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CT后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方法将372例分三组,A组心率70次/min,B组心率70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心率大于90次/min药物控制),部分数据通过冠脉多期相重组来改善图像质量,最后只对运动幅度相对较大的、较难成像的RCA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标准改良分为3个等级(Ⅰ级管腔光整,边缘锐利;Ⅱ级局部少许管腔不光整,不影响诊断;Ⅲ级多处管腔边缘不光整,但可以做出诊断)。结果 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升高而降低;对于部分高心率(大于80±2次/min),经双扇区的选择及多期相重建,图像质量C组与B组接近,双扇区、时相重建选择虽延长了后处理的时间,但对图像质量明显改善,仍能满足诊断及临床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9例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原始数据在心动周期的40%~80%时相上进行图像重组。对直径>1.5mm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3分为满足临床诊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扫描时所有患者心率33~108次/min,平均62.2次/min。心率波动0.2~46.9次/min,平均4.4次/min。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的图像占93.9%。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显著相关。心率<69.7次/min及心率波动<15.7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心率<63次/min时,舒张期重组的图像质量佳;心率>67次/min时,收缩期重组的图像质量佳。重组时相窗从舒张期切换至收缩期的心率范围为63~67次/min。结论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减低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25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65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确定需进行干预的心率临界点.结果 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7.9%.冠状动脉总体、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409、0.413(P均<0.001),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83.1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为获取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心率应<119.1次/min.心率<65次/min时,舒张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心率>71次/min时,收缩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结论 心率波动对256层CT同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mSv vs 10.1mSv,P<0.01)。结论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影响血管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其中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 100例被检者中35例CT未见异常,65例见冠状动脉各段各分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块和狭窄(其中10例因心率>80次/min,或因吸气,屏气不好,致使部分三维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显示欠佳,出现阶梯样伪影;11例可疑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见搭桥血管形成;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见支架管腔通畅,无明显再狭窄现象).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可做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首选方法,图像质量受心率、呼吸和对比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成像中心率波动幅度对冠状动脉运动追踪技术(SSF)算法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CT扫描的2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率波动幅度进行分组,3~5次/min为观察组A组,6~8次/min为观察组B组,2次/min以下与无明显心率波动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冠状动脉节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组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组的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低于左冠状动脉优良率。结论 SSF能够改善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律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以下简称为冠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冠脉疾病患者610例,均经256层螺旋CT行冠脉CTA诊断,其中580例患者心律整齐,有76例患者同意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根据心率由低到高将580例心律整齐者分成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另将心率≤80次/min的537例患者根据采集周期中心律变化幅度由低到高划分成A组、B组、C组。对比不同心率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分析采集周期中患者心率及心律变化的幅度与图像质量的联系,比较不同心率及心律变化幅度的CAG及CTA诊断结果。结果患者心率越低,则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也越高,但其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与心率变化幅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5,P=0.128;r=-0.128,P=0.220);心律变化的幅度越低,则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也越高,但其诊断敏感度、准确度与心率变化幅度也无明显相关性(r=-0.241,P=0.097;r=-0.208,P=0.142)。结论冠脉疾病患者的心率及心律越低,则CTA图像质量也越高,但其变化对于256层螺旋CT冠脉CTA诊断并无明显的影响,因此CTA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5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入选患者按照心率不同分为3组:第一组为心率≤75次/min,第二组心率为76~100次/min,第三组为心率100次/min。分别对每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第一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6%,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6%,第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9%,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5%,第三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3%,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6.8%。结论 256层螺旋CT对高心率的适应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65岁)的影像资料,在15段分段法的基础上,评价每段冠状动脉CT造影的图像质量;以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其程度的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90/91)、98.2%(426/434)、91.8%(90/98)和99.8%(426/427)。冠状动脉MSCTA与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对血管狭窄程度评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老年人冠心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脉运动追踪冻结平台(SSF)在改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检查的121例患者的标准重建图像及基于SSF的运动校正图像,平均心率(HR)≤60次/min 39例,HR 60~70次/min 42例,HR70次/min 40例。分析平均HR、HR变异及HR波动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同一平均HR时,运动校正前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平均HR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HR≤60次/min时,SSF在改善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中有价值;HR 60~70次/min时,SSF在改善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小血管的图像质量中有价值;HR70次/min时,SSF能显著改善左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结论:SSF在改善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中有良好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高HR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对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5月期间85例未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影像学资料,应用SSF技术前后CT图像质量差异情况比较。患者按心率是否大于65次/min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6例,心率≤65次/min;B组59例,心率65次/min。应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处理,测量应用SSF技术前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血管轴截面、运动伪影及邻近脂肪的SD值,计算运动伪影指数(MAI)数值;并采用盲法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五分制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及量化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平均心率(58.5±5.69)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2.65±5.96),低于未使用SSF技术(None-SSF)(24.1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SSF(4.15±0.45),高于None-SSF(3.0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平均心率(77.73±9.67)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8.09±9.00),低于None-SSF(66.99±17.4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3.82±0.78),高于None-SSF(1.96±0.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48%,B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73%,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作用在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SF技术在改善高心率(心率70次/min)和心率波动受检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6例高心率和心率波动受检者进行冠脉CT血管成像扫描后,分别得到A、B两组图像,其中A组图像采用标准重建,B组图像采用SSF重建,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结果除了左主干显示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冠状动脉节段B组图像质量均优于A组(P0.05),右冠状动脉S2、S3段及回旋支S10段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随着心率增加,A、B两组图像质量均有下降,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F技术可以改善高心率及心率不稳病人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拓宽了受检者临床检查范围,让冠状动脉CTA检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冠状动脉病变首选筛查手段,为冠心病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门控轴面扫描不同电流设定量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体重指数(BMI)≤22 kg/m~2、心率65次/min以下、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的临床疑诊冠心病病人7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进行前门控冠状动脉CT检查。A组为对照组(电流设定量为600 m A);另外两组(B、C)为试验组(低电流量扫描),电流设定量分别为500 m A、400 m A,其他扫描参数不变。评估各组图像质量,并对有效辐射剂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减少16.67%、33.3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门控轴面扫描,BMI≤22 kg/m~2病人适当降低管电流,既可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4.
