子可以作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765(miR-765)靶向AT丰富结合域蛋白1A(ARID1A)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3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体外培养结直肠癌SW480细胞并分为对照组、siRNA NC组、miR-765 siRNA组、mimic NC组和miR-765 mimic组。qRT-PCR法检测miR-765、ARID1A mRNA表达,Transwell法检测SW480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ARID1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765与ARID1A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miR-765水平显著升高,ARID1A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且结直肠癌组织中miR-765与ARID1A mRNA呈显著负相关(r=-0.768,P<0.001);与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相比,Ⅲ~Ⅳ期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miR-765水平显著升高(P<0.01),ARID1A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敲减miR-765表达后SW480细胞迁移数、侵袭数、miR-765水平及MMP-9、VEGF蛋白水平显著降低,ARID1A水平显著升高(P<0.05);过表达miR-765后SW480细胞迁移数、侵袭数、miR-765水平及MMP-9、VEGF蛋白水平显著升高,ARID1A水平显著降低(P<0.05)。miR-765靶向调控ARID1A表达。结论 miR-765可能通过靶向抑制ARID1A表达,促进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湖北十堰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的173例NSCLC患者资料。通过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RMS)-TaqMan探针法检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73例样本中76例发生EGFR基因突变, 突变率为44.5%。其中第18号外显子突变率为6.6%(5/76), 均为G719X突变;第19号外显子突变率为46.1%(35/76), 均为Del突变;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为1.3%(1/76), 为EGFR基因20ins突变;第21号外显子突变率为44.7%(34/76), 其中33例为EGFR基因L858R突变, 1例为EGFR基因L861Q突变;1例为第19号外显子Del合并第20号外显子T790M双重突变。不同性别、吸烟史、病理分型的患者EGFR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2F1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基因MLAA-34的转录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及定点突变技术分析E2F1 对MLAA-34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通过凝胶迁移实验(EMS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验证E2F1是否与MLAA-34启动子核心区直接特异性结合。构建E2F1真核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转染U937细胞,RT-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MLAA-34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变化。结果:转录因子E2F1对MLAA-34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E2F1结合序列点突变后,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升高(P<0.01),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增高。EMSA和ChIP实验,从细胞内、外水平分别证明E2F1可与MLAA-34启动子直接结合而发挥调控作用。在过表达试验中,E2F1的增加可下调MLAA-34的表达(P<0.05);在干涉试验中,E2F1的降低可上调MLAA-34的表达(P<0.05)。结论:转录因子E2F1可与MLAA-34基因启动子上的转录调控区结合,并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中MLAA-34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T细胞转录因子 4(hTcf 4 )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及突变和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了 32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Tcf 4基因表达 ,并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中hTcf 4外显子 1、4、9、15的突变情况。结果 :hTcf 4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 90 .6 %和 71.9%。且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0 .71±0 .13)vs (0 .2 9± 0 .0 5 ) ,P <0 .0 0 1]。同时 ,此基因在包膜不完整及有转移的癌组织表达增高更为显著。 32例肝癌中仅检测到 2例hTcf 4基因外显子 15突变 ,突变率为 6 .2 5 %。结论 :hTcf 4基因在肝细胞肝癌 ,尤其伴转移肝癌组织中表达增高 ,并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 ,而该基因突变与肝癌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西扶绥县25个肝癌家系和17个健康对照家系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癌家系肝癌患者25例(肝癌家系肝癌组)、非肝癌者81名(肝癌家系非肝癌组);健康对照家系80名(对照组)。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GHR基因rs645162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s6451620位点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GHR基因rs6451620位点存在G和A两种等位基因,AA、GA、GG 3种基因型。GHR基因rs6451620位点基因型频率符合遗传平衡。GHR基因rs6451620位点等位基因G和A在肝癌家系肝癌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4%和36%,肝癌家系非肝癌组为60.5%和39.5%,对照组为70.6%和29.4%。以肝癌家系肝癌组和非肝癌组人群为研究对象时,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81倍(95%CI:0.27~2.41,P=0.699),以肝癌家系肝癌组和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时,携带A等位基因型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1.49倍(95%CI:0.73~3.04,P=0.274)。结论 GHR基因rs645162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基因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重要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receptor,IGF-2R)基因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IGF-1R+1013(G/A)、IGF-2R+1619(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r,NSCLC)患者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诊的132例初治肺癌晚期患者经含铂方案化疗4周期后评价临床疗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IGF-1R+1013(G/A)和IGF-2R+1619(G/A)的基因型,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临床受益率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未发现IGF-1R+1013(G/A)基因多态性和IGF-2R+1619(G/A)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明显关系(P>0.05),联合分析未发现两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联合作用(P=0.975)。IGF-1R+1013(G/A)变异等位基因A携带者(GA+AA)的中位生存时间(middle survival time,MST)短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17),IGF-2R+1619(G/A)变异等位基因A携带者(GA+AA)和GG基因型携带者的MS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联合分析发现两基因多态之间存在联合作用,同时携带IGF-1R+1013(G/A)突变等位基因A和IGF-2R+1619(G/A)突变等位基因A的患者(GA+AA)的MST为12个月,明显短于携带其它基因型的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IGF-1R+1013(G/A)基因多态性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0),IGF-1R+1013(G/A)和IGF-2R+1619(G/A)联合基因多态性也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5)。结论 IGF-1R+1013(G/A)基因多态性单独或联合IGF-2R+1619(G/A)基因多态性与晚期NSCLC生存期有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浆中抑癌基因RASSF1A与APC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诊断及生存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2例肝癌、80例肝硬化及100名健康人血浆,提取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RASSF1A与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随访其生存期并分析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肝癌诊断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阳性率在肝癌和肝硬化血浆中分别为51.96%(53/102)和15.00%(1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77,P=0.000;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阳性率在肝癌和肝硬化血浆中分别为47.06%(48/102)和22.50%(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0,P=0.001。102例肝癌患者中,44例(43.14%)AFP检测为阳性;58例AFP阴性的患者中,RASSF1A基因和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阳性率分别为53.45%(31/58)和46.55%(27/58)。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阳性组与阴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而APC基因阳性组与阴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及门静脉瘤栓有无为肝癌独立预后因子,RASSF1A和APC基因同时甲基化是肝癌的独立预后因子,P=0.019。结论:RASSF1A与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对肝癌、特别是AFP阴性肝癌的诊断有帮助,RASSF1A和APC基因启动子区域同时甲基化可以作为评价肝癌生存期预后的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