对13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检查,其中心率〈60次/min者40例(A组)、60~65次/min者30例(B组)、65~70次/min者36例(C组)、〉700次/min者70例(D组),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评价各组重建图像质量。结果A、B、C、D组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检查成功率分别为95%、93.3%、83.3%和50%,右侧冠状动脉分别为90%、93.3%、77.8%和50%,D组各冠状动脉节段检查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认为冠状动脉MSCT检查前心率调整〈65次/min即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保持检查过程中心率稳定(变化〈30次/min)有助于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重建图像行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对照。结果58例患者共757(87.0%)节段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1.5 mm)成像,638节段(84.3%)可用于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狭窄101节段,多层螺旋CT发现狭窄104节段,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6.8%。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钙化、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及性别差异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DS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26例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患者同时接受64-DSCTCA和有创的冠脉造影(CAG)检查。以钙化积分分为0~100、101~400、400HU这3组;以平均心率分为≤70及70次/min两组;以心率波动分为≤15及15次/min两组。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亚组之间64-DSCTCA评估冠脉狭窄≥50%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结果:钙化积分影响64-DSCTCA的诊断准确性(P0.05),严重钙化组(400 HU)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显著降低。平均心率对诊断准确性无影响。尽管心率波动对诊断准确性无显著影响,但心率波动15次/min组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降低。女性组的阳性预测值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基于冠脉节段评估,严重的冠脉钙化降低了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的诊断准确性,诊断严重的冠脉钙化患者(400U)仍然是一个挑战。高心率下MSCT冠脉成像仍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减少心率波动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诊断女性冠心病患者阳性预测值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60例作为前瞻组。将相同扫描参数输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程序,获得扫描剂量数据作为回顾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 2名放射科医师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方面均有良好的一致性。160例患者除8例图像有严重血管错层伪影、2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共显示1449个冠状动脉节段。1~3分以上的1431个节段(98.76%)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组与回顾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1.17)mSv vs (22.09±6.72)mSv,P0.01]。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老年肺栓塞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扫描时间及病人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62例怀疑肺动脉栓塞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采用64排螺旋CT,B组采用256层螺旋CT,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客观评价包括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及B组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为(56.35±16.11)和(56.29±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48.09±16.41)和(47.93±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A组及B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77±0.82)mSv和(4.85±1.5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P<0.001),A组及B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7.33±1.24)s和(3.26±1.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P<0.001).结论 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扫描时间提高了55.5%,射线剂量降低约15.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在急诊胸痛患者CTA临床应用和图像质量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急诊胸痛患者210例,均行全主动脉CTA检查。按扫描时监测心率分为低心率组109例A组(80次/min)和高心率组101例B组(≥80次/min)。每一组再分为两个亚组即自由呼吸组(A1、B1)和屏气检查组(A2、B2)。评价比较各组间CTA的图像质量和图像可诊断率。结果:主动脉CTA平均曝光时间(0.9±0.16)s,平均辐射剂量(2.32±0.48)mSv。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 06±0.11),B组(1.08±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呼吸亚组(1.04±0.07)与屏气检查亚组(1.10±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2±0.19),B组(1.25±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呼吸亚组(1.26±0.31)与屏气检查亚组(1.16±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67±0.65)B组(2.48±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1.68±0.58)与A2组(1.65±0.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管内平均CT值,信噪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双源对于急诊胸痛患者提供一站式成像解决方案。由于时间分辨率提高,在自由呼吸状态下不降低扫描的图像质量。但对于高心率患者,图像质量较低心率组有一定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心率对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CTA检查的161例患者,静息心率均≥70次/min,检查前口服25~50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根据扫描时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n=71);B组心率65~75次/min(n=54);C组心率75次/min(n=36)。比较各组的CTA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ED)。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ED均低于C组,3组间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3,-7.589,-2.764,P均0.05)。心率与有效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587,P0.05)。结论:在行320排CTA检查前控制心率,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并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